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1岁沦为明朝俘虏,被阉割为太监,既不是皇室宗亲,也没有显赫的家世,但他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段传奇

历史上,朱棣曾派出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一路是胡濙(从事秘密工作),另一路人马则是郑和所领导的下西洋的舰队。
郑和下西洋的初衷除了寻找建文帝之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目的,那就是把大明王朝的威名传到海外。因此郑和所领导的舰队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
但凡强盛的朝代,必定会有这样的一些举动,如汉朝时候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唐朝时众多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到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都是这一传统的表现。
而到了朱棣时,他更向往的是大海的另一头,他想要知道大海的另一头有什么,于是郑和下西洋便是名正言顺的事。
宣扬大明王朝,那可是非常荣誉的事情,朱棣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身为宦官的郑和去做这件事呢。
那就要聊一下郑和与朱棣的关系了。
郑和原名马三保,是云南人,自小聪明好学,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
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会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心底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城麦加朝圣。
去麦加朝圣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最大愿望,麦加就在今天的沙特阿拉伯境内。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郑和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跋山涉水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郑和,因此幼年的郑和与他同龄的那些孩子并不一样,他没有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地背诵圣贤之言,以求将来图个功名,而是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知识。
因为在他的心中,有着这样一个信念: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蓝玉奉朱元璋之命令,远征云南,明军势如破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云南全境,正是这次远征改变了郑和的命运。
在这场战役后,很多儿童成为了战俘,而年仅十一岁的马三保正是这些不幸孩子中的一员。
被拉去做苦力没有出头之日的战俘不是最绝望的,更让人不忍的是当时对待儿童战俘有一个极为残忍的惯例——阉割。
那次的战役对于明朝政府和朱元璋来说,不过是无数次远征中的一次,但对于郑和而言,这次远征是他人生痛苦而未知的转折。
但小时候多吃点苦头,或许不是一件坏事。郑和在跟着军队度过了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
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后来更是赐姓“郑”。
于是马三保改名为郑和,在当时,被皇帝赐姓是一件至高无上的荣耀,可想而知,朱棣有多器重郑和。
而郑和这个名字,一改便是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郑和带着寻找建文帝的秘密命令出发了,最后虽然没有找到真正的建文帝,但他所到之处,无不在宣扬着大明的繁荣昌盛和威名,让大明王朝的名字扬名海外。
郑和的人生并不顺遂,但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是悲剧还是荣耀,只取决于你,取决于你是否坚强。
伟大的使命和事业要由这些被上天选中的人去完成,即使有时是以十分残忍的方式。但锋芒自有毕现之日,郑和舰队和他们七下西洋的壮举终被载入史册。
关于大明王朝的历史还有更多有趣且有意义的事,推荐大家可以看这套《明朝那些事儿新版》和《漫画版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
如果你也对明朝历史感兴趣,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能通过历史参透人性,突破现有的局限走得更高更远的人,那么这套《明朝那些事儿》你值得拥有。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珍藏一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