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宝钗和黛玉为何能合一?她们同病相怜惺惺相惜,都被宝玉误了终身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想要得一知己都难,何况是深居高墙内院的闺阁女子?宝钗和黛玉何其有幸,在贾府这个虚假的环境里,彼此相知,互为知己。而且,她们的互为知己到了合一的程度,说明她们在很多方面都高度一致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她们具体在哪些方面高度一致,能够达到合一的程度。

她们都出身于书香书家,聪明绝顶,拥有绝世之才。

读红楼,只要我们愿意掀开钗黛对立争风吃醋的表象,去挖掘作者对钗黛的人物设定,我们会发现,宝钗和黛玉,从出身到天赋以及才华,都非常相似。

黛玉出自“书香之族”林家,从小便显露出了极高的天赋。她五岁便能在贾雨村的教授下攻读《四书》,其“聪明清秀”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母亲卧病,一疾而终,她“侍汤奉药,守丧尽哀”;六岁时孤身远赴高门大族,一言一行都大方得体进退有度。六岁之后无人教养,她却能自学成才,不仅在读书方面过目成诵,还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宝钗同样出自书香世家,“紫薇舍人”本就是个高级文官,其读书习文之风世代相传,氛围极其浓厚。一直到第四代,都还有宝钗和宝琴姐妹在才学上出类拔萃。

宝钗的天赋也是惊人的,小小年纪就成了一座行走的图书馆,是个博览群书的通才,“无书不知”,各行各业的知识随时可从脑子里调用。

如何体现她们在天赋和才华方面高度统一?作者通过她们在作诗上的表现,证明她们不分伯仲。首先是在写应制诗时,由元春定评:“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然后是通过诗社成员的共评,二人轮流夺魁。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宝钗和黛玉二人之才高出众人,却又无法在她们二人中分出高下来。

当然,这也是作者刻意为之,钗黛二人无分高下,也不必分出高下,因为她们在同一个层次,而且是把常人甩下一大截的层次

她们都因巨大的人生变故失去庇护,被迫寄居贾府。

如果贾敏没有早逝,黛玉将在父母的教育下,长成大家闺秀的典范。同时因为林家的书香世风以及父亲的清正官声,她将拥有一门绝佳的婚姻。而她也因才华盖世而又知书达理,有可能成为班昭一样的大家,受世人敬仰。

宝钗的境遇和黛玉一样,如果父亲没有早逝,她将在父亲的庇护下安心于读书写字,长成大家闺秀的典范。最终也能像薛宝琴一样,被翰林一类的文官择为佳媳,拥有夫唱妇随的美满婚姻。同时,因为她的才德俱佳,在相夫教子方面卓有建树,极有可能经营出“满床笏”的家族来。

当然,以上都只是如果,因为,同样的变故发生在她们身上,一个失母,一个失父,原本顺心遂意的生活被迫拐弯。这个弯拐得还挺大,她们因此失去了庇护,不得不寄居于贾府。

但是,贾府并不能给她们带来庇护。因为,贾府虽然是个府第,却仅仅只是在建筑上高大豪华,这里没有家的温暖,也没有人情味。

这就是宝钗和黛玉共同面对的环境。

她们都有才不能展,有志不能伸。

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她们的才华被埋没。住在人家的屋檐下,失去了立场,即使看到人家出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没办法去帮忙解决。

贾府出现了什么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那就是“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简而言之,人口多,开支大,但享受者多,能顶用的少。这就像小时候做的进水和出水的算术题,贾府这个水池,出水多,进水少,很快就要流干了。

流干之后,池中的鱼虾就只有接受干涸而死的命运了。

宝钗和黛玉都看到了这种危机,但她们毫无办法。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没办法做主,因为她们是客。

所以,她们只能用诗词来寄寓自己的忧虑和慨叹:黛玉写出了《五美吟》,借古喻今,提前为姐妹们唱悲歌。宝钗则写出了《柳絮词》,告诉姐妹们在风雨侵袭之时要学会迎难而上。

她们的人生都与宝玉捆绑,并因宝玉而薄命,误了终身。

聪明人进入一个恶劣的环境,如果整个环境都恶劣,看不到希望,倒也能尽早死心。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明明看到了希望,却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景象,充满希望的心最后变成了绝望。

宝玉是贾府的希望,宝钗和黛玉都看到了这个希望。

从聪明绝顶和才华盖世的层面来看,宝玉最应该和宝钗黛玉成为知己,因为他们在同一个层次。也正是因为这样,宝钗和黛玉都对宝玉寄予期望,以为他能拯救贾府,以为他能支撑她们的才华和志向,让她们的才华和志向应用于现实。

是的,以贾府的现实情况,前有先祖的余荫,后有元春封妃带来的机会,再加上宝玉的天赋聪明,如果他肯努力,贾府就还有希望,不至于落到诸芳离散的地步。

所以,宝钗不断劝导宝玉用功上进,黛玉也告诫宝玉要懂得省俭,以防“后手不接”。

但是,对于这样的良言,宝玉一概以“我不听我不听”来逃避。

宝玉可以不听,宝钗和黛玉却没办法离开宝玉。从进入贾府的那天起,她们的命运就注定和宝玉捆绑在了一起。

黛玉和宝玉捆绑,是因为她被贾母安排与宝玉“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产生了难以分割的感情。即使知道宝玉不可靠,也做不到另谋良人。

宝钗和宝玉捆绑,是因为家族的共损共荣需要同舟共济,即使知道宝玉不可救药,也不得不为他收拾烂摊子,替他承担责任。

这就是宝钗和黛玉共同的薄命:她们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都被宝玉误了终身

钗黛因同命相怜、惺惺相惜而合一,成为了高度统一的知己。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的这些共同之处,让宝钗和黛玉有了很多共同语言。谈书论诗,她们旗鼓相当;对环境的感知,她们心领神会;对未来的担忧,她们深有默契;对宝玉的无能与逃避,她们为之无语。

所以,当黛玉提醒宝玉贾府将“后手不接”却没能得到回应时,黛玉“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这样的话题,只有和宝姐姐去说,才能谈得下去,并谈出价值来。

是啊,何止这样的话题能谈出价值来,她们能谈的话题太多了,而且是那种完全无障碍的沟通。从出身到成长经历,再到家族变故,还有儿时的梦想,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宝玉的失望,都能让她们因同命相怜而惺惺相惜,进而成为高度统一的知己。

这是宝钗和黛玉人生不幸之中的大幸,虽然屡遭变故,虽然命薄如纸,虽然遇不到良人,但能得到这样一个知己,足以慰平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