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作文写长?
怎样才能把作文写长?就是要把文章写具体,就可以把文章写长。如果泛泛而叙、空洞笼统,就会变成乏味的“流水帐”。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内容的拉长,一是语言的拉长。
一、内容拉长的方法
1.把过程、特点、情节写具体。
增加情节、环节、场景,用追问法和添加词语法,多问“怎样”或“什么”(为什么、什么样、为了什么、什么原因......),加上“......的”、“......地”类型的词语,把当时的环境,人物心情、动作和语言都展现出来,把一句简单或复杂的话写具体,把过程写、特点、情节写具体。
把过程写具体
比如写“谁干了什么”,干的过程是分几步完成的,这时我们就要按时间的先后,追问“之后......怎样呢?“的方法,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
例: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之后又怎样呢?接着把这句话写具体。
把特点写具体
例:象海豹的皮肤是棕褐色的,小脑袋,大身子,又肥又大,一双大眼睛。
接着写具体,是怎样的?
老是泪汪汪的。
练习:
写出你熟悉的一个人或一个动物的特点,要写得具体
把情节写具体
作文时,怎样才能把“情节”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呢?多问几个“怎样”或“什么”的方法来扩展情节。
例如:有些同学常写出这样不具体的文章:
“有一次,我在教室里做作业。做着,做着,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做不下去了,这时我的同桌就耐心地帮助我。最后,我把那道难题做出来了。”
其实,只要我们多问几个“怎样”或“什么”,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
“我”碰到一道怎样的难题?“我”是怎样对待这道难题的?“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同桌是怎样帮助“我”的?他对“我”是怎样说,又是怎样耐心指导的?
“我”是怎样开窍的“等等。
当我做到第三道应用题时,我想了很久,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把题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可不知怎的,脑子像打了个结似的,一点也不开窍。
眼看天色一点点暗下来,我心里急得火烧火燎,这么晚回去,妈妈又要追根问底了。唉!这时,同学王英见我对着本子发楞,就走过来关心地问:“你哪道题不会做?”我指着那道令人讨厌的难题,无可奈何地说:“喏!”她仔细地看了那道题目,默默地想里一会儿,然后轻轻地问我:“这道题目要求我们什么?”我望着她的脸,摇了摇头。她指着题目最后一行字提醒我:“你看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着她指的地方仔细想了想,忽然明白过来,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要求张家彬街道每户储蓄多少元。”“对啊”她语气也兴奋起来:“那么要求平均数,只要……”“拿总数除以户数。”我不等她说出来就抢先回答。她笑着点点头:“对,那你看这道题还难吗?”
经她这样一启发,我完全明白了,高兴地拿起笔,“刷刷刷”地做了起来……
当然,用多问“怎样”或“什么”的方法扩展情节,也要有选择。与观点(中心)关系密切的需要详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扩展;反之,需要省写的地方则不不必写
运用多问“怎样”或“什么”的绝招,将原文一扩充,这样就把当时的环境,人物心情、动作和语言都展现出来了,让人有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这就叫把作文写具体了!
2.把场面或片段分解开写:
把一个场面或片段分解成几个部分,把人物的行动分解成若干动作,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可以使描写变得具体生动。
例如:有个同学描写一次足球赛中的射门动作“小刚带着球,飞速冲向球门,猛地一脚,把球踢入网底。”同样显得很笼统。
如果把这一进球过程分解为接球——带球——过人——射门——进球。然后再想想每个动作的具体情景,最后把这一连串的动作连接起来,就会使描写变得生动具体:“小刚在中场用胸部熟练地接住同伴传来的球,习惯性地用大腿轻轻一颠,将球巧妙地挑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以灵活的动作晃过后卫的阻击,又避开已经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一脚抽射——进啦!”
3.从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顺序写:
在作文中对事物的描写要依据一定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要么从左到右,要么先主要再次要……还要学会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内容具体充实。象《水浒传》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段对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如,有位同学写《看菊展》中对菊花的描写“红的、黄的、紫的……这里的菊花不仅颜色各异,而且姿态万千——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倒挂枝头,有的昂首怒放。瞧!那一株象美丽的少女安详自若,那一株又象翩翩少年笑迎秋风……一阵微风吹来,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这段描写就是从视觉到嗅觉,从颜色到形态,把菊花的美丽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具体生动的描写来源于对生活细致认真的观察。朱自清说,在观察生活时要对“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而同学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却往往很粗浅,或者只停留在表面上,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会很模糊,所以在作文时对事物的描述也就很笼统。因此,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并且能够抓住要领,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例如,对熟悉的花草树木的观察可依照:根+杆+枝+叶+花+果的顺序对其色、形、味进行描摹;对人物的刻画可依照:外貌+情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描写。只要我们坚持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克服在观察时“熟视无睹”的毛病,细心体会,时常练笔,就一定能够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
二、语言的拉长
1.语言幽默
描写幽默和用词幽默。
2.不用“成语”和“四字词语”概括
以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为例:
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总喜欢来这里玩。这是一个可爱的大花园,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12棵桃树,在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在秋天结着丰富的果子。小鸟们坐在树枝上唱出悦耳的歌声,它们唱得那么动听,孩子们都停止了游戏来听它们。“我们在这儿多快乐!”孩子们互相欢叫。
当这个巨人的花园走进教材后,就变成了这样: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
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就这样被成语所替代。
成语和四字词语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孩子们喜欢用它们表情达意。殊不知正是因为用了它们不仅使作文写不长,还导致了作文不丰富,不细腻,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实感,因为它们太凝练,概括性太强,用它们已成了套路。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没有融入自我。比如说,写好天气孩子们好用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天高云淡等。其实,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相同的“晴空万里”。时间、地点、人物不同,对晴空万里的感触和描写也就应当不同。所以,不如让孩子们不用成语和四字词语,老老实实地写出一时一地一人的晴空万里。
例如:我笔下冬天的晴空万里
东南,冬天的太阳普洒着金色的光。这光爽爽朗朗的,似乎有金属的质感,感觉掷地有清脆之声。这在雾霾重重的冬季已然让人赞叹了。不经意抬头,天之西南竟然同时挂着一轮半月,淡淡的,清清亮亮,纯纯净净地像一颗最纯真的少女的心。这就不由得令人惊叹了。
这是冬天的晴空万里。冬天的太阳虽然也很亮,但是感觉冷冷的,硬硬的,所以我说有金属的质感,掷地有声。另外,冬天多雾霾,这样的晴空万里更让人惊异和欣喜。
家长应当鼓励自己的孩子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而不是套用成语,用别人的经验替代自己的生活。
3.慎用“很”和“非常”等程度副词
孩子写作文经常喜欢用“很”“非常”等字眼,比如:我很高兴,我非常激动,我很冷,我很热,我非常焦急等等。
作文写不长,这些程度副词害人不浅,一出口后,立马感觉到了没啥可写。到底“很、非常”到了什么程度,这样写很笼统,不具体。
例如:一次同学聚会,我们班长让我把这次聚会用一首诗记下来,将附在集体照一侧。初中同学,少年相识,再聚首已是人到中年;昔日懵懂悸动的花季雨季,转眼间已是成熟之秋,相见是万分感慨,千分激动。我该怎么写?在我脑子里和血管里只有激动,但是我总不能说“我很激动,我非常激动”吧。为此,我写了一首长诗,下面只是片段。
岁月可以改变我们的容颜,
却改变不了我们的记忆。
已不再年少轻狂,
甚至多了一份沧桑,
但内心的狂热却不必掩藏。
今宵难忘
任激情在血液里流淌,
今宵难忘
任歌声在耳畔深情唱响。
笑容开在脸上,
喜悦在心头绽放。
……
在我的启发和提醒下,儿子写天气炎热:走在街上自己是“铁板烧”,上了公交车立马就变成了“回锅肉”……
没有“很热”,但给人的感觉很热。
写很冷:
刚一出门,黑暗而凝重的夜色就包裹住了我,一种无形的东西慢慢侵蚀了我的身躯,总觉得自己正穿着衣服站在水池里。望着从嘴里呼出的渐渐消失的白雾,我不由得产生了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浑身战栗起来,牙也开始随机地抖动着,发出“哒哒”的声音。我把手放在兜里,可情况没有得到缓和,我又把手拿出来,不住地搓着紧绷的肌肉。啊,勉强暖和了。我又开始跺自己的脚,可不一会就能感到胳膊酸疼,腿脚无力,于是我放弃了运动。我耸着肩,低着头,把手放在口袋里,向着衣领吹气。就这样站了一会,感觉指尖和脚尖似乎没有血液流动。手指像剑一样扎向掌心,竟然不会打弯儿了。脚趾,带着不知什么时候出的汗,让我想起来冰萝卜。
——选自儿子的一篇作文《就这样,播下一颗种子》
不用“很冷”二字,儿子极其细腻地写出了冷的感觉。“手指像剑一样扎向掌心,竟然不会打弯儿了。脚趾,带着不知什么时候出的汗,让我想起来冰萝卜。”妙用比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4.尽量避免一些笼统的词
写日记时尽量避免一些笼统的词,如“庞大”“有人”“聪明”“漂亮”等。“庞大”到底有多大?“有人”是哪一类人?哪一个人?“聪明”有表现在哪里?聪明到什么程度?怎样个“漂亮”?这些都要写清楚。有时寥寥的几句话或者一个具体的细节就能把人物或事情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