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生死轮回

身为生物系的学生,写这篇东西,纯粹是为了给诸友们,提供一点茶余饭后品鉴的娱乐,以备一笑耳。

哲学是为死亡做准备的(Philosophy is the preparation of death)。

——柏拉图《斐德罗篇》

生与死是人生的大问题。

出生,满怀着希望,在科学上来看也是一个奇迹。一个细胞分裂二再分裂为四,仅仅数十次后,新生的人即告形成。由蛋白质、核酸、水等组成的东西,如何构建成手、眼、口鼻和大脑?一切恰到好处的小小推动,造就了完美协调的物质肉体,生命本身就是奇迹,甚至奇迹本身还可以再造奇迹。

然而,我们对新生给予最美好的祝愿和憧憬,却往往不愿面对这光辉消失之处,这奇迹的另一半——死亡。

死亡有那么简单吗?死亡有那么可怕吗?器官停止运作,曾经所有的无限可能性变为无限的不可能。死亡缺乏出生的奇迹和精彩,没有细胞分裂和完美的组装分配,伴随着心电仪屏幕上心跳曲线越过某一看不见的点后完全趋于平直,这台拥有并精确控制数十万亿个细胞的机器,这个居于地球进化顶峰的躯体,从此不会再产生一个细胞,迸出过数千升血液的小小心脏,连一滴血液都不可能泵出,曾经温暖的身体陷入永久的冷却。

事实上,此时我们身体99%的细胞仍在工作,人类基因大典上的30亿密码子仍旧完好无损,甚至大部分细胞此时无法觉察这生命的停止。如果身体能在十分钟之内,在大脑受到永久损伤前清醒过来,一切都会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照常继续。

那么,生存和死亡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世界各地,死亡都是一个普遍的禁忌话题,这种影响左右着科学工作者对死亡的深入研究,死后的事情,人们更愿意将它交给宗教信仰去解决。为了借科学之力打破对死亡的迷信,必须首先纠正生命科学里最普遍的一个错误观念:肉体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意识伴随肉体死亡而停止。

事实上,对死亡研究的热情和得到的研究成果,恰恰揭示出当代科学在价值取向和技术方法上还很不发达这一事实,仍然只有宗教信仰才执着于探究死后的世界。科学不能无视地球数万年进化至今的文化,这种文化自古以来就充斥着对死后重生以及永生的迷信。

因为死亡是科学的边缘地带,所以死后的世界往往如传说般不可思议、光怪陆离。迷信究竟是不是不足为训的幻想?抑或是超越科学的未知领域?我们脑中的世界,究竟是否真实存在?

“肉体的消亡不是生命的终结,生命借着让灵魂转移到另一具肉体的方式而获得重生”的这种观念,深深影响着全世界的宗教信仰。佛教、犹太教、印度教、希腊早期宗教,甚至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也都认为灵魂的存在是必然,因为科学能确定的唯有能够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东西,而灵魂无法被主体所感知,也无法通过实验验证,因为它超越人的认知范围,它是决定人的感知觉和认知力的东西。

能否因此而否认灵魂的存在?罔顾人类社会漫长历史和众多真实报道而否认无法验证的事实,是不符合科学的。或许,灵魂深处隐藏的才是最深的自然法则。

要弄清灵魂和肉体、意识的关系,首先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意识真的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吗?

事实上,借助专门仪器,我们可以观察到进行脑力活动时相应大脑控制区域释放脑电波的现象,但我们无法因此确认脑的活动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原因,还是仅仅是意识活动的现象?脑电波是一种信号,是思维活动这一行为的结果,但意识形成的原因仍然无法解决。如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对意识活动的原因是神经系统的作用表示怀疑,是什么让脑内每个神经细胞无意识的互相协作,产生出如此复杂的有意识的人的思想?

这是科学研究的边缘,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实验结果的来验证,有的只是想象力和不断假设的勇气。或许想象力本身之中,就存在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想象力所映照出的不仅仅只是光怪陆离。

以前人类不能上天,上天是一种想象,现在我们实现了它;以前我们没有手机、手表和电脑,现在我们拥有了它;以前路远马乏,日行千里是想象,现在我们实现了它。所谓想象,其实就是虚拟的现实,或者说现实就是人的想象。人(或者其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进化物)的想象创造出具体的现实,现实是思维活动的具化物,意识创造了存在,而不是存在创造了意识。毫无疑问,这是完全的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孰对孰错?这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这甚至是关乎世界本原的问题。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试着探讨以下问题:想象力的终点是什么?全世界大多数宗教都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那就是灵魂。

所以,关于灵魂本质的探讨,完全可以成为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错的一个方式。

是否存在一个更高的控制者以类似编程的方式发出信号给我们的脑,我们的脑接受并执行了这些指令?印度文献《薄伽梵歌》明确记载,万事万物都拥有灵魂,我们可以假设这个灵魂就是意识的控制者。通过灵魂,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结合起来了。

轮回是佛教术语,佛教经典《佛本生经》详细记述了佛陀为了帮助受苦的万事万物获得解脱,如何通过轮回转世为神、动物乃至树木、昆虫的故事。印度耆那教也有类似灵魂转世的说法,通过一定的业(因果律),灵魂能够转世为人、神、鬼怪、植物、动物、石头等各种不同的存在,灵魂和业一起参与生死轮回,直至最终的解脱。古希腊柏拉图主义也有灵魂轮回转世的观念,柏拉图主义者认为灵魂需要通过轮回的形式得到净化。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如是描述:有两匹马拉着灵魂之车,白马温驯,黑马狂躁,被两匹马拉着的车上载着主人的灵魂,马车一直朝天空上升,上升了相当长一段距离之后,马车到达一片美丽静谧的星空,这里是柏拉图所说的净土,净土之上有一圈神灵围绕。理性足够强大之人的灵魂可以继续上升与神灵比肩,成为神的一员,也就是达成了印度教和佛教所谓的解脱;如果理性薄弱,则会被两匹马拉回地面,转世为低等生物甚至堕落至地狱。而灵魂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以人的理性不能理解的方式进行的。由于需要理性,在轮回的过程中,哲学家最有可能轮回为神。

中国的道家有类似的描述,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么无究竟怎么生出有,无的本质又是什么呢?答案可以在《易经》中找到,《易经》认为宇宙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看得见的部分和一个看不见的部分,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以高度的配合性互相制约保持着动态平衡。伏羲氏称这两个东西为阴和阳,阴阳合一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道,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家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本质是一样的,都指明了宇宙万物是从道里面生发出来,不断轮回变化,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循环往复,构成万事万物。

总之,所有有关轮回的宗教和哲学文献,对我们的最大贡献,其实是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世界观:

世界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永无止境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包括所有活动的人类在内;二是精神世界,西方叫做“精神实体”(subtle body),是由所有存在物的思想构成,隶属于物质世界;三是独立于前两者的意识本体,也就是灵魂,灵魂不依赖于身体和思想而单独存在,是完全独立于物质之外的存在,我们平时所说的“我”,也是这个第三实体。因此,我的胳膊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我和这个胳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