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哭苦不如众哭苦,周冬雨《后来的我们》泪点狂袭

泪点,从来都是国产影片的杀手锏;哭戏,也从来都是华语明星的必修课。囤儿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明星在多少节目里表演过多少种高难度的哭了。也正因如此,一般的哭戏都带不动囤儿的泪腺。脑海中总有个声音在提醒:表演哭是一种技术活,对很多演员来讲只是常规操作。然而,周冬雨在《后来的我们》里飚了一场泪点狂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不仅很会自己哭,更有能力带着所有观众跟她一起哭。这显然不是技术手段就能实现的常规操作哇。

为什么技术实现的哭戏难以带动观众一起哭?因为技术实现的哭戏不以情感为基础。有网友把许多偶像剧里的哭戏截图,并用PS将脸上的泪痕抹去,发现剩下的脸一点儿也看不出“哭”的情绪来。技术的呈现必然可以被技术所抹去。演员心理没有“苦”,那么他/她的“哭”便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带动观众。观众可以试着把《后来的我们》里周冬雨的哭戏截图,然后用PS抹掉泪珠和泪痕(前提是你能抹得掉,囤儿怀疑有些泪珠和泪痕与皮肤、眼睛结合太深,抹掉的难度会很大),得出的画面也一定还能感染观众。

很多歌唱偶像跨行演戏后都会挑战哭戏以证明演技,90%都会被影迷判定为“用力过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酝酿情绪的经验。导演喊action后他就直接哭,哭得越惨用力越过。周冬雨在《后来的我们》中很好地展示了银幕哭戏所需要的情绪酝酿。她在片中的每一次哭戏,都不是镜头切过来就直接落泪哒。边走边哭、哭了笑笑了哭,周冬雨的眼泪和方小晓的心情是紧密相连的。观众首先体会到的是小晓内心的苦,然后才看到周冬雨的哭。观众所体会到的苦,便来源于周冬雨哭之前瞬间的生理变化,比如眼眶变红、鼻子抽泣、嘴唇抖动、气息哽咽等。

囤儿没法说“从周冬雨身上看到了自己”这种话,因为囤儿是男人。可囤儿身边的女性朋友几乎没有一个不跟着周冬雨一起哭的。她们都表示“看到了自己”。就像刘若英没有北漂过却能拍出北漂的孤独,没有北漂过的周冬雨也把握住了北漂的苦,甚至是所有在大都市里生存的现代女性的苦。这得益于她对生活的观察,将表演与生活系在一起的方式。片中可以看到,生活给小晓的苦,小晓是可以忍住不哭的。只有见清给小晓的苦,才让她难以自制。观众从周冬雨的拿捏中,不仅看到小晓苦,还会看到小晓的坚强,更能看到坚强被摧毁的一刻。

周冬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代女性的银幕代言,更是华语青春片、爱情片的领军人物。她的灵气在一些文艺范儿导演手下展现得淋漓尽致。目测《后来的我们》里的方小晓又要在年底收获各大主流奖项的最佳女主提名了。希望她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这份状态,潜心拍戏不忘初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