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来龙去脉(5)党锢再起“浮华案”

党锢之祸,指的是东汉末年“清谈文人”,通过控制舆论来匡正朝野,并引发了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这个事件标志着统治完全背离了经学中的圣人之道,与天下士子离心离德。这是黄老学说再次兴起的根源,也是文人转而探索“玄论”的根源。曹操统一北方之后,玄谈之风气只增不减。

正始,是曹方的年号,这一时期夏侯玄、王弼、何晏等名士,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杂糅经典,谈玄析理。他们都是政治当权派,其谈玄活动引起巨大的影响,大批胸怀天下有无从施展的文人聚拢而来,一时间蔚为大观。一般思想史上把“正始之音”作为魏晋玄学形成的标志。

清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权贵阶层为中心,形成一股很大的政治力量。当时曹丕去世,曹睿在洛阳即位,政权处于新老更替的节骨眼上。虽然很多建安时期的老人还掌握着权力,但是在社会影响力上,已经远远不如这批在京师长大的“官二代”。他们品评人物,抨贬时政,颇有汉代清议之风气。

在建功立业的老一辈看来,这些吃喝玩乐以郊游为业的少年,进不能匡扶社稷,退不能安分守己,整天制造舆论,给官员选拔以及国家行政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人称他们为“浮华之徒”,司徒董昭率先发难,要禁止学术舆论操控政治的风气,严惩这些“不务正业”的浮华少年。

朝廷给出的罪名是:1、不诵诗书,仰慕老庄,废绝经学;2、品核大臣,影响舆论;3、毁教乱治、佯狂疏放、败俗伤化。从罗织的罪名来看,浮华之士俨然有了鲜明的玄学特质。这批人是魏晋玄学的先声,他们正始奏响了“正始之音”的序曲。经核查被“免官禁锢”的人有“四聪”、“八达”、“三豫”共十五人。

曹睿本想严肃整治,但是这些人大多是官僚子弟,尤其是“三豫”刘熙、孙密、卫烈的父亲分别是中书监刘放、孙资和吏部尚书卫臻。他们不仅是跟随曹操、曹丕的元老重臣,更是明帝一朝的近臣。最后只能是草草处置,匆匆收场。“浮华案”是玄学兴起前的一个插曲,然而这种思潮依然形成,不会因为整治几个官二代就遏制住了思想的洪流。曹睿去世后,何晏、夏侯玄等浮华之士再一次走到了政治前台,继续引领着这个浮华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