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
如何正确地得到健康财富,功名富贵,明代袁了凡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少年时期,袁了凡的命运就被一位先生算定,并且每一次都得到了验证,完全按照他命中的定数发展。
看着自己的命运已经算定,官之大尹,五十三岁寿终正寝,命中无子。未来的人生已经被安排妥当,没有隐秘可言。于是袁了凡消极避世,采取“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的态度。
直到拜访云谷禅师,在洞中对座三日之后,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云谷禅师承认人是有命运之说的,但是人的命运也是可以由人改变的。
袁了凡不相信,问: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袁了凡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能得子、不能得科名的原因:
- 性情急躁,不能包容别人
- 直心直性,轻言妄谈
- 脾气暴躁,喜欢发怒
- 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
- 喜欢说话,喜欢批评指责别人
- 过恶尚过,不能悉数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改变自己“悭吝转施舍,愤激转和平,虚夸转切实,浮嚣转沉定,骄慢转谦恭,惰逸转勤奋,残忍转仁慈”,扩充阴德,多行善事,并赠与功过格,记录善恶功过。
得到真理的袁了凡如脱胎换骨一般,精神劲爽,于是把自己初号学海改为了凡,意为“觉悟”。
袁了凡知错就改,先求自己能够中科名,并发誓行三千件善事。
改变的第二年,袁了凡命中被算定科举考第三,忽考第一,这时他完全相信云谷禅师的立命之说是真实不虚的。三年件善事圆满,想要求子,又许一万件善事,一万件善事未完,得子。
六十九岁(命中算定五十三岁寿终)的时候做书《了凡四训》赠与儿子,详细记载立命之学、改过之法。
袁了凡的事情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明朝末年,江南社会变动剧烈,道德体系紊乱。袁了凡的言行经历对善书思想的兴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劝善是全书的重点和宗旨,“积善篇”占了全书一半的篇幅。它阐明了善的含义、明辨善恶的标准、行善的道理和方法。
崇祯十四年,袁了凡与另一位嘉善名人陈龙正的父亲陈于王建立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成为后来风行全国的乡村社会团体,引发了清代民间力量组织介入慈善机构的浪潮,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
袁了凡在当时社会里人尽皆知,到今天他的思想还在发扬光大。《了凡四训》也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葵花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