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副作用的表扬方式

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跟我分享,他刚做教师时的经历,挺有趣。

他刚刚做教师的时候,认为小孩子只要多表扬就可以了。所以,每天都会努力寻找孩子表现好的行为,给予表扬称赞。

比如说,孩子主动捡垃圾丢垃圾桶,会说“真是个好孩子”;

坐姿正确的孩子,会说“真棒,坐得真直”;

对考试考了100分的孩子,会说“你真聪明”;类似这种的表扬

刚开始效果很不错,孩子都开开心心的。

但后来,说班级里的情况变得有点奇怪。

“老师,我把垃圾丢进垃圾桶了”

“老师,下课时,是我帮擦的黑板哦”

“老师,今天李娜橡皮丢了,我把我的送给他了”。。。

孩子们开始变得,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向她汇报,并期待着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

这时候,孩子们已经逐渐地变成,不是真心想做这些事,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

相信不少的家长,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

比如,吃完饭后,让孩子帮忙收拾一下碗筷。孩子可能会说:“有奖励么?”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可能是在提醒你,真的得改变一下方法了!

不能单纯的表扬,而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

接着,她跟我分享之后的改变,

孩子捡了垃圾丢垃圾桶后,孩子找到你,把“你真棒”,改成:“地上没有一个垃圾,真干净,心情都变好了呢!”

孩子帮忙擦了黑板,孩子找到你,把“你表现真好”,改成:“黑板擦得一尘不染,老师板书的时候,一定会很开心吧”

孩子把橡皮送给同学,把“你真是个好孩子“,改成”我可真羡慕你的同桌呀,我猜你们俩现在是很好的朋友吧?“

开始有意识地避免使用“真棒啊”,“好厉害”,“真聪明”,这种带有评价性质的词,

改成使用“谢谢”,“帮了大忙了”,“我真的太开心了”,类似这种表达心情的词汇。

她说,改变方法一段时间之后,

从孩子口中那种有目的性的寻求表扬的,慢慢变少了,

看起来,孩子们更像是发自内心地做这些事了。

孩子开始慢慢不再有目的性的追求被别人表扬,不再一心追求外界对他们的评价,

而是发自内心地做这些事儿,获得“帮助别人之后的喜悦”。

之前的那种表扬方式,更像是一种“交易”,

孩子做好事儿,你给一个好评。

而改变之后的,

是孩子从内而外地主动做这些事得到的快乐,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