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六:《明镜亦非台》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世界是不动的,他的著名的命题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先让乌龟跑出十米,再让著名的长跑运动员阿基里斯去追,由于时空的无限划分,即分成无限的阶段,造成无限的环节,也有无限的起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赶上无穷个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追不上乌龟。这个命题,众人都认为不成立的,但亦不容易驳倒。后来,黑格尔说,不难,只要取掉了时间的限制,即环节的起始,转瞬之间就超过了乌龟,但黑格尔超越了芝诺的大前提。那么,佛说人“烦恼即菩提”的大前提呢!

  现代自然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物质又可以分,于是就去寻找最基本、不可分割的物质,从分子找到原子,从原子找到基本粒子,现在对基本粒子还在进行解剖……解到最后,便是“性空”的结论了。“我”在那里呢,我便是“性空缘起”,因为世间的一男一女在许多说不清楚的偶然或者必然因素中生就了“我”,这便是“缘起”之故,而“我”又是五蕴合和,心物合成的一个假象,因为这个假象,从父母阴阳和合那一刻开始到百年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人生过程,因为有了这个“我”,便由我而产生贪、嗔、痴、慢、疑、我见等种种烦恼,烦恼的根子是“有我”这个大前提,懂得了“无我”,便找到了了断烦恼的大门。其恰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禅宗五祖弘忍为了寻找承传衣钵的六祖,在众弟子中出题求偈以考证悟道的境界,《坛经》记载:“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曰:吾向汝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田何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祖”。大弟子神秀思量再三,呈偈于南廓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语意思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沉迷,所以要时时加以护持,不要让五浊烦恼来干扰这个清净的佛性。这如党性教育一样,虽然大家入了党,但由于受到客观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良风气感染,要经常自我批评和自我对照教育,去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但五祖弘忍看了大弟子神秀的偈语,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坛经》记载五祖对神秀开导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镜自如如,如如之心即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神秀认识了佛性本自清净,但仍然停留在“我空法有”的层次,将“我”的身,即物的部分空泛喻为“菩提树”,将曾经烦恼、但已经觉悟的心比作“明镜台”,尽管这个“心”已修持到去掉了“烦恼”,但“明镜台”亦有老朽变质的时候,等于人亦有“老眼昏花”的时候一样,有时自己的判断也靠不住。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著的,也是空无自性的。这个观点也可以比如现实生活中搞形式主义应付检查,评比得奖了,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等于觉悟到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只能说为了一己之私或暂时的名利制造假象,人骗人,自己骗自己。这时候代表“心”的明镜台也靠不住了!

  五祖弘忍希望自己看中的,在厨房做粗工的慧能亦呈偈,慧能看了壁上神秀偈语,亦认为“未见本性”,因为自己不识字,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在同赏,逐请张别驾替自己写上感言偈语,张别驾笑话他:“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意思是看不起厨房干粗活的慧能,慧能答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张别驾悔思失言,于是替慧能写上了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段文中,可以看到六祖慧能悟道的大智大慧,他突破了神秀师兄“我空法有”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切法空”的禅宗意境,比喻自身的“菩提树”,是因为佛祖悟道才有的,本来也没有这个“概念”,“我有”亦是暂时的,我亦无时不刻在变化,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时刻顾量这个“我”,“我有”就没法跳出“我”外看我,“我”外看世界。明镜亦非台,把悟道的“心”比喻明镜台,并觉悟到对这个“心”,即明镜台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样的悟境还未成佛,因为比喻自己这个“心”的明镜台,尽管经常清洗揉拭,只可照亮别人,也就是说只能拿来辨别别人是否衣冠端正,面容污洁等等,但如果这个如明镜台的“心”,出了问题,变成了凹凸镜等哈哈镜,所反照的世界更不是真实的假象,而是假象的不真不相,谁来评判这个明镜台,即我的“心”,好不好,正不正,标准不标准呢?那可不是我说了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把自以觉悟那颗“心”亦破了,不再拘泥于自我感觉,而达到真正的“真如佛性”,即任何事情是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真理也有相对性的“法空”境地,五祖弘忍见了慧能呈偈,知道他已悟道,还“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如果这个“心”已经充满了许多“法有”的杂念、前念或后念,时时不能忘却“我见”的一切损益,那么“而生其心”的一念三千,还能有多少正确的智慧呢?“明镜亦非台”的佛禅意境,是否如以上前念所云,值得商榷!

  笛卡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把宇宙万物找完,左右一个东西无须证明,这就是“我”的存在。其实,这个我思考时,反证了“我”的存在,不思考睡觉时,我也存在,只是没有觉悟。石头是存在的,这是人的觉悟,而不是石头的思考或觉悟,因为石头并没有灵感的。康德哲学、叔本华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还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离不开“我”的存在,也就是“人”之本位,这个“人”或“我”,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甚至重建一切,但这个“怀疑”本身还能怀疑吗?佛学禅宗认为,这个“我”亦是空的,甚至“我”所思考的“法”也是空的,无论是什么智慧,同时亦是空的可变的,既是“空”的,就不必执著,因为“世间法,法无定法”,就是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足为法”,甚至原本“非法”,至今已变成合法的即“非法法也”。这犹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知道“分田到户”违法,联署互保协议,后来成为农村改革的典型经验,“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合法,农民以土地的份额承包国家的税赋。现在国家发展了,城市返哺农村,工业返哺农业,对农民的支持,若以土地计算,或不论贫富以人头计算,这种思考的定势,肯定是错的,换成以扶持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具体方面投入扶助,无疑是正确的,这本身已破了原有之“法”,即以土地或者人头来思考问题,而是立足于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的出发点。“明镜亦非台”,因为过去到现在,还有未来,此“台”也就是“心”在变化,今后可能此“台”已非明镜可比了,作为一个觉悟的人,仅仅有“无我”的精神境界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变换不同的角度,包括别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不被一些过时的框框和条条所束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只有不执著一切的、能自觉觉人的“法空”,才能“随缘”而实现“真空妙有”新境界!

(0)

相关推荐

  • 世间法

    人生 就在出世与入世之间 一千多年前 神秀的佛偈说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而六祖慧能的佛偈 却针锋相对地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普通人 或难以辨别 ...

  • 【灵璧美文】冬日散记

    冬日散记文/微辣猫咪 今日休假.晨起屋内已空,吃麦燕白米稀粥一碗,香菇小菜包一只,玉米窝窝头一个.来回走一遭,尘埃处处,决定今日素食,过午不食,好好干活.洗碗,洗锅,洗衣,晾衣.扫地,拖地.汗滴,间歇 ...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首诗如何掩盖了历史的真相?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上面这首充满禅宗佛理的诗的创作者是佛教南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相信很多人都在杂志或书籍中看过这首诗的背后的故事,相传达摩祖师圆寂以后,将佛教的顶级法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八十六:梦回古月港,徜徉小石码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梦游天姥吟留别>水墨画作欣赏 人可以作梦,古代有诗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想今天,神仙亦应有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或许会<梦回古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七十六:不要给我“羊瞪眼”吧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这普天下的人打架斗殴前,最先出现的并不是拳头踢腿,而是口水外加一双凶狠的"羊瞪眼"-这话得从<金刚经>说起'... <周易>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六十六:阿芬鲁面,不止是好料!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石码通华小区正宗阿芬鲁面 漳州府埕传统小吃手抓面 作家也是人,有时作为吃货,品尝小石码最好料的小吃一一漳州正宗阿芬卤面,很爽!卤面实际上应称为"鲁面"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五十六:想起冯牧老先生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庄子>认为知识,是无限的,而个体的精力和时间,亦即生命有涯,非常有限不必勉为其难去学习,不如顺其自然消遥游,庄子作为贵族后代,多次拒绝出仕当官,以至穷困潦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八:悲剧的诞生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有一天晚上,一位老同事给我发来短信,点出了"男人为什么活得累"的十条原因:"太看重位子.总想着票子.倒腾着房子.假装着君子.思谋着裙子.策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五:《菩提本无树》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百余年间,通过"七百集结"和"万人集结"两大法会,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系统.就其共同点而言,就是"缘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四:《“无相”与三无漏学》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在浩瀚如烟的佛教经典著作中,中国僧人把其简约地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这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就,犹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毛泽东思想. 佛教禅宗讲明心见性,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八十四:紫泥,难忘的记忆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锦江道上看赛龙舟 这是我的第二故乡紫泥镇土仔社龙舟盛会,我曾于1983年9月6日~1988年7月5日在紫泥镇工作,进驻过南书村,城内村,溪乾村,紫泥村和巽玉村-曾和巽玉 ...

  •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八十九:桃花依旧笑春风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桃子 因为我与<月泊龙江>--有诗与远方的生活群友许建鸿贤弟的结缘..使我对中国文脉的动脉与静脉有点新的认识,诗歌给人以动态的美,这不同于建筑.雕刻,字画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