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祛湿剂]

组成:祛湿药。
治证:水湿病证。
1、湿邪特点:重浊粘滞,易困气机,易伤阳气,向下,病程长,难愈。
2、与脏腑关系:肺主气,通调水道—调水在肺脾主运化—制水在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主水—主水在肾。其次与膀胱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有关。
3、治水湿大法:开鬼门,洁净腑、利小便。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祛湿剂
百科名医权威合作机构
科学、实用的健康科普
目录
简介
  • 英文名称:Desiccating Formula/Dampness-dispelling Formula
  • 学科来源:中医药学—方剂学
古籍摘选
  •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名词解释
  • 以祛湿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方剂的统称。
术语在线
  • 引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术语在线
百科解读
  • 祛湿剂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的统称。《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湿淫所胜……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为其立法依据,属“八法”中的消法。
祛湿剂的功效与主治
  • 祛湿剂是为治疗湿病而设。根据湿邪所在部位、转化方向及兼证的不同,可将祛湿剂分为燥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和祛风胜湿剂五类。
  • 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阻中焦,脾胃失和的病证,如嗳气吞酸、脘腹痞满、呕吐泄泻、食少倦怠等症。
  • 清热祛湿剂:适用于湿热诸症。如湿热外感见头痛恶热、面色淡黄、午后身热等;湿热内蕴见一身面目俱黄等;湿热下注见小便短赤、身重疲乏等。
  • 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病证,如淋浊、癃闭、水肿、泄泻等。
  • 温化水湿剂:适用于湿从寒化或湿与寒结所致的病证,如水肿、白浊、小便频数等。
  • 祛风胜湿剂:适用于外感风湿所致的病证,如头痛身痛、腰膝麻木、痹痛等。
祛湿剂常用药物及代表方剂
  • 燥湿和胃剂:以苍术、厚朴、藿香、豆蔻等化湿药为主组方。多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代表方有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六和汤等。
  • 清热祛湿剂:以茵陈蒿、薏苡仁、滑石等清热利湿药为主组方。多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药、补养气血药。代表方有茵陈蒿汤、八正散、五淋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当归拈痛汤、二妙散等。
  • 利水渗湿剂:以防己、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药为主组方。多配健脾药、温阳化气药、养阴药。代表方有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五皮散等。
  • 温化水湿剂:以桂枝、附子等温阳药与茯苓、白术等利湿药配合组方。多配健脾补肾药、理气药。代表方有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鸡鸣散等。
  • 祛风胜湿剂:以羌活、独活、防风、秦艽等祛风湿药为主组方。多配活血药、益气补血药、补益肝肾药。代表方有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
祛湿剂使用注意事项
  • 使用祛湿剂应注意此类方剂多辛香温燥或苦寒渗利,易于损伤津液,且辛香也易耗气,故素体阴血亏损、病后体弱者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参考文献
  •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译. 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 [2] 李飞。方剂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 [3] 李冀,连建伟。方剂学.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