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没吃饭

2016年,全国的一些新闻媒介包括互联网曾经传颂过一句话:护士没吃饭,伴随这句热播,连接着一个感人的故事:西安某医院被抢救回来的老人苏醒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颤抖的手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了“护士没吃饭”,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潸然泪下。短时间内,这暖心的五个字迅速窜红网络,受到一拔又一拔网友的点赞,继而被更多媒体关注和热捧。

人们欣喜地看到,这句话预示了一种新苗头,即将开启近十多年来国内医患关系的新模式,曾经一度紧张的医患关系似乎即将破冰。在这以前,网络上经常有报道医闹事件甚至医闹刑事案件,患者、患者家属因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而迁怒于医护人员,愤而动手欧打医护人员,严重到致伤致死!然而,这样的负面报道越多,越能对恶劣的医患关系起到推波助润作用,竟至于有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眨眼之间,仿佛所有的患者对于医护人员都达成了一致的共愤,只要稍有一点导火索,便会演变成医闹:有的患者因为扎针痛了而痛打护士,有的患者因为疾患久治不愈进而冲动刺死医生……

演变到后来,跟治病无关的医闹事件也发生了:网络报道,某天深夜,江苏省南京市某高干夫妇独生女儿突发腹痛,送医院急救,高干夫妇因觉得值班护士答话速度慢而用雨伞狠敲护士的头,值班男医生挺身而出英雄救美,和男主人大打出手。这一幕被医院监控清清楚楚拍了下来,进而引发网上潮水般讨论,这对高干夫妇被网友人肉,挖出其违纪违法行为,最终被党纪部门给予相应的追责和惩处。这起医闹事件以蛮模的高干夫妇付出代价而收场。
     其实,我认为,这么多年来,导致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那只看不见、然而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红包”。凭心而论,送红包的患者,并不是出自心甘情愿,只不过迫于医生手中的医术和手术刀的威慑力而忍痛给。而当医生视收红包如吃饭一样正常而必需后,红包竟就真的变成了生病就医过程中一道重要而不可少的程序!仿佛有了红包的刺激,医生才会使出自已的真功夫,用心替患者治疗,让患者能够恢复得好,或者直接起死回生。如果不给红包,医生也会给你治,但是不会全力用心,只是漫不经心用些常规的手段来应付疗程,让治疗看上去同样也象模象样,找不出缺陷,只不过不会全力以赴用心去替患者想办法,比如用上最好的医术、最佳的医疗方案、最简捷的医疗途径。患者就会想到,如果不给医生来点红包的刺激,也许自已会多走些弯路、多受些痛疼、留下后遗症,最不理想的是:不送红包,很可能会因为医生没受到红包的刺激而怠慢或者径直错过了生还的机会!那是每一个纠结于送与不送红包的患者家属心里最不想看到的结果,毕竟,生命重天天,活着,比什么都好!

所以,红包变成了患者和患者家属心里一剂良药,只有红包送到医生手里,他们才会心定。从医生这方面来看,红包又变成了他们身上的镣拷,如果医治无效或者医治结果不能满患者的意,患者的愤恨便由此而生,不理智的患者家属便会聚众闹事,殴打、杀害医护人员的事情为什么会屡见不鲜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医闹事件都和红包有关。不过,近几年医患关系如此大面积的紧张,红包肯定是一个“看不见”的导火索。红包,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德玷污,将医院变成了名利场,充斥着铜臭的污浊。红包,也是横在医患之间的一把利刃,收了红包的医生,无疑是在刀尖上行走,必须要使出全身的解数满足患者的心理预期,否则红包的威力比自已手中的手术刀还厉害,会直接决定自已的命运或生死。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护士没吃饭”才会变得非常可贵、非常珍稀,这样的一张小纸条,几乎要变成医患关系的转折点,只不过,先不要高兴得太早,接下来还要看小纸条的精神力量是不是真的斗得过红包的物质份量呢!

换句话说,小纸条是不是能真正、彻底唤醒医和患心里的良知,唤醒全社会所有人的正义和道德,能不能重新净化医风医德,是不是能重新拉近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培养出一种互相理解、用心替对方着想的良好氛围呢!我们期待着……

转载需与作者联系

评论是一种态度,评论是一种思想,评论应该是一种正能量。

亚波评论,聚集有温度的评论!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亚波评论2017年常州市官方巡讲课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那些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已经正式发布。本号应主流媒体之约第一时间出品系列原创解读、评论、课件,欢迎特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