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黛玉之父林如海做了两大恶事,助推了贾府的败亡
要问红楼中最完美的男人是谁,那当然非林如海莫属了。
林如海是何许人也?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四代列侯,说明林如海祖上四代,无论做人还是为官,都无错处可挑,不但富贵至极,且人品上乘。
孟子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指富贵之家最容易因“骄奢淫逸”而出败家子,将富贵断送。林如海正是第五世,他不但没有骄奢淫逸,而且能在如此富贵的环境下,清苦读书,竟读成了学霸,一举而为探花郞(全国第三名)。
值得注意的是:林如海为林氏列侯的第五代,贾宝玉为贾氏国公的第四代,贾兰为第五代。从后文贾府入不敷出的状态来看,可知到了第五代林如海时,家境并不十分富裕,仅靠官俸度日。当然,这是后话。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这是有多难能可贵,无论多富贵的人家,都以能出举子为荣,何况位登三甲。
经过了祖上四代的人品检验,本人又如此有才华,受皇上器重便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林如海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
钦点,即皇帝亲自点名任命。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古代官员的任命,是吏部的事。皇帝钦点的现象非常之少。这说明林如海确实值得信任。由此也侧面写出了当今皇上是圣明天子,懂得知人善用。巡盐御史是肥差,是个容易让人腐败的官职,选中林如海,正是相信他的清廉,不会因私废公。
出身、学识、才干、人品,林如海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男人。但就是这样一样受皇帝信任的完美男人,却做了两件大恶之事,无形中助推了贾府的败亡。
第一大恶事,是对贾雨村的举荐。
位高权重,这是我们的普遍认知,其实位高之人,不但权重,而且责重,因为所行之事影响很大,所以需要慎重行事,不能想当然。
林如海聘贾雨村当家庭教师(西宾)时,贾雨村已经有过“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而被革职免官的黑历史,且是“龙颜大怒”,皇上亲自办的。同朝为官,林如海不可能不知道这段过往,把这样的人请到家里当家庭教师,是不是一件风险极大之事?而且教授的还是女孩。
即便是不知道贾雨村的黑历史,在聘请家庭教师之时,是不是应该深入调查一下?家庭教师都是要住进家里的,不了解人品就领进家里,万一引狼入室怎么办?
由此可见林如海不是个善于识人的人,这也为他迅速离世埋下了伏笔:巡盐御史不是那么好当的,想要保持清廉更难,如果不懂识人,分分钟被人算计。
雨村进林家,作者用了一个“谋”字:“因闻得鹾政欲聘一西宾,雨村便相托友力,谋了进去,且作安身之计。”说明他是使了些手段的。
林如海能被贾雨村谋,就不能被下属们谋?作者用词是非常考究的,一个“谋”字,既体现了雨村的奸诈,又说明了如海的不察。
官场是个名利场,僧多肉少,想谋取名利的大有人在,以林如海的刚正且不懂得圆融,被算计下马也是迟早的事。即使有皇上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所谓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信任也会逐渐消失。
当然,把贾雨村聘为家庭教师,还不算多大的恶事,说林如海之恶,主要是把雨村推荐给了贾政。
不得不说,林如海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天地君亲师的儒家社会,读书人尤其尊重老师。书中没有写雨村教黛玉有没有教出什么成果,但林如海记住了这份师恩,并且想要回报。
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只是因为要报恩,便做了举荐之事,且是包办型的举荐:“周全协佐”、“费用......不劳多虑”。
为何要做得如此妥帖?这便是读书人的迂腐:知恩必图报,如此才心安,并不问报恩的后果。而且,做得越周全,自己越有面子。面子,也是读书人最为看中的,后文中从贾政身上显露无遗,林如海和贾政又关系最好,可见他们的价值观相近。
正因为这次举荐,贾雨村才得以任职应天府,并攀上了四大家族,进入权力中心。
我们知道,一个恶人的破坏力,取决于他所在的位置,位置越高,破坏力越强。村霸再怎么恶,也只能祸害一村之民,如果进入了权力中心,那就可能做出祸国殃民之事了。所谓国贼,就是这么来的,有机会接触国,才有可能实现窃国。
贾雨村任职应天府之后的所作所为,读者都知道了,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林如海的举荐。我不杀伯仁,伯仁却为我而死,这便是林如海不识人且要面子而无意之中所做下的第一大恶。
林如海做的第二大恶事,便是把黛玉送进贾府。
妻死女幼,对林如海来说,确实是一件棘手的事。
从先秦时期开始,社会对于嫁娶,就有了“五不娶”的限制。何为五不娶?《大戴礼记.本命》有记载:“女有五不取: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取通娶,子指女子,有上述五种情况的女子,正常人家都不愿意娶。
黛玉属于第五种:丧妇长子(女)。
古代女儿的教育,都是由母亲全权负责的,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相夫教子,即学会为夫管理后院,这样才能让丈夫全心全意地去打拼前途。说白了,对女孩的教育,就是为了未来嫁一个好夫婿,做一个贤德的好妻子。
贾夫人仙逝,受影响最大的就是黛玉,她的教育谁来管?教育不好,将影响她的一生。
东汉何休在《公羊解诂 》中就尖锐指出:丧妇长女不取,无教戒也。用现在的话来说,母亲早逝的长女,必定缺少教养,那么说话行事都会不懂得戒律,形同泼妇。这样的女孩,哪个正常人家敢娶?
于是,林如海接受了贾母的建议,把黛玉寄养在王夫人名下,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这条路是否行得通?林如海又犯了当初聘请贾雨村同样的错,没有思虑周全。
这条路其实是行不通的。
首先是黛玉的病体不允许这么做,且癞头和尚劝诫过:“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林如海和贾政一样,不信僧道之言,完全不当回事,只能见父母,偏要把黛玉送去远离父母之地,致使黛玉果然如和尚所言,哭死了。
然后便是贾府宝玉这个人的人品问题,林如海没能足够重视。
上面反复说过,林如海和贾政的价值观相近,贾政不喜欢宝玉,认定他将来是个酒色之徒。这一点,林如海是知情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黛玉之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必是林如海夫妇经常议论的,明知贾府有这样一个顽劣的表兄,并且是喜欢在在内帏厮混的,又怎么能放心把黛玉送过去?
由此可见,林如海是个迂腐且缺乏远见之人,或者,他面临困境无能为力,也许官场之事也已让他焦头烂额,顾不上太多了,只能把黛玉送走。
这一送,不但没能解决黛玉的教育问题,反而把女儿送上了早逝之路。
从林如海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曹先生的价值倾向:读书上进考科举固然是条出路,但也不要读成了迂腐之人,对僧道等儒学之外的学说,也要有所涉猎,即使不信,也要含敬畏之心。另外,读书是为了长智,要把所读之心转化为智慧,识人,虑事,否则,看起来的善举,很可能变成恶行。
关于林如海的迂腐,后面我们可以从贾政身上进一步见识到,这便是作者的独到之处:再完美的人,也有他的局限性,读者应全面立体地去看待书中的每一个人,不是简单地用好人坏人来贴标签。
特别说明:这次的红楼解读,是按照章节顺序来写的,主要抠文本细节,力求从细节中去发现容易忽略的地方,对人物和情节重新进行诠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从第一篇《红楼一梦,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多少读者误入歧途!》读起,这样更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