“把山崎大队给我干掉!”国军一个师也未必能完成这个任务
山崎大队的历史原型就是关家垴战斗中的冈崎大队,这一点没有问题。而且,不仅冈崎大队改名为山崎大队,出现在了《亮剑》中,在其他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也都有所反映,比如彭和刘二位老帅的传记电视剧中,也都出现了这个战斗,而且也都是陈赓负责前线指挥,都是在七七二团多次攻击仍然无法突破日军阵地的情况下,陈赓下令把独立团换上去了,一举消灭了日军。
其实这和日军的战法有很大关系。相对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是兵力始终不足,极少出现日军在同一个战场使用的兵力多于中国军队的情况,第二是日军的装备水平和火力配置远远强于中国军队,无论是机枪,还是骑兵,还是汽车,还是火炮。这就决定了,日军即使以小股部队,只要配属充足的火力支援武器,就敢于主动进攻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中国军队。
而在哪怕是类似徐州会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中,日军也敢于在次要方向上,以二三百人组成的小股部队担任迂回攻击或者侧击中国军队的任务,而且经常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常德会战中,国军七十三军的一个师在发现日军一个二三百人的小股部队迂回到了自己侧背的时候,也同样选择了立刻撤退,因为国军判断自己有被包围的可能性。如果再不撤退,一旦被日军占领有利地形,凭险据守,国军的退路就会被切断。
不仅是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对付中国军队的时候敢于采用小股部队配属骑兵和炮兵等部队组成混编的加强大队担任这种战术性的迂回攻击任务,实际上,就是在印缅战场上,面对英军和中国远征军,日军也同样敢于采用这种战法,而且效果不错,几乎可以说无往不利。不要说一个五六百人的大队,就是二三百人的中队,只要抢占了有利地形,也经常可以用机枪和炮火封锁国军的撤退道路,然后再不断增援。
比如仁安羌之战,就是七千多英军在撤退时,被迂回攻击的二千人左右的日军控制了桥头堡,切断了英军继续向印度撤退的道路,七千英军顿时认为自己被日军包围了,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投降。情急之下,英军司令官斯利姆向史迪威和中国远征军求援,而远征军新编三十八师孙立人受命解围时,派出去的实际上也只有刘放吾的一个团,很快就击退了日军,解救了英军,孙立人也因此而蜚声国际,成了英美都很喜欢的中国将领。
在中国战场上,八路军毫无疑义是装备最差的军队,虽然士气高昂,战术素养也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强的,但是毕竟装备水平和日军相差太远,所以日军在扫荡作战中经常使用二三百人的小股部队,只要携带一部分步兵炮,迫击炮和重机枪,也敢深入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而日军这时候面对的往往是人数远远多于自己的八路军。而且,一旦被中国军队包围,日军可以马上用汽车从附近的据点运输增援部队,必要时还可以派飞机轰炸。
我们经常批评国军在淞沪会战中错误的采用了逐次增兵的添油战术,但是实际上,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几乎采用的都是添油战术,几乎每次攻击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即便是比较大规模的会战,日军出动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也都是分散在多个战术方向上的,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日军一个联队就可以击溃国军一个师乃至一个军的情况,而国军哪怕是用几个军包围日军一个联队,日军也可以凭险固守,死守待援,最终也能在接应部队的支援下突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