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讲盘锦故事 《真情》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柳河边上,有一个小村,在光绪年间,叫陈家窝棚,建国后,叫陈家村。在村子东头,有一座小院,六间青砖房,屋子里住着一位老人,她今年七十八岁。大伙若问:她是谁?她叫王世明。
  究竟是咋回事儿?这话还得从头说起一一
  1964年,她整整20岁,头上梳着两个短辫儿,身穿绿军装,腰扎武装带,臂戴红袖标,胸佩大红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随着上山下乡的洪流,告别了省城,离开了父母,和知青战友们坐着大卡车,一路高歌,从沈阳来到盘锦大洼的王家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下了汽车,眼前的场景,让她不禁大吃一惊:在苇海深处,有几趟灰秃秃的砖瓦房,早己年久失修、无人居住,这里就是他们的青年点。屋外是稻田,四周长满芦苇。到了夏天,蚊子黑压压一片,漫天飞舞、嗡嗡乱叫……下雨天,行路艰难,无路可走,交通中断。出门时,粘泥卡着脚脖子,连泞带陷。走进屋里,地面潮湿,房间阴暗,墙角长草,老鼠乱窜,有时,还有长虫光顾一番……让这个从小娇生惯养、足不出户的她,不禁打起冷战。呆在屋里,更让她提心吊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到点里,腰酸背痛,手脚麻木,手心里、脚掌上打出了血泡,躺在被窝里,钻心地疼痛,让她哭得泪水涟涟……
  那年秋天,她下地割稻子。当她看到镰刀时,竞把她吓呆了。一个城里孩子,哪看过这玩艺儿?
  这时,一个老农走过来,手把手地教她。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时间不长,她就把割稻子的活儿学会啦。
  在青年点里,她每天按时出工。无论是搭埝、整地,还是育苗、插秧。无论是除草、扬肥,还是开荒平地。无论是收割、背运,还是割苇,修渠。无论是抗旱、保苗,还是抢险,上堤……这么说吧,生产队里的农活,除了赶大车之外,她都试过,并且干得有板有眼,样样出色。
  经过劳动锻炼,她不仅身板儿强壮了,也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1969年,经人牵线搭桥,她与青年农民陈国山相识了。在那时,一个大队只有一部电话,打个电话得小半天儿,麻烦透了。他们只能书信往来,一去一回,也得月把的。由于平时都下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见面。那时候的人都比较封建,走路得留出距离,说话得赶上屋里没人。既便是能见上一面,也是来去匆匆。哪时候,年轻人,对婚事比较淡漠。相亲时,也是爹妈作主,老人说成、那就成。老人说不成,那就白白了。那时候,婚事也很简单:经媒人一撮合,串个小门儿,男方拿个二百、三百的,买几十尺长头布,找木匠打面柜、打对箱子,做套衣服,做两套行李,双方一定日子,媒人给捎个信儿,找台大马车,或男方骑着自行车,女方提拉个包儿,就当是娶亲了。下了车,进了屋,上了炕就算入洞房。
  在她结婚时,由于男方家里困难,婚礼办得很简单。结婚那天,丈夫用自行车驮着她进家门。家里摆了几桌酒菜,招待新亲和直系亲属。姐姐问她:″世明啊,人家都争着抢着回城,你却要在农村扎根儿,我也不知道你咋想的?″村里也有人议论:″可不是咋的,一个城里姑娘,不头秃、不眼瞎的,找个老农民图个啥?″听到这些责问和议论,她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还是铁下心来:″国山,你这个丈夫我选定了!让我一辈子扎根农村,我也不后悔!"
  在她结婚时,二姐怕她冬天冷,给她买了一件皮大衣。
  到了冬天,她前思后想、左右颠量,这件大衣她没啥得穿。公公在供销社打更,她怕老人冬天冷,把这件大衣送给了老公公。事后,公公逢人就说:″世明这孩子,对我实心实意,比闺女都上心。″
  一次,上边下发了回城指标。她想,丈夫长年劳动,积劳成疾,结果把转正指标让给了他。他丈夫心直性耿:″世明,你还是回城吧,我这个家,会拖累你一辈子。″她看着丈夫:"当初我选择了你,我不能抛弃你!″
  婚后的第二年,一对龙凤胎出生了。几年后,又生下了一儿一女。这爱的结晶,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在那个年代,农村人过日子,靠的是工分。到秋后,拿工分买口粮。当时,他们家人口多,生活困难,秋后把水稻领回家,把它换成玉米、再磨成面粉。屯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常年吃玉米面饼子,喝大白菜汤。每到逢年过节,家里砍几斤猪肉,全家老小就算过年了。
  在平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丈夫身体有病,常年打针、吃药。公公经常腰腿疼,干不了活儿。婆婆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得了老年痴呆后,让一家老小不得安宁。一犯病,五更半夜地折腾,有时大小便失禁,弄得衣服、被褥、身上、墙上都是粪便,她从里到外冼得干干净净,30多年侍候老人,从不厌烦,也不说个"不″字儿。
  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了硬饭。为了让老人吃上可口的饭菜,她每天老早起床,先把老人的饭菜做好、放到锅里,然后再为丈夫、孩子做饭。有一次,她在给老人送饭时,一头昏倒在过道里。家人发现后,都吓坏了。丈夫一溜小跑找来医生,给她打针、用药。当她苏醒过来后,吃完饭,又下地干活去了。
  婆婆一天到晚,逮住一句话,叨咕个没完没了。有时,还像小孩儿一样发脾气。她处处谦让,从不顶撞老人。她常说:″老小孩儿,小小孩儿,老人没病能这样吗?″每当受到委屈时,她就偷偷地流眼泪……
  她家有20多亩水田,农忙时,她不但要照顾两个老人和一双儿女,还要下地干活儿。一年四季,从春播到秋收,白天在地里干一天活儿,晚上回家还要侍候老人和孩子。冼衣做饭,喂猪喂鸡,打扫卫生,拾掇园子……
  她这辈子,生育两儿两女。在教育孩子上,她常对大伙说:″我是孩子的母亲,也是第一任老师,教育子女是我的责任。″在生活中,她耐心教育孩子,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们自强自立。同时,把良好的家风传给孩子。
  这么多年,通过她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从咿呀学语,到走进校门。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直到毕业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个个都孝敬长辈,善待邻里,友好同事,尽职尽责,把工作干得十分出色。
  在生活中,她处处体贴关心父母,认真处理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尊重长辈人,善待平辈人,让家人和亲友和睦相处,相敬如宾。
  50多年来,她用自身的品与德、善与美影响着身边的人们……
  她是人们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她的所做所为,不仅得到组织上的认可,也受到大伙儿的称赞。盘锦市″五好家庭″,盘锦市″最美家庭″,盘山县″优秀共产党员",盘山县″人大代表″,盘山县″政协委员″。
  当那一本本的大红证书,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大伙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
  2021.9.1

===========================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0)

相关推荐

  • 《影游视界》走进冷东之一

    冷东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最大河流--辽河盘山段岸边,辽河从这里穿境而过.辽河汉代以前称句骊河,汉代称大辽河,五代以后称辽河.辽河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 ...

  • 我来讲盘锦故事《诚心》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969年,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王世明来说,可谓是时来远转.这一年,她奔赴教育战线,走上教学讲坛,做小学教师,当班 ...

  • 我来讲盘锦故事《仁爱》董凯

    太阳刚压山,广场上有一辆轮椅车,车上坐着一个老头儿,大约有90多数.一位中年女子推着车.脚步轻轻步伐匀称地向前走着-- 这激情的一幕,让广场上的人们看得清请楚楚.这时,只听有人说:″那不是刘丽吗?又推 ...

  • 我来讲盘锦故事《小盖书记》作者:董凯 朗诵者:何晓霞

      在朝鲜族村的便民大厅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穿职业套装.梳着齐耳短发.戴着金丝边眼镜.30左右岁的年轻女子.别看她长得身材瘦小,可她说话干脆,办事利落,干起工作有板有眼,走起路来风风火火-- ...

  • 小说《阿犇的故事》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北风呼呼地刮着,天空中飘着小雪花,阿犇的妈妈玲子,迈着沉重的步子向拘留所走去-- 到了大门口,她停下脚步.用 ...

  • 故事《扶贫接力》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那年春天,作为″80"后的赵爱民,来到酉阳县板溪镇的山羊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 从2015年开始,他是山羊村 ...

  • 纪实文学《最早踏上盘锦大地的共产党人》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暮春四月,细雨菲菲.在沟帮子火车站西,一片杂乱的楼群里,有一座4幢老式平房,围成的古朴长方形四合院.就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小 ...

  • 故事《老汤种菜》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再清点一下,看看钱有没有少.″ ″错不了!″ 河南村,蔬菜种植合作社的会议室里,点钞机哗哗响,每一次停顿,桌上就出 ...

  • 故事《乡亲们思念他》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有事儿找西周!″这是茶棚村村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这话,再也说不出口.热心的西周,他走了.50刚出头儿的柳西周,为茶 ...

  • 故事《种菊花》 董凯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走,上地里插苗子了!″ ″好嘞!这就来!" 这打头吆喝的,是黄土岗镇伍家河村的村民伍岳,应声而来的,是同村的老大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