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壁长城,蜿蜒于山脊上的西部八达岭
由于这次丝路之行前功课做的较为充分,嘉峪关的主要景点也都记在了心中,离开了嘉峪关关城后,我便直奔悬壁长城而来。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嘉峪关西长城的北翼长城。
悬壁长城,顾名思义就是长城建造在比较陡峭的山体上,仿佛像一幅画般悬挂在山腰间。嘉峪关的这段长城从嘉峪关关城向西北延伸至黑山山脊之上,这段长城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扼守着石关峡口。
悬壁长城是由明朝肃州兵备道李涵在嘉靖年间修筑的,它依山而建,气势雄伟,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巨蛇在陡峭的山脊上蜿蜒爬行,有着“西部八达岭”之称。来到黑山脚下,看到半山腰的城墙与呈黑褐色的山体连成一体,浑然天成,十分壮观。
在黑褐色的山体中,似有一条黄色的长龙,弯曲盘旋着。悬壁长城的规模远比不上八达岭长城,宽度与长度也没法比,窄窄的,大约有一米宽,三个人并排走都比较困难。这里比嘉峪关城关更为荒凉,除了湛蓝的天空,就只有黄色的城墙和黑色的山体。
我初次见到悬壁长城的时候,对它还是比较失望的。在我印象中,苍茫、大气与悲凉,但是这都没有找到,眼前的是一段用黄土包裹着的城墙,悬壁长城的所有建筑都抹上了一层厚厚的黄土。脚下的城砖很少有破损,想应该是后来修的。
远看黑山并不太高,长城也并不险,我毫不犹豫地就开始了攀登。其实,登山的过程,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轻松,我忘记了这里约有二千米的海拔。如果走平地,几乎没有感觉,但爬山就不一样了,没多久,就汗流浃背,还有点心慌气短,腿也软了。
悬壁长城是由黄土片石夹沙夯筑而成的,这里气候干燥,土又带有很强的粘性,夯筑成形后就无比坚固,虽经历数百年长城仍依然屹立着。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一样。刚开始行走时是很平坦的一段,渐渐地就开始变得陡峭起来。
此时正是中午,明晃晃的太阳直射在头顶上。城墙边上的山岩都很锋利,走路也要格外的小心,我贴身在凸凹不平的城墙上缓缓攀爬,想找寻一个阴凉且遮阳的地方歇息,但崖壁僵硬而立,充满了木然和冷漠,清幽的近乎荒蛮。
长城的这一段是明代修建的,经过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坦露出一段段的断痕,但并不影响它的威猛,倒是充满了神秘和悲壮,我沿着它走到荒山之巅最后半个城垛,这才是长城的尽头,此时的我已经是气喘嘘嘘。
黑山上看不到一棵树木和青草,哪里有什么遮蔽的地方,只有大大小小的有棱有角的石块,一色的黑褐色,这倒也觉得壮观与沧桑。但这里的风光也真是壮美,放眼关外茫茫戈壁和关内的片片绿洲,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真实和力量,顿生无限遐想。
及至最高处,极目眺望长城与其脚下的一切,一种望眼欲穿的感觉油然而生。山下那风蚀后的长城,没有了那感人的伟岸,倒像是残垣断壁,延伸至茫茫戈壁的深处。近看临蹬山脊处的那段攀爬式的长城,像凌空挂在绝壁似的半山坡上,山顶的烽火台雄姿犹存。
顺着山体向远处遥望,在广阔的天宇下,这条古老的城墙随着群山万壑绵延伸展,跌宕起伏,仿佛给黑山山坡上装饰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金色腰带。那高高的烽火台,有的像奋起的武士,傲视着长空。有的则像沉思的巨人,默对苍穹。
抚摸着冷冷的墙垛,凝望着显露淡青的荒漠,浓重的色调使人的心境也徒增了几份沉重。来这里的游人寥寥可数,空旷之中使我产生几分沧桑之感。静静的坐在长城之巅,看大地上由于云彩漂移产生的光影或近或远,如梦境中那么清晰又如梦醒时那么不敢相信。
在我眼里,古老的城墙是灵性不泯的,时空转换中,仿佛空气里还残存着先人们的气息。想象着长城墩台上狼烟冲天之时,那千军万马席卷而来的滚滚烟尘。历史长河里,唱诗一般的回声历久了春风秋雨,缥缥渺渺、若隐若现的低声呤唱,使人萌生出沧桑的感怀。
环顾盘垣而建的长城,想想曾经的古战场,骠悍的战马、勇猛的将士、险峻的关隘、锋利的刀剑,以及装满货物等待出关的商人,奔走于四方的旅人,这里曾经是多么的繁华,但却也充满了肃穆。
往事如斯,那些久远的故事已成为一去不返的历史。如今,这段沿着山脊延绵向前的古城墙,再也听不到那万箭齐发的喑咽呐喊,再也看不到那战马飞奔扬起的尘土,这里只有前来追寻古战场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