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  郭维琴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是心衰的重要治则。

基本处方为:党参15~30g,黄芪15~30g,益母草10~15g,泽兰10g,丹参20g,红花10g,桂枝6~10g,北五加皮4~10g,制半夏10g。在此方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进行加减。方中以党参、黄芪益气,益母草、泽兰、丹参、红花活血利水,桂枝、北五加皮温阳利水,制半夏化痰止呕。在临床上具体可将心衰分为6个证型进行论治:

一、气虚血瘀证

心悸怔忡,胸胁作痛,腹胀痞满,咳嗽气短,劳则心悸加重,气短。两颧暗红,口唇发绀,胁下积块,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弱或结代。治宜益气活血,健脾利水。处方:补阳还五汤和五苓散加减。用药:黄芪,当归,丹参,泽兰,泽泻,茯苓,白术,桑白皮,葶苈子。若气虚明显,气短乏力者加党参。若水肿甚,小便量少者,加车前子,五加皮。

二、气虚阳虚证

心悸,喘息动则尤甚,脘腹冷痛,四末不温,下肢水肿,尿少。胁下积块,触之即痛,口舌、爪甲紫暗。苔薄白腻,舌胖,脉沉弱。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以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用药:黄芪,泽兰,桑白皮,葶苈子,干姜,桂枝,苍术,白术,紫苏子,车前子,茯苓。气虚重者,加生晒参补气。若水肿重者,加猪苓,泽泻,五加皮。

三、水泛心肺证

心动悸,静息状态下亦可见,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畏寒肢冷,身疲倦怠,腰以下水肿,胁下积块,触之即痛,口干不欲饮。唇舌紫暗,爪甲至节紫暗,苔白腻水滑,脉沉无力或结代。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饮定喘。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药物: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泽兰,桑白皮,葶苈子,桂枝,白术,猪苓,茯苓,车前子,白果,白芥子。兼有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等益气。兼有畏寒肢冷者,加用附子温阳散寒。若痰浊内停于肺,日久化热,而见咳嗽喘促,痰多黏稠色黄或黏稠痰难咳出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和苇茎汤加减。

四、气阴两虚证

心悸气短,劳则加重,自汗胁下肿块,下肢水肿按之不起,倦怠嗜卧。盗汗两颧暗红,虚烦不眠,五心烦热。舌暗红,苔少或剥脱,脉沉细结代。治法:益气活血,育阴安神。生脉饮合炙甘草汤加减。药物: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泽兰,女贞子,桑白皮,葶苈子,合欢皮,远志,酸枣仁,知母。若盗汗明显,应加浮小麦、胡黄连等滋阴敛汗。

五、气血两虚证

心悸气短,动则心悸,神疲乏力,食欲欠佳,食后腹胀,腰酸腿软,腰以下肿,胁下积块质硬。头晕眼花,面色无华,记忆力差,不寐多梦。舌暗淡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治法:益气养血安神。方以八珍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物:党参,黄芪,当归,赤芍,白芍,鸡血藤,桑白皮,葶苈子,泽兰,远志,炒枣仁,茯神木,车前子,桂枝,白术,茯苓。兼有形寒肢冷,腹中隐痛者,加桂枝,干姜温中助阳。血虚甚者,加熟地、阿胶、紫河车并重用黄芪益气生血。

六、阳气虚脱证

气喘吸促,呼多吸少,尿少水肿,烦躁不安,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晦暗,张口抬肩,汗出如油,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昏厥谵妄,舌质紫暗,苔少,脉微细欲绝或沉迟不续。治法:回阳固脱。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减。用药:人参,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麦冬,五味子,山萸肉。若有水肿者,加北五加皮、猪苓、茯苓等利水消肿。若神昏不醒者,加麝香、苏合香等芳香开窍。可以生脉注射液及西药并用以抢救生命。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时常使用大量的利尿药,极易导致津液损伤、阴液损耗。到晚期更易表现出阴阳俱虚、气阴不足之征,故可酌情应用养心阴、敛心气的药物。临床观察,用补气、活血、利水之中药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脉压差,改善心功能使气血运行通畅,血瘀水停自除。实际上,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剂与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的西药有共同的协同作用,促进心肌收缩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提高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细胞代谢,从而缩短了病程,提高疗效。

附:秘验方介绍

自拟方

【组成】党参15g 生黄芪20g 泽兰15g 葶苈子15g 丹参20g 红花10g桂枝6~10g 北五加皮4~10g 制半夏10g

【功效】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主治】气虚血瘀、阳虚水泛之心衰。症见心悸,喘息动则尤甚,脘腹冷痛,四末不温,下肢水肿,尿少。口舌、爪甲紫暗。苔薄白腻,舌胖,脉沉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以党参、黄芪益气,益母草、泽兰活血利水,桂枝、葶苈子、北五加皮温阳利水,制半夏化痰止呕,丹参、红花活血化瘀。

【加减】如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炙麻黄、苏子、葶苈子、桑白皮、白果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痰涎,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畏寒肢冷明显者,加附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久服桂枝者易出现咽干口燥之象,可加麦冬以免温燥;有阴虚表现者去桂枝,加麦冬、五味子;顽固性心衰、心脏扩大者,北五加皮用量宜少;有呕吐者加竹茹、生姜;若见阳脱,可用生脉饮、四逆汤合方以益气回阳救逆,并配合相应的急救药。

【点评】在心衰的治疗中,强调应重用益气药,同时注重温阳药、活血药、利水药、理气药、养心阴敛心气药的应用。因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宜重用益气药。心气虚、心阳衰微是心衰的主要病因病机,日久可致脾肾亦虚,用温补肾阳、温通心阳的药可化气行水。心气虚心阳虚衰导致血行不利、血脉瘀阻,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应注重应用活血药。心阳虚,肺脾肾亦虚,可见水液运化不利、气化不能,最终水液代谢失调出现水肿、咳喘等症,利水药的应用对于消退水肿、改善症状至关重要。心气虚者,多有气滞血瘀、血脉瘀阻,宜应用理气药,且理气药有助于提高活血利水药的疗效。

【验案】1.患者,男,52岁。

冠心病史11年,近1年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起后可缓解,自觉发作时心悸,乏力,双下肢胀,口唇发绀,时有气短,近半月来因劳累诸症加重。现症:精神倦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双下肢胀,纳差,大便秘结,夜寐不安。查体:血压113/83mmHg,心率80次/分,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舌体胖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为气虚血瘀水停。治以益气活血利水法。处方:党参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猪茯苓15g,葶苈子(包煎)15g,桑白皮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0g,远志10g,炒枣仁15g,郁金10g,枳壳10g,赤芍10g。服14剂诸症平。

【按语】本患为喘症,因心病日久,心气虚,心阳衰微,致脾肾阳虚,故活动后则胸闷,心悸,气短;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无力腐熟水谷则纳差;水液运化不利,温煦不足则四肢发胀;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见舌质紫暗。证属气虚血瘀水停。方中以党参、生黄芪益气;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泽兰、桑白皮健脾泻肺利水;丹参、红花、桃仁、赤芍、郁金、枳壳活血通络;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疗效满意。

2.李某,男,52岁,1984年11月14日入院。1970年患“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动”,1972年始出现“心衰”“心房纤颤”,间断服用地戈辛、利尿剂。1981年心衰加重,每天服用地戈辛片0.25mg,但因用后恶心呕吐,致心衰加重,遂来求中医治疗。来时心悸喘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量多,咳时伴大汗出,乏力肢冷,食欲欠佳,口干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细促。检查:心率116次/分,心律绝对不齐,强弱不等,二尖瓣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两肺底可闻及细小湿性啰音,肝于肋下1.5cm、质中等硬、有触痛,下肢水肿(++),口唇爪甲紫绀。超声心动图证实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以狭窄为主。心功能测定,PEP/LVET=0.6943。辨证分析:病因久居潮湿之地,加之劳倦过度,而患风湿痹证,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致心悸,病久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饮内停、上犯心肺、外溢肌肤而致病情加重。治当益气活血、温阳利水、化痰定喘,处以上方加减。服药3剂后,咳喘减轻,尿量增加。再进3剂,已能平卧,不喘,心不慌,食欲大增。

【按语】上方用治心力衰竭,服3~5剂,心衰症状基本缓解,病情明显好转。其主药为北五加皮,据研究,北五加皮含有强心苷,其粗苷作用与毒毛旋花子苷K相似,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减慢心率的作用,但过量易致中毒。临床应用应根据体重大小酌情用量,成人体重约50kg者,一般每剂4g,开始服2天后酌情增减。另外,对顽固性心衰、心脏扩大,对洋地黄类药耐受量小者,北五加皮的用量亦小。该药部分患者服后会恶心呕吐,故佐制半夏;吐甚者,可加用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酌加苏子、白果、麻黄等;若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可酌加白术、茯苓、猪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可酌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或酌加桂枝,佐以麦门冬;若有阴虚表现者,去附子片,加麦门冬、五味子等;若见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合方,以益气回阳救逆。

(马莎 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