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荐书20210901
每天推荐一本属于今天的书
《〈新青年〉文选》:《新青年》文章的精选合集。编选的原则和特色主要包括:一是将思想史视野与文学史意义重叠起来,确立新的阅读及阐释标准;二是坚信“议政”“述学”的文章,同样也可以是具有文学性的好文章;三是力求将《新青年》同人的整体形象予以完整的呈现;四是既按文体分类,以便读者欣赏,又隐含着历史的线索,还包含现代编者的价值判断;五是尽量尊重那代人的选择,不做无谓的变更,尤其在标点符号及个别词汇的使用上,反对以今人标准妄加添改。选编的内容包括:论文、述学、新诗、小说、戏剧、通信等,篇目包括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名作。
《新青年》: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最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中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刊物。初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刊登新体诗,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从1919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等先后参与了编辑工作。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并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刊物 中国近代 民主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