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从学习化的人生看人才开发的历时性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从学习化的人生看人才开发的历时性,是指人才开发的长期性和终生性。人才开发实践表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人才开发的一条真理。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要时可以搞突击,搞会战,集中时间就可以完成资源的开发,但人才开发却更需要长期性和终生性,绝非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而是肇始于生命孕育,一直到生命终结的一个漫长过程。
从人才开发的宏大视野来看,人的一生也是学习化的一生,因而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人生学习化的艺术。
人生需要不断地学习。人的一生从生命诞生之日开始,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涯,只不过大多都要经历由不自觉趋向于自觉学习的发展过程。人生就是学习的一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在学习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大致说来,在婴幼儿阶段,人生主要表现为不自觉地学习或者说是被动的学习;在少年儿童阶段,主要是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打好学习的基础;在青年或大学阶段,则主要是为了针对就业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岗位的变化,人的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客观上工作的需要会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进入成年以后,除了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要学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知识,继之马上又要掌握为人父母的本领。进入中年,事业上是骨干,家庭内上有老,下有小,你要具备扛大梁的本领。进入老年,作为个长者,应该富有经验和智慧,为中青年引路导航,为子孙后代传播智慧的种子。可见,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要积极学习,要善于学习,把自己的一生演进为学习的一生,不断增长智慧的一生,不断开发能力的一生。唯有如此,人的一生才能从更高层次上、从根本上扬弃人的动物性,而实现人的文化性。学习化的一生,是成功社会化的一生,也是文化化的一生。
人生学习化的艺术是对传统的“成人”观念的矫正和提升。传统的成人观念一般是指一个人在年龄上达到了18岁,就算是成人了,根据宪法,还具有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实,18岁的成人概念只是法律意义上的,因为就人生的社会化和文化化而言,18岁的青年远远没有完成社会化和文化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才刚刚开始社会化和文化化,所以一个人似乎只有到了40~50岁,才逐渐比较深切的感悟了社会和人生,对特定的文化才大致有所了解。我们甚至从绝对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似乎只有到了老年,才比较接近社会化的完成,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仍然没有成功地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自己既不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也不悦纳自己。由此可见,只有把人生纳入学习轨道上来,不断地修正错误,完善自我,一个人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和文化化,正如汤之《盘铭》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才开发就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亡,就业已成为历史兴衰的铁的规律。社会发展史表明,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人才开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决不是一种短期行为;同样,对于人才的具体开发而言,人才开发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持久战,是一场与生命历程相统一的马拉松,即人才开发具有持久性和终生性的特点。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倡导胎教和优生优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这可以称得上最早的学习了。他主张“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0页。)认为“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型式,就能塑成什么型式”。(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页。)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不仅看到了人和人之间的先天差异,而且更加重视后天的勤奋努力,他指出:“在所有其他方面,人和人之间也同样天生就有所不同,而且也都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而得到很多改进。因此,很显然,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或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16页)因此,从人才开发的终生性来看,一个人只有持之以恒的不断勤学苦练,才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人才开发大多是从婴儿呱呱坠地那天起,逐渐开始了启蒙教育,从咿呀学语,到爬行走路,一个幼小的生命不断地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化也正是人才开发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我国许多家庭和学校有着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认为,人才开发主要是学校的事,或者说是青少年的事。有了这种片面的认识,社会上的许多组织就不会从根本上考虑人才开发的问题,至多关心的是本单位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至于人到中年,无论是下岗或者是在岗,似乎不少人都有未老先衰的迹象,总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总认为学习或成才是年轻人的事,与自己无关。正是有了这种心态,有个45岁的下岗职工曾经对年轻人说,我如果再年轻10岁,一定要去广东和深圳闯一闯。可以设想,这位下岗职工在心灵深处实际上是缺乏自信,才会如此拘泥于对生命黄昏的感伤和叹息,没有人才开发的意识,更没有终生开发的长远眼光。显然,这位下岗职工已经提前吟唱夕阳西下的挽歌了,他也许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只有45岁,正值年富力强,虽然现在下岗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自己完全可以重新开始新的生命历程。
过去人们常说,人活到老,学到老;现在应该说,人活到老,人才开发到老。人到中老年,体力固然有所衰退,甚至脑力也有所下降,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却比以前递升了,自己的人生阅历也比以前更加丰富了,因而看问题也更加全面了,自己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比以前更强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力也更加敏锐了。这些都是人到中老年所具备的优势,也是青少年无法比拟的。新浪网2006年12月2日载《现代快报》介绍了“尼日利亚古稀总统上大学 要当听话学生”的文章。尼日利亚现任总统奥巴桑乔已经69岁,接近古稀之年,但却进入该国著名的国家开放大学就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总统大学生”。在11月29日的入学典礼上,“奥巴桑乔同学”保证,他一定会好好学习,尊敬师长,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总统身份而搞“特殊化”。据称,奥巴桑乔日前已在位于首都阿布贾的这座大学注册就读,成为艺术和社会科学分校的一年级新生。奥巴桑乔总统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是经过该大学入学考试的严格筛选后,才被正式录用的。在尼国务院专门为总统举行了一个特别的“入学典礼”上,奥巴桑乔总统强调,学校里师生们最好只是简单地将他看作“奥巴桑乔同学”,而不是“奥巴桑乔总统”。奥巴桑乔在一份声明中保证,他一定会严格遵守大学制定的校规和纪律,当一名“听话的大学生”。他还承诺,将不会做出任何“扰乱大学秩序”的活动。他称:“我对这次学习抱着非常严肃的态度。我将和所有在校学生一样,给予大学官员和教授应有的尊重,我将尽最大努力勤奋学习,认真完成我的学业。我要向世人证明,不管一个人地位多高、年龄多大,学习对他而言永远都不会太晚。”奥巴桑乔总统的学习精神值得很多以“年龄大”和“工作忙”为理由的人认真学习。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就脱颖而出,固然可喜可贺,但大器晚成,亦为时不晚。在这方面,美国著名的“摩西老姆效应”颇有说服力。老年人才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生即使到了晚年,通过长期的中青年时期的积累,走晚年成才的道路,仍然有可能大器晚成。据2004年5月19日《光明日报》报道,中国老年学会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已经于18日宣告成立。成立该会的目的就是积极支持或研究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老年人才开发委员会主任陶森说,中国老年人才资源数量大、水平高,且“物美价廉”。实际上,促进老年人才开发,既体现了人才开发的终生性,也符合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内在要求,因为老年人如果能够通过发挥余热,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体现老年人自身的价值,这从根本上符合国家的人才强国战略,也符合世界老年工作的发展趋势,也是老年人才自身生命拓展的需要。
从人才开发的实践来看,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人才开发的一生,只要生命不息,就要人才开发不止。一个人如果从懂事那天起,就在家庭的教育下,再经过学校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拼搏,把自己年龄增长的过程看作是自己人才开发的过程,以大学习观自我激励,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开发各种能力,如此假以时日,学习再学习,历经千锤百炼,在通常情况下,就一定能够锻造成社会的有用之才。
责任编辑:高雪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中西文论与美学研究》一书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智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作者以视域融合与思域融通的方法,对中国文论、西方文论和美学进行了融通性的研究。第一部分包括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影响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主体性原因,比较全面系统研究了先秦音乐理论对《乐记》的影响、《庄子》《乐论》《吕氏春秋》与《乐记》的比较、《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精神、《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第二部分研究了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弩斯、狄德罗、康德和黑格尔的文艺思想。第三部分研究审美价值与主体性等重要的美学理论,对人才美学、审美与人才开发、审美经济和海洋美学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