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身体”和“功夫内耗”----古传太极拳单操系列
关于上篇文章中的问题:
1:上述文章中,讲了“猫步”的最重要的拳理是什么?
2:对于“猫步”的实操要领,上述文章中都说了那些?
每一位同学的答案我都仔细地看过了,谢谢大家!在我看来,大家的回答都没有错,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就有了不同的侧重点,和不同的答案。在这里,我想把我对这两个问题的考虑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
“猫步”这个单操,虽然和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个单操一样,就是一个普通的新单操。但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几个单操,都和“翻江倒海”是“近亲”。“翻江倒海”的习练“成果”或“功夫”,很难在这几个单操中被“藏匿”。而“猫步”则截然相反,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我们前期在“翻江倒海”所练的“功夫”,非常容易在猫步中被“藏匿”。这种被“藏匿”,从本质上讲,是“功夫”的“内耗”
这是我们通过“猫步”学习,所必须掌握的一个新拳理:“远亲单操间的内耗”。所以,“猫步”这个单操最重要的拳理,不是孤立在这个单操的习练要领本身,而是在这之外,就是军刀在答案中的那句话:“把翻江倒海的拳理应用到猫步的训练中是关键。”这是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猫步自身的实操要领,它已经被放到第二位了,我们“照帐全收”就好了。
关于“远亲单操间的内耗”问题,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在武术的世界里,老拳师常说的,这个徒弟“会练”,那个徒弟“不会练”;或者说这个人“练对了”,那个人“练错了”。很有意思,都是一个师父教的,都是一样的练,就有“会练”和“不会练”;就有“练对了”和“练错了”。
川久林的总结很全面,但他和我当初学拳一样,没有考虑“翻江倒海”在猫步中的被“藏匿”。很少有人能考虑到各式单操之间的“融会贯通”,但我师父是这方面的高手。不考虑这个问题,我们的单操练的越多,我们所产生的“内耗”也就越大;多年下来,很多“功夫”,就变成了“竹篮打水”。
明白了上述道理,我们就完成了武术训练的第一步,这是大脑的工作;接下来,还有第二步,是身体的工作。
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大脑不同,它在完成“工作”(武术实操习练)时,不能像大脑那样,有分析整理和归纳的能力。但它是绝对聪明的,它能把大脑对拳理和要领整理的结果,“瞬间”就集中地反映在实操上。这种能力和肌肉记忆无关,它是比肌肉记忆层次更高的身体智慧。只是我们的大脑,和我们身体之间的“沟通”是困难的。说它困难,是因为我们当代人所受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针对我们大脑的使用和开发,而我们如此“聪明的身体”,却被冷落甚至被遗忘(从小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人除外)。
完成大脑和“聪明身体”之间的“沟通”,是我们接受当代教育的成年人所必须关注的。我没有办法讲具体的实操方法,因为它是我们的本能。但我能分享给大家经验:要相信你身体的聪明,重新来认识它;你要在武术实操中信任它,依赖它,关注它;该让“聪明的身体”去做的事,就放手让它去做;要分工明确,大脑不要总是显得那么“亲力亲为”,大脑不要越界………
对于武术来说,这个“聪明的身体”被利用得好,我们把它叫做“拳感”好,就像球类运动讲究“球感”,水上运动讲究“水感”一样。在所有的运动领域里,这个“聪明的身体”被利用得好,我们称之为有“运动天赋”。
这个“聪明的身体”,和大脑的关系十分微妙。能处理好这层关系的人,按古人的话说,是“会练”的人,或者说是“练对了”的人。黎先生在讨论中用到两个词:一个是“脑补”,一个是“画风”。他的原话是:“请脑补一下画风,老清丽了“。这挺有“拳感”的感觉,好像是在和“聪明的身体”对话。记得Rick先生提出过一个问题:练拳时怎样集中精力?我也碰到过此障碍,相信很多人也都如此。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这个“聪明的身体”被忽视所致。
“聪明的身体”很“挑食”,它需要被信任,被依赖,被关注和被使用。它需要您的认可,鼓励和感谢;您越是这样鼓励它,它就越是表现得聪明。因为它天生就的确很聪明。在我看来,天底下没有笨人,只有对“聪明的身体”暂时还不会使用的人。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上期文章题目的前半句:“翻江倒海”的“抻拉”和“流畅”,这是在强调二者的平衡,这是“翻江倒海”的拳理。但“翻江倒海”是要跟着下一步所有的单操走的;如果我们不小心,在接下来的(动作)单操中,把“翻江倒海”所练出来的功夫给丢了,那我们也就成了黑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了。这个道理,无论对我们习练“猫步”也好,还是习练“神龙摆尾”也好,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拳理。
而上期文章标题的后半句:“猫步训练的拳理藏匿”,是对前半句的拳理,在其它“远亲”单操中,不被“藏匿”的拳理解释和实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