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试题142:贺兰山东麓洪积扇

一、真题呈现

(2017全国文综Ⅱ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试题分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8年版.文科综合分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2:72-74.

本试题重点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具体区域的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能力。本题图文资料给出了如下信息:一是洪(冲)积扇的概念,二是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特点;三是贺兰山洪积扇堆积物的主要特征;四是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耕地分布特征。

关于洪积扇的界定,材料给出了“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的界定。这一定义既是对冲积扇的界定,也是对洪积扇的界定。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洪流的输沙量大量增加,往往在出山中形成洪积扇。考虑到贺兰山地处干旱半干旱分布区,同时沟谷众多,洪积扇比例较大,因而采用了“洪积扇”的提法。

本题以“洪积扇”为命题素材,主要是因为洪(冲)积扇是流水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水地貌是在课程标准中有相对应的内容标准,考生学习了相关地理原理,有相应的知识基础。选取贺兰山东麓的洪(冲)积扇作为命题素材是因为其有一些“值得设问”的“问点”:

第一,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的影响,该地区洪积扇发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扇体主要以沙砾石物质为主,扇体坡度较大等。这些洪(冲)积扇中,北部的大武口冲积扇(图中的甲地)扇体面积最大。扇体沉积物以沙、粉沙和土质为主,只在扇体中上部的河道北侧分布有砾石质沉积。这在贺兰山东麓冲积扇中是比较特殊的。

第二,贺兰山东麓南北部洪积扇在发育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研究者指出,贺兰山东麓北段的大武口冲积扇物质组成较细,坡度较平缓,面积较大。中段的大水沟等四个扇体组成物质较粗,坡度较大,而面积较小。南段的贺兰口等4个扇体则物质粗,坡度大,面积中等。

第三,贺兰山前冲积扇上农地的分布特征面北变化较大。北部地区冲积扇上农地相对分布广、面积大,面积小的冲积扇上农地以分布在扇缘为主,南部地区冲积扇上农地分布较少。

教育部考试中心以上的分析,主要来源于论文的摘要部分:

第9题主要考查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二是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由“集中连片分布”的“”分析推理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所以问题不是指向某一个洪(冲)积扇的成因,而是指向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首先,考生对照所给的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图,较容易看出洪(冲)积扇的集中分布区的河流、沟谷从高山发源流出,坡度较大,据此可以排除A选项。岩石裸露有利于风化,其风化产物可以成为洪积扇的“碎屑物质”源,但却不是“集中连片分布”形成的条件,因此排除B选项。同理,降水集中可以为洪积扇的形成提供“洪水”与搬运动力,也不是“集中连片分布”形成的条件,因此排除D选项。从图上可以看出,贺兰山山前每一洪(冲)积扇都对应有相应的河流、沟谷,因此正确选项为C。

第10题,本小题考查考生对地图信息的理解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的提示,考生需要理解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多少与水流搬运能力之间的关系,理解水流搬运能力的大小,在降水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形成的洪流的搬运能力主要取决于坡降(落差)的大小。因此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比较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沟谷与形成其他洪积扇的河流、沟谷的落差进行比较。由图可以看出甲地河流、沟谷主要流经低山区,地形相对高差小,且流程较长;而形成其他冲积扇的河流、沟谷是从中高山流经低山再到平地,地形相对高差大。因此确定正确选项B。贺兰山东麓各地降水相差不多,因而降水较少不是导致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可排除①这一条件。风化物粒径较小,可以是砾石较少的原因,但贺兰山地处干旱与半干旱区,风化作用强烈,主里的风化物粒径往往较大,由此排除条件④。

第11题,本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图文资料及在前面问题分析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根据资料“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和对第10题的分析,容易判断出正确选项B。通过读图,可以看出洪积扇均处在山麓地带,光照充足,因此排除A、C选项,扇缘地带是洪积扇水分最充足的部分,排除D选项。

二、试题设计分析

试题背景材料出处

莫多闻, 朱忠礼, 万林义. 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发育特征[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35(6):816-823.

李新坡, 莫多闻, 朱忠礼. 祁连山、贺兰山与吕梁山山前冲积扇上的农地对比[J]. 地理研究, 2006, 25(6):985-993.

试题图像设计分析

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中的图1:

将两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试题的图像是在论文中图1的基础上重新绘制而成的。只保留了原图的“低山”、“中高山”、“冲积扇”、“河流”的信息,比例尺不变。

试题设问设计

该组试题从“区域特征”、“区域内部差异”、“区域人地协调”三方面分别设计了三道选择题。

第9题考查是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属于区域特征的认知,考查一般规律。“集中连片”强调是该地洪积扇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形成了多个洪积扇,且空间距离较近。命题者在试题文字材料给出“洪积扇”的概念,旨在引导考生在理解洪积扇形成过程的基础,通过读图获取贺兰山东麓有多个洪积扇分布的信息,从而分析“集中连片”的原因,实质是洪积扇所属的地貌分类——沟谷流水地貌

尽管关于洪积扇的形成过程,不同文献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在知识分类体系中的位置基本是一样的。

——高红山, 潘保田, 邬光剑,等. 祁连山东段冲积扇的发育时代及其成因[J]. 兰州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5, 41(5):1-4.

洪积扇的内容多出现在自然地理学教材或地貌学教材中流水地貌——沟谷流水地貌章节中(将另文分析)。

以下通过三幅遥感影像图来观察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地貌。

第一幅是全景图:

第二幅和第三幅图能清楚地看到沟谷地貌和扇形地:

而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关于洪积扇的图像如下:

第10题实质是考查区域内部差异,或者说地方尺度的分异,这是全国卷高考地理中“区域认知”类试题设计的一般规律。

图中的甲地冲积扇的基本特征,即论文中的大武口冲积扇,论文中分析如下:

题干中没有关于甲地洪积扇堆积物的具体信息,只是提及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砾石较少。那么什么是砾石?下面我们从请看下图(图片来自网络):

砾石是指平均粒径大于2毫米,小于64毫米的岩石或矿物碎屑物,地质学中将粒径小于2毫米的定义为砂,大于64毫米至256毫米的为卵石。

砾石可以细分为细砾(粒径为2-10毫米),粗砾(10-100毫米)和巨砾(大于100毫米);典型的砾石比重为1800千克/每立方米。

——百度百科

2011年上海高地理试题第19-20题中的关于河流流速与搬运物质颗粒大小的图像,为解答该题提供了重要参考。而在复习过程,大多数考生应该不止一次做过上海的这组高考试题。

从上图可以看出,河流流速越大,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就越大。

颗粒质量与启动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

而河流的流速显然与河流的落差(河床比降)呈正相关,读图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流经低山,与其他地方的河流流经中高山相比,河流的落差较小,所以流速较慢,搬运能力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携带的碎屑物质容易发生沉积,因此,甲地洪积扇砾石较少。

至于设问中“风化物粒径较小”的判断,论文中有详细的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由于贺兰山所处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导致该地以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化物多为砾石,因此不能说该地风化物粒径小,至于甲地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是由于地形的原因造成的。

第11题设问的依据如下:

——李新坡, 莫多闻, 朱忠礼. 祁连山、贺兰山与吕梁山山前冲积扇上的农地对比[J]. 地理研究, 2006, 25(6):985-993.

第11题的设问实质上也是关于区域内部差异的,以上分析显示贺兰山前洪积扇上农用地分布南北差异较大。而试题的设问是“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这其实是在和北部作比较。

第10题已分析了甲地堆积物中砾石少的原因,甲地位于北部,砾石少,即是粒径比砾石更小的物质更多。粒径越小,就越有利于形成深厚的土壤,耕地的比例就越大。反之,耕地少,也就是因为堆积物粒径较大,导致土壤浅薄。

以下是山前冲积扇上农地发育图,从图可以看出,农用地分布的差异,实质是冲积扇地貌形成过程,堆积物分布的差异。

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贺兰山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农业方面有着光照充足,昼夜温差的优势,因此,山麓地带优越的水土条件使冲积扇常常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场所, 成为平原农业的精华之区, 居民点和农田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

(0)

相关推荐

  • 美文欣赏 | 六盘深处叠叠沟

    <故土>,八瓣梅[固原],来源:美篇 六盘深处叠叠沟 作者:八瓣梅  摄影:白占萍 大地朦胧,晨光熹微,道路列树,惠风和畅.多少回在六盘山下的叠叠沟山路上盘桓,走在熟悉的路上,看着熟悉的景 ...

  • ​通沟河【吕春艳】

    通沟河 文/吕春艳 古郡集安,处处洞天.占天时溯源至高句丽,得地利固本于长白山.襟鸭绿水而丽,倚大禹山而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盖有才人佚事雄篇.今借方寸之一隅--通沟河,抒古城之风流喟叹. 通沟河, ...

  • 通沟河【吕春艳】

    通沟河 秋兰组  空谷幽兰  吕春艳 古郡集安,处处洞天.占天时溯源至高句丽,得地利固本于长白山.襟鸭绿水而丽,倚大禹山而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盖有才人佚事雄篇.今借方寸之一隅--通沟河,抒古城之风 ...

  • 郭进拴|遥远的焦沟村

           在中国的地图上,还真找不到这个地名,因为它小,因为它偏,更因为他穷.我40年前随父母离开这里,那深踞伏牛山凹的小山村愈来愈陌生,愈来愈遥远了--        当年已半百,早生华发的我, ...

  • 华州罗纹河发源地——少华山密林深谷

    邮箱:3125136050@qq.com 少华山密林深谷 作者 邵拉雄 华州少华山石板河往上至小敷峪垴三十里,是人迹罕至的天然林区,环境静幽,风光绮丽,适宜寻奇探险.科学考察.这里有丰富的地下宝藏和取 ...

  • 【周刚振原创】家乡的路

    文|周刚振 从记事起,家乡的路就是一条绕着河道转来转去的小路,绕着绕着要过河了,清清的河水上支几块青石,水便哗哗地在脚下向东流去,我祖辈的先人们每天的出行都在这条路上. 走着走着,倏地河道中间凸起了几 ...

  • 孟津村地名成因简述

    孟津村地名成因简述 孟津有二百多个行政村和社区,有九百多个自然村,另有地名近二百个.厘清孟津村地名得名的成因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因为历史上的村地名是在不断地增减变更之中. 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村地名的得名 ...

  • 学术情境试题187:贺兰山东麓植被覆盖度

    (2016佛山一模) 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包括叶茎枝)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大部分地区为洪积平原,平均降水量约200mm.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条折线所对应的季节是 ...

  • 学术情境试题44:酒泉盆地洪积扇

    2017年全国文综卷曾考查过贺兰山东麓洪积扇.请查看以前的推文: 基于期刊论文的高考地理试题设计研究17--以贺兰山东麓冲积扇为例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 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中的图1, ...

  • 学术情境试题239:额济纳旗柽柳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2021年广东省二模试题: 该组试题的背景素材来源于以下论文: 试题中的图像来源于论文中的图2,如下所示: 命题者选取了图2中的"2016年日累计降水.地下水位变化"的部分,并将x ...

  • 学术情境试题——TCL波兰工厂生产方式变化

    以下试题来源于: 唐山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模拟演练 这已是今年试题中出现的第三组以TCL波兰工厂为背景素材的试题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2004年, ...

  • 学术情境试题01——城市不透水面

    原来写过"基于期刊论文的高考试题设计",由于标题文字太多,这次修改为"学术情境试题".希望通过收集学术情境试题案例,通过分析试题设计的特点,学习试题设计的方法. ...

  • 学术情境试题02——积雪对土壤的保温作用(2020深圳一模)

    最近阅读了2020届深圳一模第9-11题: 答案:9.B 10.B 11.C 该组试题的图像以及设问依据可以参考以下论文: 试题中的图像直接选取于论文中的图5,没有任何修改.如下图所示: 题组文字素材 ...

  • 学术情境试题03——陕南河流泥沙输移比问题(2020广东省一模)

    2020年广东省一模第9-11题: 以下试题的选项分析来源于网络: 9.   C [解析]悬移质与推移质的比重主要取决于流域内侵蚀强度.土壤物质组成.降水特征.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等因素.陕西南部均为亚热 ...

  • 学术情境试题04:辽河下游牛轭湖演化(2020厦门线上测试)

    以下是2020年3月厦门市线上测试的第1-3题: 答案:1.C 2.D 3.A 以上试f题的图像选自以下论文: 试题的图像是从论文的图2中选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试题中的左图是选取论文的图2中的19 ...

  • 学术情境试题05:川西山区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

    最近阅读了一组关于土壤种子库的试题,觉得似曾相识.经过查找资料,原来该组试题的背景材料我已在几个月前阅读过,但没有将其用于试题的命制.因此,本文是本着学习的心态来分析该试题,想从中学习到一些试题设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