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意强|油画媒介与创作问题

编者按:本文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9期,原为曹意强教授在全国九大美院教师聚集川美研讨油画创作教学问题时的一个发言。曹意强教授指出:“我国油画创作的前景如何,首先取决于专业美术学院的教学水平。关于油画创作与教学,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是好事。艺术与学术一样,都在争论中发展。但应该强调两点:一是论争必须建立在理性的批评基础之上,二是作为油画教学,或者说,作为油画艺术,它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其本身所要求的基本语言,而任何理性的批评和有价值的创新只能奠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教学更应如此。这与使用任何语言文字的道理一样,倘若无视某门语言的基本结构或语法而进行写作,那么只制造无法为人理解的乱语,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而在油画创作与教学中,有两个一直争论不休而互为因果的问题:油画民族化与油画创新。前者是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传统与革新的命题,而两者之间都涉及艺术个性问题——无论是民族的还是艺术家个人的个性。”本文即曹意强教授就这几个关联方面所做的一个开放性思考。

油画媒介与创作问题

曹意强/撰

油画是起源并发展于欧洲的绘画语言,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在这样的客观历史前提下深入学习与理解油画的本体语言,唯有在这样的努力中,我们才有可能画出具有中国意蕴的油画作品。换言之,通过抛弃油画媒介的特质及其由此产生的技艺和审美价值而奢求油画民族化是荒谬的,而世界油画史已然证明,鲜明的民族风格皆形成于对基本油画技艺的娴熟把握,使之成为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利器,自然地呈现独特的民族、国家或区域的油画风范:意大利、弗兰德斯、西班牙、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甚至阿尔巴尼亚的油画,也许各地的画家风格千差万别,但统一于某种总体风貌之中,无需标签便能识别。
这一现象便构成了油画艺术的一个悖论——必须在油画艺术的共通标准之中创新。对于中国油画家来说,处理好这个悖论是形成个人风格、表现中国情怀的必由之路,一方面深入研究欧洲油画杰作原作,另一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创作实验。在艺术上,学习前人与创新自我之间没有任何矛盾,而艺术创新实则是艺术本身的基本要求,而非刻意设定的目标。
正是面对欧洲绘画,康有为等人点燃了中国美术革新的火焰,即提出了中西艺术比照以改革中国画的历史命题,由此也衍生出油画民族化的使命。自此,中国美术难以如往昔那样保持其相对自足的完满体系,必须进入世界艺术大图景,加以自我观照。正因为如此,欧洲油画被迅速引入并内化为我国主导画种之一,与中国画并肩同行。东西两大绘画体系源头的相汇,自然会在开启新的可能性的同时,呈现新的问题。
至于这种交汇究竟是冲突还是融合,是否有利于现代中国艺术,完全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智慧、真诚与才干。
这也是得自于实际的艺术创作史的事实。作为书写的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必有受其文字思维主宰的模式,无法回避线性的批评判断语言。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影响”和“反叛”这两个概念,仿佛艺术的历史总是受某个前人的影响或前人预示后人,并通过后人“反叛”前人或与传统“决裂”而推动新的发展。

事实上,传世的杰作已然表明,它们的出现是超越这类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模式的,甚至也超越了艺术家自己用文字表达的意图。诚如塞尚在书信中提醒埃米尔·伯纳德警惕文字思考误导他在写生时“偏离绘画的真正道路”那样,艺术作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能够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东西。在欧洲绘画史上,印象主义被视为与传统绘画彻底决裂的运动,塞尚等后印象派画家更是这一运动的勇士。

[法] 塞尚  圣葬(临德拉克洛瓦)  铅笔  18×24厘米  约1866-1867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然而,正是塞尚这批叛逆者,一再强调必须与以往大师为伍,经常去观摩“静躺在卢浮宫的前人画作”。当然,和普通人对味觉的偏好一样,个体艺术家的趣味偏好也各不相同。塞尚偏爱德拉克洛瓦,不喜欢安格尔,他认为后者尽管有风格,但只是小画家而已;而在20世纪最具反叛性的西方画家毕加索眼中,安格尔是他追慕的伟大画家。撇开画家所言,转向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史是一部由艺术家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而续成的继承与革新的历史。塞尚贬损安格尔的言词似乎释放出对古典主义的憎恶,然而他的绘画成就本身正奠基于古典主义的信条;其绘画风格的鲜明标志是世界的宁静与古典的静穆相融而成的恒定性。诚如他自己所说,其绘画目标是欲以古典主义者普桑为典范重画自然!这既不是简单的前人“影响”或“预示”,也不是与传统的“断裂”或“反叛”,更不是媒介或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尽管我们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因素对艺术史和艺术家个人会有影响,但它们绝不是造就伟大艺术家的关键条件。
印象主义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要点不在于绘画品质与技艺差异,而在于意图或观念的改变。这种转变自然会引起方法的变化。这些认识都真实体现在塞尚致埃米尔·伯纳德的那封信中,他引用前辈画家的教诲,告诫并敦促年轻朋友到卢浮宫去,观看静立在卢浮宫的大师作品,而后迅速回到自然中,激活深藏于内心的艺术直觉与情感。
塞尚的意思非常明了:可以用我国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三师”来概括:师古人、师自然、师吾心。无论艺术形式与风格如何变化,这是绘画不变之旨,其所变并非颠覆之举,而是在三者之间有所侧重的结果。这一观念也充分体现在欧洲各时期的绘画中。我坚持认为,无论观念与方法怎样更新,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绝不可抛弃这永恒的“三师”原则。
欧洲印象主义绘画与其先前的传统有所不同之处便是其偏重于师法自然的宗旨,即户外写生创作。这也形成印象主义与古典传统的观念区别:古典绘画强化心灵的理性构建,而印象主义偏重对自然的瞬间捕捉。他们走出画室,去遭遇真实的世界,在自然中寻找母题,描绘画家眼中瞬间印象之美。诚如马奈所说:“我画我之所见,而非画别人想见之物。”这段话并非意在反传统,而是强调表达个人视觉与主观感受力的重要性。这依然在艺术的永恒悖论之中:一方面必须表达个性,另一方面这种个性的价值必须受到艺术美学品质的量定。

凡人皆有个性,由此都有反叛之心,但决非都能成为艺术的个性。艺术的个性是超越自我而显现的、升华的个性,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如此,他们的个性融入由往昔杰作的崇高美学价值体系汇流的长河而标树自身。

[法] 塞尚  维纳斯(临拉斐尔)  铅笔  24×17厘米  约1866-1869

印象主义绘画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志。它重视个性视觉,在表达个性时强化油画语言中的亮色调运用与色彩的冷暖分化和并置,同时弱化传统素描性轮廓,充分发挥用笔触与色彩塑造形体和空间的潜力,创造出前所未见的自然清新画面,改观了油画的表现技法。在这里,我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艺术史与艺术创作实际发展之间的错位现象。以前述印象主义为例,正是出于我所说的原因,艺术史将印象派画家描述成传统的决裂者,其理论依据是他们选择了以往绘画无法表达的主题,发明了与传统规范不同的新知觉。也正因为他们的绘画呈现了一个现代世界的视象,艺术批评家论断说,印象主义画家的共同目标是寻求从工业革命中保存的场景,由此赋予其风格以特定的社会学和地理学维度。
的确,印象主义绘画以其绘画语言揭示了以往人们忽略或无法感知的新视象,自从印象主义绘画得到普遍欣赏后,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已与之前大相径庭,这是艺术的智性力量而非外部因素所致。艺术史与艺术批评有理由说艺术是时代的反映,但不应颠倒其因果关系。究竟是艺术模仿现实还是现实模仿艺术?我们难以定论。然而,有一个事实是:历史学家没有把19世纪的挪威视为当时西方社会的征候,却挑选出蒙克的绘画《呐喊》作为其整个精神的表征。
我无意否定艺术史与艺术理论,我坚信它们崇高的人文研究价值,而我上述质疑的目的是希望艺术家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与艺术史论的关系,在具体绘画实践方面能回到艺术语言与技艺本身,回到藉以描绘自然所激发的情感的艺术表达中去,亦即回到上引塞尚所说的纯粹的创作状态中去。
油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用油画媒介去思想、去表达的能力,换言之,用油画表达思想与情感。这便涉及另一重要议题:艺术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方法与评定标准。我清楚地记得,2003年,我们多次在中央音乐学院研讨MFA(艺术硕士)学位设置论证报告时,我将专业学位论文定义为:紧密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对自身创作问题进行简明的理性阐述。根据这一性质,论文字数限于5000字之内。由于专业学位的毕业环节由毕业创作与创作问题阐述两部分组成,这也决定了其评价方式必须两者结合,不能光看论文的文字加以论断。因此,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多次明文规定,不提倡专业学位论文单独送盲审。这既无否定专业研究生学习文史的必要性,也无否定论文学术性之意,而是强调艺术教育的本性就是通过创作体现思想性与学术性,唯有如此才有艺术性,而没有艺术性何谈学术性?美术学院教育包括论文写作所欲取得的终极成果就是优秀艺术创作。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明确强调分类管理,而分类管理的目的是依据学科性质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但遗憾的是,这个明确的精神却一直无法得到落实,严重地影响了我们高等艺术教育的正常发展。教育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这样会葬送教育,同样设立评价标准本身不是目的,绝不可为了标准而标准。它们不应如插于瓶中的无根之花,无论一时多么绚烂艳丽,总会快速枯萎。教育及其评价体系应是不可动摇的根基,一切改革必须起到培根固本的效用,否则有害而无益。我们今天研讨的油画创作与教学问题也是如此。评价标准是特定学科的质量底线,不是教学的最高标准,正如字数不是论文质量的标尺一样。评价标准的底线在于防止教学与创作完全偏离该学科的生存根基,而其真正的高标准则是为了激励我们于规则之中有所突破创新。这是世上所有伟大艺术作品诞生的不变规律。
作者简介

曹意强,1957年5月生于杭州,英国牛津大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艺术与艺术史研究,著有《艺术与历史》《时代的肖像》《艺术史的视野》《艺术与智性》等,主编《艺术管理概论》《美术鉴赏》《艺术学的理论视域》《艺术史二十讲》《如何看懂一幅画》《美术博物馆学导论》《艺术人文研究》等,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脉深厚,近百年来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国内率先开始研究生培养,并于1980年、1984年分别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2008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访问学者等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持续推进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

 编辑 |杨可涵  刘雨尘 李光耀  孙梓钧 王思凡  林冰冰  李志超
(0)

相关推荐

  • 俄罗斯艺术史上的传奇:风景油画大师库因芝,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罗斯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西方艺术家承认他们在以前认为是'野蛮人'的俄罗斯艺术家那里存在着一种极大的优势和独立性",俄罗斯艺术在与时同进 ...

  • 李丛:艺坛趣闻录(二十)

    布格罗(法国)油画作品 艾尔玛·塔德玛(英国)油画作品 苏里科夫(俄罗斯)油画作品 第二十辑 ■意大利天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可谓乃人类史上最博学多才之人,此公 ...

  • 梵高的向日葵——陈星州教你秒懂“后印象派”

    [引语] 陈星州,青年新锐艺术家.幼年研习古典文学.中国书画,后接触西方绘画,尝试过水墨.油画.影像.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创作方向,近年专注于中西方艺术史研究,对艺术欣赏和艺术史发展有独到见解,常以网络 ...

  • 江汀:画家江满芹 | 西东合集

    美国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曾在回忆录里感慨,后悔自己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刚刚开始领薪生活的时候,没有尝试借点钱--不太多的一笔,去买一幅本·尼克尔森的小小画作,精心收藏.打上神秘的灯光."如果我这 ...

  • 曹意强|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编者按:本文原刊于<新美术>2020年12期.感谢授权. 艺术学科与创作论 曹意强/撰 "艺术"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范围包括与自然相对的人类活动及其衡量标准 ...

  • 曹意强 | 论油画的本体语言 ——从沙耆作品出发

    编者按:2021年4月23日,"问道寻源--留学比利时五画家作品展"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展出了吴作人.沙耆.钟涵.赵友萍.胡振宇五位画家的重要作品,同时编辑出版了第二期<油 ...

  • 曹意强 | 图像证史与图像撰史 ——关于历史画创作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图像证史与图像撰史 --关于历史画创作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 曹意强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旨在以图像展现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关键人物与事件.经过国内上百位著名美术家近5年的努力,这批作 ...

  • 曹意强:与其简单反对  不如积极建构

    [本期话题]美术实践类博士:为何屡遭非议?① 策划:李振伟 颜培大 编者按:今年两会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提案中提出,美术实践类博士学位的设置,违反了艺术本体的发展规律,影响了美术专业自身的发展 ...

  • 艺术与智性: 曹意强: 9787550308961: Amazon.com: Books

    <艺术与智性>文章可分为三类:第一组论述创作意图与智性模式,强调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智性形式:第二组结合写实主义的观念,评论绘画与自然,画家与媒介,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第三组以中外现代画家为 ...

  • 国美之路 | 曹意强: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

    艺术与智性模式 文|曹意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艺术人文"这一命名,既隐含着本院90年美术史论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内涵,又表明艺术史应趋于的终极目标."人文&qu ...

  • 曹意强 | 文艺复兴研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编者按:2020年11月2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重生与遗存:文艺复兴艺术中的古典遗产"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本次推送为论坛学术顾问曹意强教授特为研讨会撰写的主题致 ...

  • 曹意强|中国美术通史的观念

    编者按:2016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曾刊登曹意强教授的文章<发掘中国画论活性基因>,旨在倡导如何在国际艺术史的参照系中去发掘中国艺术和画论的独特价值.具体内容可参见文末链 ...

  • 曹意强 | 视觉习惯与文化

    编者按: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就发起了一系列关于当代学术"视觉转向"的探讨,形成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并在国内最早开始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硕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同时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