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谈人的多面性

不知从何时开始,红学界开始流行一种说法,即宝钗和黛玉是同一个人。论据有:

1、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只有宝黛共用一个。“可叹停机德,应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2、脂批庚辰本四十二回的回前批文明确指出宝黛实际上是一个人。

3、 玉兄梦游太虚幻境,由警幻仙子的妹妹可卿导引,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婀娜,则又如黛玉。”而且此可卿表字兼美,非常明白了,这个小妞兼有二者之美。然后玉兄迈出了从儿童到成年男子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4、出风头的事宝黛总是轮流当庄,这个咏柳絮拔了头筹,那个必须还一个“answer ball”,写螃蟹就得个第一。凡此种种,原作中不胜枚举。就连身世都那么相像,一个母亲早亡,另一个就父亲先丧。一个曾有个弟弟,另一个就有一个聊胜于无的哥哥。

其实这个实无定论,我就随便说说,供友人在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比较赞同宝黛为同一个人的说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心理学说法,就是一个人的分裂人格。黛玉代表高冷真性情的一面,宝钗代表沉静安稳的一面。黛玉可以冷言冷语,快意恩仇,动辄使小性,行动爱恼人,宝钗必须温柔大度,举止稳重,遇事大而化之。黛玉宁折不弯,哪怕知音少,弦断无人听,宝钗则要直上青云,只要有风就好,不管是东风西风。

现实中不太可能有这种拥有完全单一而纯粹性格的人,即使幼年时期比较单一纯粹,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被分化被同化,最终成为一个面目模糊的泯然众人。又或者在面对不同受者的时候,会用到不同的面孔。比如一些单位的中层领导,也就是俗称“夹心饼干”那一部分人,他们对上司有多谦卑,多下属就有多严苛。本来嘛,人都需要平衡。还有一些人对外人有多热情,对家人就有多冷淡。尤其是做服务行业的人,全天八九个小时对“上帝”保持着微笑,回到家可能连一句话都不愿意多说,更别说微笑了。所有的无理取闹,明知故犯都只能对最亲的亲人,要么是父母,要么是爱人,要么是孩子。如果有某个人只对你无理取闹和明知故犯,而且你们非亲非故,那么恭喜你,他或她已经拿你当亲人了。

再说回到《红楼梦》,其实黛玉也不是每天就知道淌眼抹泪,她也有非常诗意化和调皮的一面,比如出门前叮嘱紫鹃要喂鹦哥,把窗帘放下来有可能大燕子要飞回来。。。在细节刻画中你会发现黛玉虽然是敏感了些,但是对于大自然和生命中那些无所不在的美,她是那么在意,那么眷恋。她的生活中充满了仪式感,弹琴要先焚香,落花要埋葬。。。这让我想起在颐和园博物馆看到的古物,供梅花的瓶必须要纯白色,供菊花的瓶必须要雨过天青色,对于这些色彩搭配,古人充满了一丝不苟的情趣。说他们太刻板不如说他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一种坚持,就因为有了这些坚持,他们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位卑也不敢忘忧国。

至于宝钗姐姐也不总是那么温柔大度的,她小的时候也曾经偷看过《西厢记》一类的禁书,并自谦的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果然她很淘气,她喜欢把自己住的地方弄的白蒙蒙一片,却把内衣穿成大红色,大家说她是几个意思?可见即使再掩饰,她也是个青春少女,她也有梦想,有希冀,这是吃再多的“冷香丸”也熄灭不了的青春之火。相对于黛玉的率性而为,宝姐姐的行为似乎桩桩件件都充满了目的性。如果说黛玉只为还玉兄的眼泪债而来,那么宝钗则是为利益众生而来。从这个层面看,没法说谁是心机girl,也没法说谁更慈悲。

综上所述,曹雪芹老先生也没有办法取舍,故而终其一生也没有将《红楼梦》结尾,那就接着做梦吧。人间残梦尚多,醒来新炊犹未熟。

(配图取景地为九寨沟)

作者简介:王祉月,70后,美女加才女。入不得厨房,但专职扒蒜30年。

作者简介:王祉月,70后,美女加才女。入不得厨房,但专职扒蒜30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