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泰兴杨根思烈士陵园,聆听英雄的故事
多年前,自驾游路过江苏的泰兴市,这是一座濒临长江边的苏北小城,与长江南岸的常州新北区隔江而望。当地人跟我说:我们泰兴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们这里是战斗英雄杨根思的故乡,可以去杨根思烈士陵园看看。于是我便开车前往现在的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谁料正值闭园扩建之中。这一等,便是到了今年的深秋时节,才有机会再次踏上根思乡这片热土。
泰兴市根思乡,最早的名称叫“杨货郎店”,位于泰兴市的西北部,与著名的泰兴黄桥镇接壤。上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因为“杨货郎店”出了战斗英雄杨根思,在杨根思牺牲之后,当地人们为纪念家乡的“儿子”,便把“杨货郎店”改成“根思公社”,到了1983年才更名为“根思乡”。而杨根思,便是在1922年11月6日,出生于“杨货郎店”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中。现今杨根思烈士陵园的纪念碑脚下,据说便是当年杨家的祖屋。
杨根思的原名叫“羊庚熙”,父亲名为“羊德堂”,母亲的姓名不详,乡人称之为“刘氏”,杨根思还有个哥哥,但也是姓名不详。杨根思六岁那年,父亲因地主逼债,含恨怨死在空谷场上,母亲刘氏不久也离世。杨根思八岁就到地主家去放牛,12岁时跟着哥哥去上海林记地毯厂做童工。1942年春,因工厂倒闭,杨根思再度回到了家乡杨货郎店。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正是我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时候。回到家乡的杨根思,自愿加入了抗日地方武装民兵队,1944年2月,杨根思正式加入了新四军,成为老一团一营3连的一名战士。参军时,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问起他的名字,杨根思说自己叫 “羊庚熙”,负责登记的同志却听成了“杨根思”,然后在花名册上填写上“杨根思”三个字,自此杨根思的名字就被叫开了。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杨根思作为一名军人,始终听从党的指挥,曾先后担任过华东第1纵队第1师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副连长、连长等职,并多次立功。1950年杨根思作为出席全国英模大会的代表,与800多名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一起,在北京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朝鲜战争中,杨根思任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连长。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杨根思率领第3连第3排的战士,坚守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Y”字型三岔交点,也有资料称之为1071.1小高地,先后击退了美陆战第1师发起的八次冲击后。
而此时小高地上活着的人,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所有的弹药也已经打光了。当天上午,美军又发起了第九次反攻,杨根思命令两名伤员,带上阵地上唯一的一挺重机枪,带回后方交给连队,自己却仍然坚守在阵地上。当四十余名美军上到小高地上时,杨根思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冲入敌军中,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英雄牺牲的杨根思,那一年仅为28岁。
杨根思的事迹,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部队,后来在临清江反击战的时候,就出现了3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时,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据志愿军随军记者报道,当年奋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人们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了三本连环画,其中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当杨根思烈士的事迹传回泰兴老家时,村里的人们筹资造了一座“杨根思烈士祠”,当时占地仅120平方米。1956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又改建为杨根思烈士纪念祠,敬立了纪念碑、新建纪念堂、事迹展览室等建筑物。1980年时,有关方面又将杨根思烈士纪念祠扩建为杨根思烈士陵园,这也就是现今人们去泰兴缅怀杨根思烈士的地方。
杨根思烈士陵园十分简朴,建筑物仅有纪念碑,纪念堂、吊唁厅、陈列馆各一幢,有巨型雕塑一尊,纪念广场一个,衣冠冢一座。广场的入口处“杨根思烈士碑”的字样,是由陈毅元帅题写的,而广场正中的杨根思雕塑立像上的字,却是用了杨根思自己的签名字体。这是杨根思在参加志愿军的时候,在入朝志愿书上的签名。
规模不大的陈列馆内,重点介绍了杨根思的成长历程和烈士生平事迹,还展出了极其珍贵的烈士遗物,其中三级文物12件(套),有杨根思照片、酒具、军人优待证、私章、钢笔、烟盒、绸布料、方巾、手绢、围巾、功劳奖状、塑料雨衣等。
1964年上映的国产影片《英雄儿女》,曾感动了全国人民。影片中的主人公“王成”,其创作原型就是来自杨根思烈士。2009年的时候,杨根思被中宣传部、中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杨根思有句名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放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