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Day 2 新加坡不养闲人,牛车水并不迟暮
为什么
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
还在工作?
上一次带我妈一起来的新加坡
我指着那些白发苍苍弓背驼腰的老年人说
“妈,他们比你起码大十几岁,还在端盘倒水做工,你还这么年轻,不要再耍了,多出去工作,哪怕干点体力活”
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
最不【懂事】的子女
Q
我:今天要吃的东西有点多,你不要胀到了
老孙:我不饿
坐标: 牛车水
特点: 唐人街的华人不华人
北到新加坡河
西至新桥路(New Bridge Rd.)
南至"麦斯威尔"路(Maxwell Rd.)和克塔艾尔路(Kreta Ayer Rd.)
东到塞西尔街(Cecil St.)
游客路线的牛车水,会只在美食街珍珠坊区域
但它更有意思的新体态
在安祥山和尼而路的分支
这就是牛车水区域
新加坡唯一的唐人街
华人们重叠、聚合、生意买卖、吃喝拉撒的大社区
这个区域的中心,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展览馆】
沿着主干道Neil Rd,两侧散落着不同新面貌的分支
美食打卡,是牛车水的必备项之一
在国人的传统中,民以食为天,中国菜系中的粤菜,成为了海外市场的主打
裂变的其他东南亚菜系,都绕不过这样的基调
华人的面孔,在牛车水里,更是立体
大市场或者小门店
清一色的南洋风情
能用英文和你对谈,也能用华语与人交流
有趣感,是从这些小摊小贩和百年老店开始的
但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串起新加坡华裔的观念文化
那就是:
你目及之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
他们在做着最辛苦的工,过着最不易的生活
所有能想到的岁月静好,修身养性,乃至广场舞闲散文化
在新加坡,都很少见
社会现象,对应着背后的调查了解
来自新加坡的官方数据:
超过40%的65-69岁的老人,和超过66%的55-64岁的老人仍然在工作
而70岁以上,也有大概40,400的人依旧在工作
大部分老人的职业都是清洁工、劳动者、机械操作员工、服务和销售员
这种社会形态的产生
绕不过那个我们也在面对的问题
【老龄化】
延迟退休也好,社保破产也好
新加坡都给所有人提了一个醒:
这个社会,永远不会养闲人
你可以在外貌上白发迟暮,但心理建设永远不能
在新加坡的观念中
父母和子女是两个独立的存在
我很欣赏这种孤独的空间
子女没有太多赡养的义务,毕竟在是否生存这个问题上,父母也是用一种自我满足的强加,来赋予一个新的生命
而关于生命,是独立的,包含着爱和责任,但肯定不是义务
新加坡政府用了很多方案,来解决劳动力问题
比如:补贴企业以鼓励雇佣老人
比如:设置硬性存钱的公积金机制,而非社会养老
目前新加坡老年人工作群体的月工资在1100美元左右
加上合理的住宅解决方案
基本能实现个人养活个人的状态
按照当地公积金的规定
如果55岁,存够了20万新币,则可以启动养老资金
如果不够,则要等到64岁左右才能启动养老账户
天人天养
不同的人,往往都有不同的人生
没有积累和技术的老年人,只能做一些劳动力偏强的工作
有积累和技术的老年人,虽然不是特别缺钱养老,但依旧无法停下来,会做一些生意或者开Grab(东南亚的滴滴),去寻找更多的价值感
放下了带孙子的必要选择
也无奈于年轻时的积累不够
70岁依旧还工作在一线,躲在角落吃一盒4新币盒饭,是个非常正常的现象
而新加坡的养老制度,其实已经非常科学完善
至今位列亚洲第一
老年人在坡县的工作
在牛车水这个华人区中
更像是一次有意思的现代教案
你如何对待自己的现在
你的老年就会如何对待你
观念的差异,会让一个社会向着不同的方向前进
抑或互相的制约
才是那个【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一种可能
在经济面前,年龄永远是脆弱的
它不因你老,你弱,你没能力,就存在应该怎样的问题
我们吃着牛车水里最便宜的米其林食物
看着众生相式的生存百态
社会是最好的教科书
那些关于商业和洞察的每一次收获
都好像在决定着前路
我们生而孤独,我们只有自己
那些【自力更生】或者【老有所依】的字眼
都是一场时间里的修行
未完,待续……
一些探店或小攻略内容
会分享在【马蜂窝】和【小红书】
搜索: 大野633
你能找到我
【把时间当作朋友】 李笑來
这是一本影响了我整个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书
它不教你时间管理方法论
它告诉你,如果与自己相处
实现心中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