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钱慧安:色改淡匀,高古俊逸(下)

豫园书画善会成立后,也举办过以售书画之款来赈灾的活动,王中秀在专著中摘引了1910年3月14日《时报》中刊发的《上海邑庙书画善会广告》:

启者:本会广善券早蒙乐善诸君购买,刻下将次售罄。兹定于二月初十日假西门外斜桥西园揭晓,是日园中不取游资。此次所设广善券中有高邕之先生愿助篆隶对数十副,钱吉生、杨伯润、黄山寿、杨古韫、蒲作英、王一亭、倪墨耕诸位先生愿助合作画数十件,此外名作颇多,不能备登,尚祈购票诸君子届时早临,先得为快。此启。

雨中的城隍庙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钱慧安多次参加过书画赈灾之举。豫园书画善会成立后,想来钱慧安做过更多善举。而为了维持善会的发展,其所定章程中还有许多细节规定,例如关于该会的会费,章程中列明:“本会甫经创设,如房租、器具、用人、茶水、杂用各项经费难筹。现经同人公议:入会者每人月助洋银半元,其扶善会,或按月先付,或润内补提,各由自便。如经费有余,亦归善款。俟试办一年,有无裨益成效,应增、应减、应止,再议。”

这些详细的规定都有利于善会得以长久发展,然而有意思的是,钱慧安在历史上的画名并不是因为他在上海的这些活动,更多者是因为他创作的杨柳青年画,更多的人因此而认识到他的绘画才能。

九曲桥

光绪元年,43岁的钱慧安受邀北上前往天津杨柳青,《汇编》一书中写道:“人物擅画民间祈福吉祥故事题材,所作年画诗笺颇为各地年画作坊借用。是年,应'齐健隆’和'爱竹斋’年画画铺之邀,三度为天津杨柳青进行年画创作。他创作的年画感情投入,以一个专业画家的身份作画,并署上自己的姓名,实为创举。”

关于杨柳青年画在历史上的影响力,黄嘉沙于文中简述道:“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由于杨柳青地势背倚子牙、大清两流,南有运河弯绕,故交通发达,市肆纵横,街景繁荣,素有'小苏杭’之称。乾隆、嘉庆年间,年画作坊通街皆是,从事年画的手工业者多达三千多人,产品远销新疆、蒙古、齐齐哈尔等边境城市。”尽管受到广大群众喜爱,但年画毕竟属于百姓家常所用之物,在以往的书画家意识中,年画难登大雅之堂,故有影响力的画家大多不愿为之,然而钱慧安却能毅然前往,并且在年画上真实署名,能够有如此开明的观念,在当时也算特立独行。黄嘉沙在文中称:“光绪年间,钱慧安应天津杨柳青齐健隆和爱竹斋两家画铺的邀请来到了天津,从事年画创作设计。他创作年画感情十分投入。以往,虽然也有画家为年画作图的,但这只是'兴之所致,偶尔为之’。他以一个专业画家的身份投身其中,并十分负责地在画上署上自己的姓名,在当时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海上名园

在钱慧安到达杨柳青之前,当地的年画题材基本上是狭窄的,只表现一些市民喜爱的固定题材,钱慧安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沈太牟在《春风采风志》中写道:“画出杨柳青,属天津,印版设色,俗呼'卫抹子’。早岁,戏剧外,画中多有趣者,如雪园景、渔家乐、桃花源、乡村景、庆乐丰年、他骑骏马我骑驴是也。光绪中,钱慧安至彼,为出新裁,多拟典故及前人诗句,色改淡匀,高古俊逸,惜今皆不存,徒见俗鄙恶劣之一派也。”

对钱慧安丰富了杨柳青年画题材一事,《汇编》有如下介绍:“在此阶段,尝试用顿挫转折且富装饰意味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衣纹以及配景花木等。钱在不违背杨柳青年画的基本规律,不破除其艺术特征的前提下,将文人画的神韵,院体画的精髓成功扩展到杨柳青年画中。在他的影响下,杨柳青年画打破了长期的对称式构图,主要色调风格也由浓艳转向淡雅,突出了文人画的诸多因素。作有《东山丝竹》《停车睹洞桥》《桂花香近少年头》《自制新词韵最娇》等等,从构图布局、用色赋彩到题材寓意、题句配词都别出心裁。”

桥上之石

薄松年所著《中国年画艺术史》一书中也谈到了钱慧安对杨柳青年画的影响:“钱慧安的人物形象和技法为一些杨柳青画师所模仿,他的画稿曾被辑为《钱吉生画谱》《清溪画谱》等,以石印印刷发行,也成为杨柳青画师的学习范本。有的画稿曾被翻刻成年画,现存杨柳青年画《抚琴图》《教子有方》双幅、《弄璋如意、兰桂联芳》《登云近月》等明显可见钱慧安的影响。特别是其中以《红楼梦》为题材画成的八幅炕围子,情节突出,人物生动,章法简洁,又配以吉祥花边图案和花卉,确能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在艺术上可称得上是晚期杨柳青年画中的上品。”

假山

钱慧安在绘画题材上的拓展,同时也增强了杨柳青年画的生命力,戴敦邦在《种瓜拾豆录》中认为这正是值得夸赞的勇气:“但凡有勇气的人,总是甘冒无限的风险,即便是以卖画为生的艺人,也将面临其作品无人问津的厄运。所以一般的画家、艺人均是循规蹈矩地承袭老传统,一代代仅此而已地画下去,不敢更改变异,无疑此种保守成为中国画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着的传统,是千人一面的概念化的顽症。更囿于社会大环境下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禁锢,一介卖艺为生的艺人有多大的作为呢?所以钱老先生能有所变革或创新,实乃可敬可贵的革新之举。”

每进一室都注意匾额

正是因为钱慧安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故胡懿勳在其所著《中国古代绘画的知识考古》中称:“光绪年间钱慧安受聘到杨柳青,在杨柳青木版年画融入文人画的视觉元素,他也成为最后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画家。”该文同时认为钱慧安在版画上的创作甚至对吴友如也有影响:“透过版画印刷的流布,钱慧安在杨柳青以及江南一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点石斋画报》主笔吴友如原为苏州山塘画店画工,接触到钱杜、改琦、费丹旭、任熊、沙馥、钱慧安等人作品,悉心观摩描绘,后为吴太元画店、吴锦增画店及桃花坞年画店绘制画稿,也将如钱慧安等人的风格融入自己的画样。”

巨大的龙头

关于钱慧安在版画中所表现出的独特风格,齐备在其文中称:“在杨柳青年画的创作实践中,他还用具有顿挫转折且装饰意味浓烈的'钱线描’来表现人物的服饰。”而对于钱慧安创作版画在社会上的影响,齐备总结道:“钱慧安的绘画作品也一度受到清朝文化中心北京地区的钟爱,据史料记载,在北京崇文门外的打磨厂东街曾有一间戴廉增画店,此画店专门销售杨柳青年画印制的物品。钱慧安的年画在此备受欢迎。”

钱慧安能够拥有如此强的社会影响力,胡太南在文中认为原因是他将不同名家的人物技法熔之于一炉,由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世俗化层面上来说,尽管钱慧安早期人物画中仕女造型主要取法于改琦和费丹旭,但他人物画的绘画语言并不限于改、费两人,他的仕女画也是如此。改、费两人对其的影响也只是体现在型上,而人物的线条及其衣纹的组织形态上,钱慧安得益于陈洪绶和黄慎。钱慧安早期主要仿效陈洪绶,如果说学陈洪绶是消解'俗化’,那么其在中晚期主要参取于黄慎则是在强化'俗化’。在钱慧安的人物画风格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黄慎的影响力要大于陈洪绶,甚至超过了改琦、费丹旭两人。”

得月楼背影

钱慧安在社会上强大的影响力,也得益于他开明的观念,恽甫铭在文中写道:“19世纪的最后20年,照相制版术大规模进入上海,这种新技术使笔墨效果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复制印刷,从而使画家获得更多的创造自由。然而大多数国人视石印技术为奇技淫巧,文人画家不屑一顾。钱慧安却善于接受西方传入的新事物新技术,加之他有过杨柳青年画设计画稿的经历,成为照相石印技艺的大力倡导者和实践者,也由于此,钱慧安晚年的许多画稿得以保存。”

令人意外的是,钱慧安的作品还出现在了银币上,黄沂海在文中提及:“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明清扇画纪念币,可称我国第一套扇形银币,共四枚,其中一枚图案,采用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钱慧安作品《柳塘牧牛图》。”钱慧安的画作竟然制成了银币,可见他的绘画题材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得月楼入口的门紧闭

钱慧安所主持的豫园书画善会就处在上海城隍庙内,这里很早就是上海最热闹的聚会之地,虽然多年前我也曾来此处凑热闹,但那时并不了解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书画团体。

2019年2月20日,我在上海市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两天半的历史遗迹寻访,而寻访的第一个地点就是前往城隍庙去寻找得月楼。因为近一个多月来江南阴雨绵绵,至今仍无歇息,故当天下午仅安排了上海市区内的三处寻访点。原本以为城隍庙早已恢复,得月楼应当是最容易寻找到的目的地,于是乘张守栋先生的车由刘晶晶老师带领先奔此处而来。

隔墙探望

今天虽然下着雨,同时又非周末,但城隍庙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走入其中,看到广场上摆放着一些大型灯具,刘晶晶说这是元宵节举办灯会还未撤下。我们冒着雨在里面见人就问得月楼所在,问过多人均未遇知情者。这个结果略感意外,于是刘晶晶用手机导航,上面果真出得月楼的标志,而按照导航的指示,来到的具体地点则是城隍庙内著名的九曲桥。站在桥头四望,所见匾额均无“得月”二字,又问过几家商户,终于有人知道地点,按其所指,走到近前一看,却并非我们要寻找的得月楼。

玲珑

如此这般的在城隍庙内兜了三四圈,将这个区域内所有匾额一一看过去都未能找到目标。而后看到了城隍庙平面示意图,上面也未曾标出得月楼字样,难道这个楼已被拆掉了?刘晶晶说可能是导航版本有些老,楼拆之后并未更新信息。想到今天下午还有两处寻访点,只好走出城隍庙,乘上张先生的车前去探访他处。

管理处入口

本以为最容易找到的寻访点,竟然是这个结果,我忍不住在车上跟张先生唠叨起此事,而张先生说,他仔细看了我的寻访单,上面写明得月楼在豫园内。刘晶晶说豫园就是现在的城隍庙。张先生称并非如此,因为豫园虽然在城隍庙范围之内,但却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张先生的这番话让刘晶晶意识到,她虽然多次来过城隍庙,其实并没有进过豫园,所以我们一直在城隍庙内兜圈子。闻听到这个结果,我决定探访完另两处遗迹后再返回城隍庙。然而当天因为另两处的寻访多了一些周折,结果耽误了时间,若再返回城隍庙时间已来不及,于是决定第二天再去访之。

终于进入了院中

转天一早,我跟张守栋、刘晶晶前往松江寻访,返程之后直奔城隍庙。这次有了具体目标,于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直奔豫园门前。此处30元一张的门票仍然挡不住游客的热情,进入园中,里面的游客并不比外面少,但这里的景致却秀丽了许多,尤其园中有多座太湖石假山,每一座都造得颇为别致,可见当年造园者用了许多的心思。

得月楼正面

此时刚到初春,园中的桃花已然绽放,面对美景,一日寻访的疲劳也为之舒缓。走在园中,每遇到工作人员均向他们请教得月楼所在,却依然遇不到知情者,只好沿着游览路线一路向内走。这条路线基本呈U字型,一直走到了U字的顶端,还是看不到得月楼的匾额。刘晶晶又用手机在网上搜寻信息,终于找到一张得月楼外观的照片,按图索骥,果真找到了此楼所在。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独立的院落锁着门,从外边也看不到匾额。到其门而不能入,只能望楼兴叹。

一楼景致

这个结果再次出乎意料,而刘晶晶觉得我们两次往返都无法拍照该楼,确实遗憾。于是她透过自己的关系,到处打听得月楼的情形,终于问明白了结果:这里不对外开放,已辟为外宾接待处。看来进内拍照已无可能,好在我已拍到了该楼的外观,虽然差强人意,但也聊胜于无。然而刘晶晶比我执着,她继续向不同的朋友找关系,果真不负其执着之心,终于找到了豫园管理处书记尤瑞君女史。刘晶晶跟尤书记通电话时,对方建议我们下周再来此拍照,但刘晶晶告诉她,我两天后即离开上海,希望能拍到得月楼。尤书记答应了这个请求。

一楼匾额

转天下午,我们第三次来到了城隍庙,此次未从城隍庙正门走入,而是先去了安仁街218号,这里是豫园管理处,在此见到了尤书记,在她的带领下穿入豫园之中,终于走进了这个封闭的院落。

由此登楼

院落占地面积不大,堆着假山,左侧之楼名曰藏书楼,我却来不及了解这是何人的藏书之所。右侧就是得月楼。我先在院内拍照,于侧墙上看到一块铜牌,上面刻着“豫园书画善会原址”字样。见到此牌,终于有了石头落地之感。而后进入得月楼一楼,这里挂的匾额却是“绮藻堂”,尤书记说得月楼在楼上。

二楼状况

上到二楼,这里的布置也十分雅净,得月楼的旧匾仍悬挂于此。看到此匾心生感慨,楼上的布置颇有古意,两侧的门扇上贴着的都是一些古砖、瓦当和古器物拓片。这种作法颇为稀见,两侧的墙上还悬挂着几张古画,因为有玻璃反光,故难以拍清楚具体的内容。

终于看到了匾额

窗扇用拓片来装饰

经过三次的探访,方睹得月楼真容,正是这样的曲折让我觉得得月楼有着别样的美。如今楼上已经陈设为接待室的模样,没有我想象中的大画案,但转念思之,当年书画善会于此也是聚会之所,并不一定在这里搞创作,具体情况是否如我所猜,我未去印证,但站在得月楼上向下望去,满眼的古意,让我暗想在这里多停留一会儿吧。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