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传奇小清河边

我的妻子是邹平焦桥镇韩套村人,在村子的北面,自西向东流淌着清澈的小清河,自从结婚以后,我也成了小清河边的常客。

小清河发源于济南南部山区的泉水群,著名的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因河水常年清澈见底,故名小清河。韩套村边的小清河河面宽阔,河两岸生长着高大整齐的白杨树,每逢夏天,枝叶迎风招展,发出“唰唰啦啦”的笑声,像是在和天上的白云嬉戏。河中成群的鲫鱼摆动着欢快的尾巴,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边的芦苇茂密修长,风儿一吹,就像窈窕的青春少女在翩翩起舞。水鸭一会儿钻到水下,又突然从远处冒出来,一会儿箭一般地冲向远方,掠起一串串水花,一会儿又藏到芦苇中,不见踪影。

从韩套村向北,过了小清河,向西大约几里地,就到了陈庄西周遗址博物馆。我们一家5口人开着小车,七八分钟就到了博物馆。博物馆是一座古朴的建筑,房顶采用歇山式,飞檐斗拱,青砖绿瓦 ,门口写着苍劲有力的“西周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博物馆的一楼,大约半个足球场大小,里面有两个深深的墓葬,还有一个车坑和马坑等殉葬坑。

东南角和东北角分别有一个墓葬坑,深约七八米,坑的形状呈甲字形。从甲字形的一“竖”向下走,可以下到坑里边。下面是一个人的骨骸,旁边有许多祭祀品,主要是陶器和铜器。东南面墓葬坑是一个人的墓葬 ,而东北面墓葬坑是两个人的合葬。博物馆的中间偏北面是殉马坑,有五匹马的骨骸,呈东西向顺次排列着,马的头部朝北,尾巴朝南。博物馆的西面,是一个车坑,有一辆很大的木制车 ,包括车轮、车辕、车体、车架,都非常的完整。车马坑的规模和丰厚的祭品,反映了这个墓葬的主人的地位和财富,也反映出他的身份。据考证,这个墓葬的主人,有可能是齐国的第三代国君,或者是齐国的一个大将军。在博物馆的正中间,是一个高高的圆形的祭台,用来举行重要节日的祭祀。在博物馆的东北西三面,是从地下挖出来的陶器和铜器展品,主要是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品,有做饭用的鼎,有喝酒用的尊等等。

我们沿着博物馆西南角的楼梯,到了二楼。在二楼可以俯瞰这个博物馆的总体情况,而且上面有现代化的视频工具,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劳动、祭祀、生活等情况。妻子和儿子最感兴趣的是看视频,一边看一边高兴地向大家说着视频中的内容。我和岳父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周代分封制和齐国情况的介绍。在西周时期,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国君之后,齐国先后建有三个都城,分别是营丘、博姑和临淄。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始终是个谜团,伴随着陈庄西周遗址的发掘,包括祭坛、甲字形墓葬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发现,谜团逐步被一一揭开。这个遗址是山东第一座西周早期遗址,部分学者认为,这就是齐国第一座都城营丘,这是山东乃至全国周代考古的重大突破。陈庄西周遗址反映了在大约近3000年之前,齐国文明已经达到了非常繁盛的程度,也是我国在西周初期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韩套村的西北面,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小清河伏击战。抗日战争时期,小清河被日本人占领,成为日本军队运送军人和物资的一条重要的通道,轮船从济南出发,向东可以到达到羊口港,一直通到渤海。日本人还经常对两岸的老百姓进行骚扰和掠夺。

廖容标领导的山东抗日武装,事先探听到日本人会从济南乘着汽艇,向东到达羊口港。1938年1月19日,三支队40多名指战员,夜间就在小清河的南岸埋伏好,并且在小清河的河道中放置了帆船进行阻拦,北岸,韩子恒领导的六区军民接应。从夜间一直等到上午,日本鬼子终于来了,指战员们一跃而起,勇敢作战。廖容标派人到西边的东安村抬来了护庄的大炮,朝着水中的日本汽艇开炮,炸坏了汽艇的甲板。又派出擅长游泳的两名士兵,拿着集束手榴弹游到河中间,炸毁了汽艇的发动机,汽艇失去了动力,停了下来。战士们怀着无比深刻的仇恨和必胜的信心,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有两个鬼子慌忙之中落水,从河中间游到北岸,被北岸塘口村的农民用锄头铁锨等农具给打死了。此战,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以下共12人,第5军只有1人牺牲。事后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日军的高级军官团去济南参加了一个军事会议,返回羊口港,途中被我军伏击。小清河伏击战,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广大军民对敌斗争的信心。

韩套村的韩锡斋老人亲自过参加了这场战斗,我曾经听这位老英雄讲过战斗的经过。说起战斗的岁月,老人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他当时还在用步枪击毙了一名日本鬼子。老人前几年刚刚去世,享年102岁。

八十年以后的2018年,滨州市人民政府在战斗的遗址立了一块石碑,正面写着“小清河伏击战原址”,反面有战斗简介。看着石碑,就会让人想起那战斗的峥嵘岁月,现在这里成为一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小清河两岸是广阔的鲁北大平原,放眼望去,一望无垠。韩套村是个大村,有2600多人,平均每人2亩多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西瓜等农作物和水果,小清河的河水滋润着这方美丽富饶的土地。村民们经常用小清河的河水来浇地,在小清河里放上一个抽水机,河水就会顺着几百米长的塑料水管流到了土地里边,浇灌着各种农作物。

通常在小麦成熟的季节,也就是芒种前后,老百姓要忙着收割小麦,种植玉米。要经过收割、打场、晒场、扬场、入仓等环节,老百姓们都非常忙碌。20年前,还没有联合收割机,收割完全用手工,非常辛劳。每人一把镰刀,每人一行,左手攥住一把小麦,右手把小麦从根部割断,留下麦茬在地里腐烂成肥料。打场的时候,通常是一个家族的人或者是一条胡同的人,一起来帮忙。二哥是收割和打场的主力,每次都干得满头大汗,还招呼大家喝水,注意休息。在场院里晒场后,晒完的小麦一般会有小部分的麦皮或者灰土掺杂在里边,这时就需要扬场了。我的岳母从年轻时就是扬场的高手,50多岁仍不辍劳作。她双手端着一个簸箕,收起小麦,端起来顺着风势,在空中用力一扬,小麦瞬间飘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小麦与麦皮和灰土就顺着风的方向自然分成两行了。这不仅是一个力气活,更要用巧劲,否则达不到好的效果。小麦入仓之后,好客的主人就会炒上几个好菜,招呼帮忙的人吃饭,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说笑,劳动的疲惫也就随风而散了。

夏季来临,西瓜快熟了,我就和文光哥在地里看西瓜。在西瓜地的中间搭上一个用木头和油毛毡做成的简易凉棚,夜晚,大平原上凉风习习,我俩一边说着故事一边喝着啤酒,感觉格外轻爽。其实,真正偷西瓜的人是没有的,就像鲁迅所写的《故乡》中的闰土看瓜一样,主要是看一些小动物。这里是盐碱地,西瓜又甜又大还沙瓤,格外好吃,咬上一口,甜到心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收割完玉米种上小麦后,这一年的农事就基本结束,也就进入相对的农闲时节。岳父家的小院子又是另一番风景。院子的大门和门框上贴着两副对联,门框上写着:世世和平情永远,家家融洽意恢弘。大门上写着:春燕剪柳,喜鹊登梅。

对联是我岳父亲自写的,他的毛笔字,在村里和小清河两岸的许多村庄都是很有名的。岳父写的是是颜体字,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一进入大门是影壁墙,墙上画着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往北走是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一二百个柿子,像红灯笼红遍了整个天空。在院子的西北角,有一棵石榴树,石榴都咧开了嘴龇着牙,笑嘻嘻地迎接这丰收的金秋时节。南边是丝瓜和扁豆,藤蔓互相缠绕着,争着往远处高处爬去。丝瓜垂下来,亮出各自的优美身材,好像在进行健美比赛,扁豆们跳跃着在一旁加油助威。晚上,家人们有的吃着月饼,有的喝着酒,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下一步的计划。皎洁的月光透过枝叶,洒下一片清辉,斑驳的树影在地上随风摇摆,好像一根根水草在水中摇曳。还有一只小花狗,乘着月色在院中撒欢,前后左右来回穿梭着为大家助兴。大家心情舒畅,其乐融融,爽朗的笑声传遍了小院内外。

每年春节前后,韩套村的村民们就会自发组织各种文艺表演,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20年前,人们很少进工厂上班或干买卖,所以一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表演,直到演出结束。

文艺表演一般从正月初六上午开始,先在本村表演,再和附近的村庄交换演出。首先登场的,是女子秧歌队,她们手中拿着一对鲜红的手帕,穿着肥大的红色衣服,跟着音乐有节奏地舞动着,脸上洋溢着快乐和幸福。妻子的姐姐也在其中,而且是领舞者,她的表演格外到位,和着音乐的节拍,动作轻柔欢快,其他人就像姐姐复制粘贴成的一样,动作整齐划一。在秧歌队的最后,有一个老大爷也加入了表演的队伍当中,他的动作格外夸张,幅度格外大,还摇头晃脑的,引起大家阵阵笑声,可是没有人笑话他,因为表演本身就是为了娱乐,为了高兴。

紧接着上场的是娃娃头,是一些小学生们进行表演,他们把大大的娃娃面具套在头顶上,左手拿着娃娃头,右手和大家打着招呼。侄子小凯也在表演的行列,摇头晃脑,充满着童趣和快乐,逗得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

女子们表演的赶毛驴,有近20来组。一个女子骑在毛驴身上,赶着毛驴不断地往前跑。可是仔细一看,原来只有一个女子既表演骑驴者,又表演毛驴。女子下半身隐藏在用竹子和布扎成的驴子里面,左手牵着缰绳,右手用小鞭子不断地抽打着驴的屁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个女子骑着一头真毛驴呢。嫂子也是表演者之一,她表演的骑毛驴,看不出一点破绽,引来大家一阵阵的叫好声。

舞狮队前面是一群小狮子,一群学生们身上披着狮子的服装,模仿狮子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外甥小静也在表演行列,他一会儿站立,一会儿躺着,一会儿打滚,活泼机灵,非常有趣,给大家带来无穷的欢乐。压轴的节目是狮子跳木桩,由两个人共同表演。两人钻进用布匹缝制成的狮子装里面,前面一个人抓住狮子的头,后一个人用手抓住前面人的腰带,一直弓着身子。狮子一会儿跑,一会儿走,一会儿打滚,二人配合密切,合二为一。最精彩的是,狮子跳到了高高的木桩之上,完全用后腿站着,力量完全压在后边一个人的身上,后者紧紧地抓住前者的腰带,把前者高高举了起来,这时,狮子的前身就高高地扬了起来。海德哥和赵伟叔也加入表演的行列,节目既精彩又惊险,可是他们表演起来非常熟练,从来没有失过手。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年功,他们在整个腊月都在苦苦练习。精彩的表演,又引来大家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连从济南回来的大哥大嫂和侄子迎港,也连连叫好。

一般在大年初八唱大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京剧《沙家浜》和吕剧《李二嫂改嫁》,一般由婶子来扮演阿庆嫂或李二嫂,看她的表情、唱功,堪称专业,唱念做打样样在行。我的岳父负责拉二胡,也是演出总指挥,在他的统筹下,每次演出都很成功。大家最盼望的,是看《沙家浜》里《智斗》的一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当表演这一节的时候,我也一边打着拍子,一边跟着哼唱起来: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

舍己救人不敢当。

开茶馆,盼兴望,

江湖义气是第一桩。

司令常来又常往,

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

也是司令的洪福广,

方能遇难又呈祥……

那优美的旋律,清脆的嗓音,随着喇叭响遍了韩套村,响遍了小清河两岸,响遍了鲁北大平原。

如今,西周的故事已成三千年前的历史,小清河伏击战也已经过去了80多年,岳父的土地都进行了流转,农业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娱乐多元化,人们也不再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和戏曲了,但是,小清河岸边的村民们,一如既往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他们的智慧和劳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作者,辛志坚,山东省滨州市邹平梁邹实验初级中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