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布!中国最早的丝绸,距今5000多年,在河南!
这大概是我追过最及时的热点!
昨晚睡前看到赵丰老师发了关于发现仰韶时代丝绸的微博,应该是目前国内最早的丝绸实证了。进一步锤实了我国是桑蚕起源,并且黄河流域又拿下一分,哈哈!
△ 微博截图
相关文章重温 +
这个不长的微博里,其实有很多信息可以解读,所以我就努力熬了个夜,把关于中国丝绸起源那些事说一下(拿出我们吃瓜历史的精神来)!
百年悬案,半个蚕茧
我的转发内容里提到了“半个蚕茧”,1926年时在仰韶文化遗址被发现,推测距今五六千年(不同书中年代有出入)。本应成为我国丝绸史上最有分量的实物证据,却成为一桩长长久久的悬案。
除此以外,半个蚕茧的争论里,还有一些时代带来的问题,这里就按下不表了,我们业余的,关注学术层面就已经很吃力了。
△ 半个蚕茧
说是“半个蚕茧”,其实只是半个茧壳,比我们如今所见的蚕茧要小,一头被切去,切痕锋利,所以推测是人力所为的。发现者是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人,被誉为中国考古之父的李济,他在发掘报告里难掩激动之情:
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用显微镜考察,这茧壳已经腐坏了一半,但是仍旧发光;那割的部分是极平直。清华学校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替我看过好几次,他说:他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然而也没有找出什么必不是蚕茧的证据。
——《西阴村史前遗存》
▲ 相关书籍
△ 1950s,李济 / 网络
的确,这个发现是轰动性,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制蚕蛹,一时间仰韶时代便已经拥有养蚕业的论证几乎已经到了实锤边缘。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这半个蚕茧经久不息的质疑之声……
具体的过程,大家可以搜相关文献,我这里只简单归纳一下——
1,真实性。蚕茧时代是根据“考古地层学”来判定的,但当时考古的科学性并不完善,便有人质疑它是混入的。这点李济解说过:
这茧埋藏的位置差不多在坑的底下,它不会是后来的侵入,因为那一“方”的土色没有受扰的痕迹;也不会是野虫偶尔吐的,因为它是经过人工的割裂。
——《西阴村史前遗存》
2,蚕茧的种类。它究竟是何种蚕茧,丝绸起源的论证对于蚕种是有要求的,如果只是野蚕之类,便很难算作真正起源。
3,蚕蛹的使用。参见我们之前的文章,正常的缫丝并不会将蚕茧切开来使用,所以就有人认为当时的蚕蛹可能只是拿来食用的。
相关文章重温 +
总的来说就是,这半个蚕茧与丝绸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我们想当然地那么简单。而这样的“想当然”其实充斥在我们许多的自以为言辞凿凿的论证里。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提供给公众号创作者的变现方式,根据浏览和点击会产生分成补贴给作者。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匹配,每个人都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能看到的。如有打扰,请多包容。
长江,黄河,谁是源头?
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在浙江钱山漾遗址发现了绢片和丝线。由于发现的丝织品数量不多,无法进行C14测定,所以通过同时出土的稻谷进行测定,大约距今4700年左右。
△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和丝线
此次发现振奋了学界,终于是个实锤了。钱山漾绢片,不仅是丝织物,还是绢片,它的确凿性基本无懈可击。
然而,按照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养蚕的发明人是嫘祖,那应该是黄河流域,钱山漾却在浙江湖州,属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就这样落后了吗?
时间到了1983年在河南荥阳青台遗址中在瓮棺中发现了丝绸残痕,距今大约5000多年。这是当时黄河流域丝绸发现的最早实证。
△ 青台遗址出土织物
除了这些,青台遗址发现的有平纹有绞经(有些地方称作“罗”,但跟后来我们说的“罗”不是一个组织结构),并且看起来经过染色。钱山漾是平纹绢片,根据学者研究,是生丝所织。
相关文章重温 +
这两个证据与半个蚕茧的年代相近,侧面佐证了那半个蚕茧存在的可能性。
蚕,不止丝绸,更是信仰
如果大家有留意,就会发现这次的发现和1983年青台遗址那次一样,都是在瓮棺里。
△ 瓮棺
瓮棺是一种很特别的葬俗,就是用瓮、罐之类的陶器装殓尸体,一般是小孩子的。这些孩子的尸体外面会包裹着的往往就是丝织物。这次的情况暂不清楚,但是青台遗址发现的均为丝织物。
这种独特的葬俗,意义为何,暂无定论。一般认为是秉持着“灵魂不死”的理念,并且会在瓮罐上留有小口。而用丝织物包裹尸体的用意,可能也是模仿和期待蚕类昆虫“破茧成蝶”的意象。这类葬俗,近代的一些少数民族里还有保留。
相关文章重温 +
前面还提到半个蚕茧一起发现了陶制蚕蛹。由于丝织物的保存其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提到丝绸起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博物馆摆出来的更多的是蚕形、蚕纹的陶器、玉器等。这些尽管不一定完全可以和丝绸画上等号,却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蚕的崇拜。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不同的文化遗址里都有发现。
最为罕有的是河南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蚕龙,是中国人最为推崇的龙文化与丝绸蚕文化交融的最佳例证。毕竟,古人说了“蚕为龙精”(我没有开车)。
△ 玉蚕龙
丝绸之源,寻找祖先的足迹
对于普通人来说,“XX之源”只是数字上的意义,而四千年前还是五千年前对于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根本上的感触。那么,学者们找它做什么呢?
其实,了解丝绸技术就会发现,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太神奇了。如果有个昆虫会吐丝,祖先们是怎样会想到用这个织布制衣的呢?这期间可以发生的变数太多了,更何况为了驯化它,祖先们还改造了桑树的种植。
相关文章重温 +
不止于此,发现丝绸不容易,鉴别是不是丝绸更不容易。不仅仅是丝织物保存困难,它们当年可能是用来包裹尸体,也可能是用来包裹青铜器,而墓葬的环境也不是无菌无尘,这都让丝织物保存状态复杂,杂质繁多,要从中找出丝绸的痕迹并不容易。
△ 瓮棺中发现的碳化纺织品
要知道,如果我们探寻的是丝绸之源,我们就要知道吐出那根丝的蚕宝宝是什么品种。野蚕丝,那只是利用,家蚕丝(桑蚕丝)也才算得上驯化养殖。
微博里还值得留意的一句话是“检测到桑蚕丝残留物”。我们买个丝绸,只会烧一下,消毒水泡一泡,这都太low了,现在用的是免疫技术。看着我的脸(看不到就算了),大写着三个字“看不懂”。反正现在的技术,追求的是即便丝织物腐朽了,只要存在过就希望可以检测到,并且比之前用切片观察之类的更为可信可靠。之前听说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些沉船上使用,因为大海啊,真是腐朽,织物一泡没,拿它没脾气。
新闻上是这么说的:
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等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残留纤维的电镜观察,发现绞经织物,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碳化后的痕迹。根据酶联免疫检测结果,可以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距今5500年左右。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
可见,找东西也讲技术啊!至于那个距离现在多少年的数字,并不是为了要赢过谁(那个竞赛早就落幕几千年了),而是一点点还原我们和丝绸文明走过的锦绣道路。
不行了,年纪大了,熬不动夜了……连小猫咪都等我睡觉等腻了……
▲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