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生:梅核气-半夏厚朴汤、清化解郁汤及疏肝养阴汤】
导读:仲景的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常用方剂,可是,有些人的梅核气用此方却疗效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金匮要略》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
《医宗金鉴》注云:“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即今梅核气病也。
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气;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气;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
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按梅核气病之名,始于宋·王硕之《易简方》。
其论病机,有云“四七汤(即半夏厚朴汤)治喜、怒、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之所为”是也。
其所主证候,王氏谓“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
论证虽简,殊有重要之参考价值。
愚多年诊治此病中观察,用《金匮》方以治梅核气病,有的有效,也有无效。
而半夏厚朴汤所治有效之证,病因多是寒饮湿痰结所致。
具体症状多有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呕吐恶心,二便不爽,舌白,脉弦等,是与王氏所说相符。
而用之无效的梅核气病,吾认为另有证因,如临证见有咽中如有炙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外,别无呕吐痰多痞满等证。
其证或咯出少数结痰,咽部发红,情绪急躁,舌质红,脉弦数等,病因多为痰火郁结而成。
愚则采用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
药用黄芩、玄参、浙贝母、海蛤粉、炒牛蒡子、白僵蚕、昆布、牡蛎、夏枯草、制香附、青果。方名清化解郁汤,以治此症,确有良好的效果。
兹举病案两则于下。
1
吴某,女,40岁,农民。
素性抑郁,近来自觉咽喉部如有物堵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自是梅核气病。服中药辛温宜通之剂,已经半年无效。
脉弦数,咽部发红,余无所苦,月经正常,治拟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用自制清化解郁汤治之。
处方:炒黄芩10克,夏枯草15克,浙贝母、炒牛蒡子各10克,玄参、牡蛎各12克,海蛤粉、连翘各15克,制香附6克,昆布15克,白僵蚕、青果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并禁食辛辣刺激等食品。
此方服到15剂后,自觉上述症状减轻。以后效不更方,劝其坚持常服,以巩固疗效。
后续服此方两月,而病全愈。
2
又同乡李某,年近古稀,患梅核气病,并发展有吞咽困难症状。经检查食道有狭窄病变,忧心忡忡,来舍向余求治。
吾用此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代赭石、旋覆花、炒竹茹、枳实、芦根等药,出入为方,连服半年而症状缓解。惟不能禁酒,后又复发加剧,又服此方多剂,而获全愈。
是方书谓梅核气病亦可见于男性患者,并为噎膈之渐,信然。
核梅气病是一种常见病,多见于妇女患者,此病有几种证型,《金匮》半夏厚朴汤主治之证,当是因寒饮湿痰气郁而生,故用辛开宣散、温通解结之法。
若愚所制清化解郁汤,是用清火化痰、宣郁解结之法,对于痰火郁结之证,比较适宜,然不可因此而议《金匮》方之非。
又半夏厚朴汤一名四七汤,为理气化饮祖方,其适应证范围,当可从上述证候类推。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遣方用药,必须与病机、证候悉悉相符,方足以御纷纭复杂之病变。
附 疏肝养阴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