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胡咏梅的随笔《木工名匠》

木工名匠 

在湖山农耕文化物件的征集收藏中,发現许多工艺独到的生产工具和农家生活用具。这些老木匠人的杰作手笔至今灿放依然。
在走巷串户寻访的交谈中,一位名匠很快浮出水面――他就是胡安训。
胡六儿,学名胡安训,是汪仁镇刘铺村上六房塆人。他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殁于一九九五年,享年八十岁。
胡六儿十六岁从师汪仁街大匠人汪建凡学木匠。聪明好学的他性格豪放,待人诚恳,干活精益求精。在汪仁村建造祠堂时,他随从汪建凡师傅一起干活,汪姓贤士(湖北省厅副厅长)汪仲实来督查祖堂建设进展情况,遇见汪建凡便询问:“汪师傅,你副手是谁?”汪师傅说:“我的徒弟胡六儿。”汪仲实看了看胡六儿一眼,直感他十八还未出头,怎能担当副手重任呢?在吃午饭时,他心生一计考考这个毛小伙子。汪仲实说:“一个池塘放水,要经过九个缺口进田间,但水不准走老路,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话音刚落,胡六儿眉头一皱,信手拿起筷子在桌子上摆起图阵来。他找到答案后向汪仲实回答说:“先把塘里的水沿着水渠一直外引,然后在九块田塍处各开一个缺口,安上堰头筒子,水从水渠中各自通过缺口的堰头筒流进田里。”汪厅长把桌子一拍,说:“好!思维敏捷。”临走时汪仲实交待师徒俩人要尽快把两根大梁整修出来,以免影响整个工期。
第二天一大早,汪仲实又来督办工程,发现两根大梁只有一根整修得合格,他一眼就看出来合格的大梁是胡六儿干的。于是,笑眯眯地对汪建凡说:“我的家师傅,你们是徒进师不进呀!”汪建凡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胜一浪嘛。”胡六再次被汪仲实看好。
半年后,胡六儿请汪建凡师傅来家里喝了出师酒。
胡六儿木匠出师后,在木匠工具上大做文章。他使用的斧头、刨子、手锯、锉刀等样式都是自己精心设计的,要求打铁师傅按要求淬火铸造。他使用工具灵巧,刀口锋利,平常十分注意工具的保养。俗话说:“人强,不如业(工具)强。”他打造出来的龙舟船体不刷桐油也不渗水,船身吃水浅,扬角方位得当,划起来,轻便快捷。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使他在邻村匠人中脱颖而出。
初夏,油莱大获丰收。各处的榨油坊夜以继日地工作。老式木质结构的榨油机不堪重负,刘家油铺的榨油鼓损坏,鼓内的木塞在高压下炸裂。榨油师傅请了几位邻村的木匠师傅来修理,其结果是,新做的木塞放进榨油鼓里,一受重压就被挤滑出来,心急如焚的榨油师傅们不知所措。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有人向榨油师傅推荐胡六儿来维修。胡师傅请来后,他经过细心观察发现:新做的木塞剁得太光滑,再加上油的浸润就更加打滑。在重压之下,木塞与榨油股之间摩擦力太小,木塞易而挤出。于是,他很快剁出了一个表面粗糙的木塞进去,纹丝不动,果然奏效。他这样一个轻易的举动,一时被人传为佳话。
一九五九年,全大冶县在卫楼下塆举行木匠工艺大比武。胡六儿按照工艺的制作要求,心里首先琢磨了一番。他不用搭墨线,不用刨子,直接用斧头进行精准施工。他制作出来的作品线条柔美,表面光滑,榫头吻合结实,有模有样,堪称绝活。这次木匠艺人大比武让其名声远扬。从此,请他到家里、生产队里、大队里……做木匠活的人接踵而至,排成长队,等待安排。
艺德高尚,真心助人。一天,胡六儿经过刘铺垴,看到他的童年好友吴树园家正在建房,于是,他就顺便去看看。来到施工现场,他东瞧瞧,西望望,又拿起图纸看了又看,他要求徒弟把四根木柱子各锯短八寸长。正脉师傅回来后暴跳如雷,吴树园也焦急万分。胡六儿把四根柱子拿去一试,正好。大家夸他好眼力。
有一回,胡六儿和几位师友去阳新游玩,看见徐姓村庄正在大修宗祠。他们几个决定去看看场面,凑凑热闹,没想到正脉大师傅是位瞎子。胡六儿看完施工图纸后,发现其施工有误,当即指出问题。瞎子师傅问:“你是何人?”胡说:“我是胡六儿。”瞎子听说是大名鼎鼎的胡师傅为之一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连忙拱起双手致谢:“多谢胡师傅指教!”瞎子师傅连忙吩咐家人摆宴款待。在宴席上,胡六儿根据图纸设计指出了后续建筑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大家听了都心服口服。胡六儿离开时,主事者打发他一百银洋的酬谢金,他婉言拒收。
传说胡师傅给长者做棺材是有讲究的。村邻胡安近刚满五十岁时,偶尔得到几根好木料,就请胡六儿提前为自已收棺木。第二天,胡背着工具来了,第一斧子剁下去,木屑溅出门外老远。他摇头说:“这木屑飞溅老远,预兆您老人家高寿,这棺木还是以后再来收吧!”说完,背着工具走了。在他潜意识里:第一斧下去,若木屑溅在脚下,主事者寿命不长;若第一斧下去的木屑溅飞老远,主事者一定长寿。胡安近果然活到了七十九岁。
走在湖山的大地上,我们依然可以观赏到心灵手巧胡六儿雕刻的凌波床,雕龙刻凤、麒麟交颈、鸳鸯戏水,栩栩如生;他雕刻出来神龛上的太公像出神入化,形象逼真,让人肃然起敬;他亲手打造的水车、风车、草滚船、插秧机、犁耙……成为农耕文明的文化遗产,被人珍藏。他是湖山地区上个世纪木匠行当中的佼佼者。
大匠人胡六儿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他的徒子徒孙们大多数在大城市建设高楼大厦,装修豪宅。每当节日回乡相聚时谈起他,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虽说他昔日使用的手锯、手刨已被当今的高效的电锯、电刨所取代,但他那种敢于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永远值得今天的工匠们秉承。
此文刊于汪仁镇文学刊物《湖山记忆》第三期

胡咏梅,湖北大冶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潮》《青年文学家》《大河诗歌》《 唐山文学》《西南当代作家》《新东西》等纸刊及微刊。在网络征文比赛中获过奖项。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师傅回来了

    1971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就要到了,刚上班不久,从模型房大门外走进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人,他看见我便朝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又扭过头操着满腔浓重的上海口音向杨师傅打招呼:"杨师傅,我回来了&quo ...

  • 古代断案故事:4个凶手,2条命案,县官竟靠1块木屑智破杀人案

    话说一天下午黄昏时,在县城的在大路上走来三个神色疲惫的人,一个年轻,两个年老. 年轻的说道:"眼看天色已晚,城门快要关了,我们得快点走了,要不就走不到城里了." 其中一个年长的说道 ...

  • 【乡土】木匠

    去年在做[乡土]系列专题时,就有朋友留言,说木工也可以写一写.他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有关木工的照片我没拍几张,所以只能放一放.直到去年底,去湖南湘西一带转了一圈,在怀化黔阳古城外,偶然遇到两位木匠师傅正 ...

  • 下辈子见吧,古代木匠用的膨胀木销,越敲越紧,和膨胀螺丝原理一样

    法律顾问:赵建英律师 膨胀螺丝算是比较常用的小五金,作用大家都知道,那么古时候没有膨胀螺丝,木匠用什么呢,看看这个木销,原理和膨胀螺丝类似,效果也不错. 这个其实叫绝户榫. 一般敲进去,很难再出来,所 ...

  • [黄石文坛]胡丹的随笔《求求你,表扬我》

    求求你,表扬我 早上七点多,70岁的老妈又来"视察工作",我马上拿出六点多钟就烤好的餐包给她尝,她吃一口后说"差把火",我急忙说不会呀,里面的汤圆汁都流出来了, ...

  • [黄石文坛]胡金华的随笔《蝈蝈儿》

    蝈蝈儿 每到夏季,市劳动路附近就能看到有人叫卖蝈蝈儿.也许蝈蝈儿这玩意儿真正不属于城市,小孩子们倒是倍感新奇,卖蝈蝈儿人的周围总是围满了大人小孩.那蝈蝈儿也不认生,十几只叫成一团,于是整条巷子便都是它 ...

  • [黄石文坛]胡红琴的随笔《雨思》

    雨思   雨一滴滴落下,我的思绪逆流成河,汇成清清溪流,载着对外婆的思念,犹如缕缕清晨的雾,朦胧又美好.   儿时,外婆溪水边洗衣我总是跟着,夏日里烈日透过云层的光芒,看着射入水面形成的波光粼粼的动感 ...

  • [黄石文坛]欧阳高光的随笔《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想念我的矿山高中老师   退休了,梦做得最多的是少年时的梦.梦见的人,多为小伙伴,父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他是乡村小学教师.在父与师面前绕膝,我缺乏尊师重教的意识.直到进入矿山高中,见了老 ...

  • [黄石文坛]马英的随笔《稳稳的幸福》

    稳稳的幸福  儿子(剑剑)去部队一个多月了,他本周六在电话中除了问候家人外,电话中的意思想我们暑假期间去云南看看.短短的电话中让我们更加牵念.   想起儿子在家的时候,我没有照顾好他,我愧疚感满满.我 ...

  • [黄石文坛]姜飞的随笔《这委屈向谁说去》(外两篇)

    这委屈向谁说去 大姐夫在奈何桥驻足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回头.如果真有孟婆汤,我会劝他一饮而尽.放下许多放不下的人和事吧,这样,在我们竭力顾左右而言他时,就算还是逃不开那一副副闪现的音容,也不至于太悲恸. ...

  • [黄石文坛]胡丹的小小说《2080》

    2080  玻璃窗投射的光线把我叫醒,到处都是白色,白色的窗帘.白色的椅子.白色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仪器,管线接入我的身体.哦,床和床单也是白色的,人生中没有哪一刻让我这么讨厌白色!我闭上眼睛努力回忆着 ...

  • [黄石文坛]柯浩然的随笔《在校住读的日子》

    在校住读的日子 一篇忆母校出炉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和几位同学分享,也请熊老师和移顺同学指导了一下,最后才定稿.有位同学看后电话给我,浩然,你写的还可以啊,勾起了我在学校三年美好的回忆,是不是再写点学校住 ...

  • [黄石文坛]张兰花的随笔《如父的姐夫》

    如父的姐夫  人海如潮,有你有我,潮来潮去,遇到不容易.正如麦家说的那样:"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着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