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京(农业垦荒者)简介
张达京(1690-1773),字振万,号东斋,彰化葫芦墩人。康熙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一日(1690年11月21日)生于广东潮州府大埔县,躯干高大,长耳垂肩,仪表魁伟。少曾营摊商于乡里。
康熙五十年(1711)渡台,居岸里社。达京晓番语,识番情,值疫疠流行,乃以医术行于其间,活人无数。土官阿莫称其才德,以女妻之,人称“番驸马”。其后又续娶西势尾、乌牛栏等六社头目之女。
雍正元年(1723)任岸里五社总通事。自是力田起家,拥资巨万。雍正十年,协助清军平定大甲名西社首魁林武力等番乱。乱平,护送降番至京,赐七品京官,拜领御衣一袭回台。旋与土官潘敦仔订立垦约,以开垦今葫芦墩之野。其地岸里社番曾请垦,诸罗知县周锺瑄许之,久置荒芜。达京乃回籍招达朝、达标二兄弟及乡人戚友渡台,合作招垦成田,以水源不足,乃于十年十一月立“张振万”垦号,邀同秦登鉴、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陈周文等组为六馆业户,而以张振万为首,与岸里等四社土官商议,由六馆业户备出工本,募工开筑朴仔篱口大埤之水圳,分与四社灌溉,换取东南势之旱埔地,招佃开垦。圳成,引大甲溪水,遍溉岸里等社,凡千余甲,家乃愈富。
乾隆十五年(1750)起陆续爆发通事侵入番界开垦之纠纷,官府整肃势力过大之通事,张达京因此遭到革职被遣送回籍。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岸里社众为置长生禄位,崇奉万兴宫中。
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三日(1773年5月4日)卒,年八十四。
官方记录
张达京,字振万,号东齐,谥英略,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赤山村,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闰3月12日卒子台湾,享寿八十四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时年22岁的张达京因父母双亡,家计艰难,不得不只身渡海去台湾,从此展开了他的人生中辉煌的一页。
当时台中平原辽阔的土地还是草莱未辟之区,土地肥沃,但灌溉不便。这些土地属于社番所有,但他们无力开垦,张的信任,于是由他为首,组织汉族移民和社番签订合同,取得土地拓垦权。继而又大力兴修水利,以"割地换水"方式取得土地。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岸里社一带成为名闻宝岛的粮食生产基地。对此,台湾中华民族谱系研究中心张氏族谱编纂委员会于1984年12月出版的《赤山张氏族谱》所刊《开台始祖张达京公传略》是这样记载的:"乾隆初年,振万乃邀蓝、秦两姓募佃合垦。厥田上上,产稻丰,一岁两熟,然苦旱。引大甲溪水自罩蓝内山流出,修圳以通,遍溉岸里、阿里史等社,凡千余甲。岁人谷数万石,家愈富,子孙犹食其利。至今葫芦墩米尚冠全台。" (事详台湾通史卷三十一)葫芦墩就是张达京居住的地方。
张达京开拓台中的功绩受到清朝廷的隆重嘉奖。据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明治戊申四十一年四月望日出版的《编修族谱序》记载:"乾隆圣主,御赐龙袍,至今犹存。"但不知存在何处。
张达京在台湾事业成功,生活富裕,但仍非常怀念故土。在他临终前再三叮嘱子孙要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并要求后代多多回去探望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