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越来越发达,东西却越来越不耐用,这叫计划报废

计划报废是工业上的一种经济策略,故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使产品在一定时间后报废,用户必须购买新产品,商家赚取利益的目的。

1924年,圣诞节期间,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在日内瓦聚集,组成一个垄断集团,目的是控制灯泡的寿命,将其控制在1000小时左右,当时灯泡寿命可达2500小时,并签订合约,规定违约金。

1942年,美国政府将这个垄断集团告上法庭,协议名义上被终止,至今,普通灯泡的寿命也只有1000小时。

而后至今,计划报废演变成了很多同类策略,换外观、给处理器降速、防止维修等。

1、心理过时:

商家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比如手机,都是不断的改变外观或造型,其内部几乎不变,并结合销售策略,使用户主动更新换代,让人们感到自己正使用的手机已经过时了,碍于面子不得已换新机。

但旧设备并非不能满足我们的使用需求,新设备的功能有许多是我们用不到的,只是大部分人心理上已经觉得旧设备过时,于是就换新设备,少数人讲究实用,就算很有钱,也不会考虑更换新机。

2、密封产品:

将产品密封,使用户无法自行维修产品,必须找厂家,同时维修非常高,比如iPhone就采用密封设计,难以维修。

3、芯片控制:

使用芯片记录电池使用次数,大约过了保修期,使电池强制报废,出现不耐用的情况。

芯片还可以检测电池是不是本品牌的电池,使用其它品牌的电池快速消耗,这样就不得不去买原装电池。

4、廉价机器,昂贵耗材:

降低机器价格,抬高配套组件(耗材)的价格,同时设计使机器只能使用本品牌的耗材。

一样使用芯片控制法,使通用耗材快速消耗掉。

5、劣质电容:

便宜的电容器很容易损坏,高温原因导致器件损坏,在维修时算消费者的责任,所以索要高额维修费。

线路板很复杂,电容器很多,损坏率很高。

6、劣质按钮:

用劣质按键制作重要按键,比如唯一电源键,一旦损坏,无法继续使用,只有维修。

危害是增加了人们消费支出、产生更多垃圾污染环境、产品过剩、资源过量消耗,好处是养活了更多人,促进了经济活跃。

电子垃圾已经成为全球问题,与普通垃圾不同,电子垃圾含有重金属和危险化学物。

以手机为例,在使用两年之后,它们就开始出毛病,或者不能运行最新的操作系统。这是制造商的“计划报废”策略,目的是迫使用户升级到新设备,电子设备的寿命呈现下降趋势,即使是家用大型电器,寿命也不如以往。

不少人的心理过时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电视、手机、电脑明明都能用得好好的,也要买新设备。

一一以上内容,选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