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足西北

​天不足西北:

一是

共工头撞倒不周山

天倾西北

地陷东南

天向西北倾斜,天不足西北

地向东南塌陷,地不满东南

二是

天不足西北,西北方阴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

地不满东南,东南方阳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

中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

西北,地多天少,天不足西北

东南,天多地少,地不满东南

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学说的推测

用此原则,指导临床

用于温热药,治疗疾病

人秉

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

人与自然

习习相通

既是自然的,全息产物

也是自然的,缩影

人的

结构、

生理、

病理

皆与自然相似

其实这是有

天文学依据

观察到的

地球自转

太阳公转

有一倾角

这种倾斜的角度

以及自转、公转

太阳系整体的运动趋势

天体间的相互制约机制

导致了地球上的

生物,地理,气候

有了现在的特征

简而言之

天人合一

人体的

自有特征

地理气候

影响健康

系统之间

相互影响

距离越近

影响越大

系统之间

相互影响

系统越大

影响越大

如人生活,在地球上

环境对人,影响最大

地球有东南西北之分

人也有东南西北之分

地球处于,太阳系中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即是最高温区

心是阳中太阳

也是最高温区

星球是,宇宙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单位  

人的东南西北划分

有关最高温区心脏

心是阳中太阳

主一身之火

它偏于左

在三部九候的内部

左侧温度高于右侧

在三部九候的外部

右侧温度高于左侧

多数人的

右腋温度

较左腋温度

高0.2度左右

此一现象

正缘于此

天在上,地在下

这是最起码的常识

可是在《易》学中

天上地下表示,天地闭塞,的否卦

天下地上表示,大吉大利天地交通,的泰卦

原来《易》中

构成地的要素

地气在天上

天气在地中

理解:

阳气在,九天之上,下降

阳气在,九地之下,上升

一年之中

十二卦气

对应节气

变化图像

更加直观

这个图像中

乾坤对应的

天地和正南正北

也有着一个交角

天不足西北

地不满东南

客观现象

左右手

左右体温

的关系

地理堪舆的经典运用

老北京城,缺西北角

宏伟壮丽,的北京城

坚固城墙,围合封闭

东北、东南和西南,均为直角

唯西北界城墙

自海子向西南

倾斜成一

缓平斜角

形成形制:

北京内城

缺西北角

北京城缺西北角:

民间两种说法

并有古老神话

第一种说法:

内城的西北隅

属积水潭水域

明朝初年

战事紧张

没有时间

花大力量

填湖建城

只能沿水域的西南堤岸临水建城

城墙缺角是战事与地形地物所限

第二种说法:

建筑物与《易》

中的“抑盈扬谦”

哲学思想有关

世间万物

对立统一

物极必反

周而复始

“盈”,到了极点

到了极点极处

置身穷困地位

处于穷途末路

必须留有

余地缺口

“抑盈扬谦”

神话传说

《淮南子》

茫茫大地八方

八方八座大山

支撑莽莽天体

西北大山

叫不周山

共工颛顼

争帝失败

怒触不周

夭柱折

地维绝

天倾四北

出现缺口

三光西移

江河东流

北京城缺西北角即是神话

神州大地传统观念的反映

借以说明北京城就是

华夏泱泱大国的缩影

历史学家

考古工作

研究认为:

元时大都北城墙

德胜门和安定门

以北五里之处

至今遗迹还在

令人注目

它西北角

并无异常

是呈直角

重修北京城时

为了便於防守

放弃北部城区

在原城墙

南五里处

另筑新墙

新筑北城墙西段

穿过旧日积水潭

最狭窄的地方

然后转向西南

积水潭的西端,隔在城外

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

近年地质工作者

提出不同的看法

根据传说中提到

古城墙屡建屡塌

联想到西北角修建成抹角

和北京的地质结构有关系

研究卫星照片时发现

紧贴城墙西北角外侧

正巧有一条断裂

平行於城墙通过

断裂为车公庄

即德胜门断裂

另外抹角的外侧

卫星照片上隐约

可见直角的影象

这个很可能就是

古老墙基的影象

据此一些地质工作者

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

城墙西北角最初修筑时

很可能也是建成直角的

城墙西北角即斜跨断裂

由於地基建在断裂破碎带上

断裂很可能还有微弱活动性

城墙的坚固性就大大减弱了

也许因为多次倒塌

后来才改建成现在

这种抹角式的城墙

这样城墙也就

巧妙避开断裂

而能峙立长久

无论地理因素

还是一种巧合

一种顺乎天成的建筑

奇迹展现在人们面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