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年忆一中,一柱心香献恩师

六十九年忆一中,一柱心香献恩师

罗明朗

本文作者罗明朗

初中时期往往是人生规划的开始,若处优良的学习环境,並蒙良师的教导则会受益终生。

我有幸能在安陆县初级中学(后为安一中)读书,承蒙多位恩师教诲,实是三生有幸。时间虽然巳过去近70年了,但在安陆县初级中学读书的美好往事,仍令人魂牵梦萦,不能忘怀。

我在安陆初级中学读书时的校园,独立于古城的东北角,座北朝南,北依城墙,东邻宽广的古校场,南距粮食局近百米,西边是一片空旷地,学校远离市井,无人声鼎沸、车马喧扰,是可静心读书的好去处。

位于北门儒学路的湖北省安陆第一中学   图片选自新华裔微信公众号

1952年,我求学安陆县初级中学,可算旧地重来。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前,此校址曾经是小学,我在这里上学月余便辍学了。当年尚幼,活动范围仅在大门附近,未迈过二门,对校园全貌不明。今又来此读书,年岁稍大,见识渐宽,可窥校园全貌了。

上小学时大门被封闭着,须从西边所开小门进出,现在从大门进出了,进大门后可见路边的萋萋芳草,其中有我们后來常常逗玩的含羞草。步入二进院,迎面是可供全校师生进行多种活动的轩然大厅,由金维汉老师指挥的黄河大合唱,张世学老师指导的化学实验展示会,都曾在此大厅进行。院里有一株大夹竹桃,枝繁叶茂,红花满树,生机勃勃。西边有可避风躲雨的长廊,长廊往后曲折回环到三院四院的房舍,曲径通幽,趣味盎然。整个校区属中式庭院结构,有典雅之风,爽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第三排右四为本文作者,第二排右六为作者姐姐罗明璋

世上常有一些机缘巧合之事,读小学时有毕明琪老师曾任我班主任兼国语老师,到安陆县初级中学由毕明琪老师之弟毕明源老师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还和毕老师之妹毕明瑜一直同班,并一起考入到孝高读书。我与毕家机缘不浅。

毕明源老师青年才俊,年仅十八岁就担纲传道授业我们,教语文课时对课文条分缕析,文彩飞扬,让我们愉快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毕老师要求我们每周作文一篇,但不限题,让大家自由发挥,以提高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同学中如有较好作文,即在班上宣读讲评,由于毕老师的循循善导,为我们码字功力打下了初步基础。

本文作者(中)2002年与同学合影

毕老师任班主任对学生是亦师亦兄的关怀体贴。鉴于我们城关的学生皆为走读,清早赶早自习,晚上晚自习,早晚忙于奔走,中午也得两边赶,难得午睡,睡眠常显不足。为此,毕老师做起了分外事,想方设法为我们在教室后壁搭起铺位,方便我们晚上在校就寢,让我们有足够的休息,能精神饱满地上课学习。

由于毕老师德才兼备,教学有方,在他不到25岁便成为安陆县初级中学的教导主任。不幸的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农场劳动改造20多年,使他教书育人的能力未得到应有的发挥,我想定是安陆县初级中学的一个损失。

安高首届毕业合影    摄影:易家镜

张世学老师教我们的化学课。张老师讲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记的牢靠。记得在讲碳酸钙难溶于水的性质时,把装有无色透明液体的试管,请一同学用玻璃管插入其中不断吹气,溶液渐渐混浊起來,此时他故作惊讶″你是不是有问题?"顿时使大家精神一震,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解,张老师平静地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化学现象,试管中装的是氧化钙溶液,当它和呼气中的二氧化碳相遇,就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出现混浊现象。由于张老师生动的教法,使人记忆深刻难忘。

张老师除认真讲课外,还在无电无自来水的条件下,想方设法进行多种实验,加深我们知识印象,更可贵地是训练我们动手试验,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为此组织了由学生操作的实验展示会。由于张老师教学有方,培养出我们对化学的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们的恩师还有金维汉、李守师、明贵武、丁地山、熊思桐等,由于众位师长的辛勤教诲,毕业后,除有特殊原因未能继续学业外,各自皆升学到自己向往的学校了。继我的姐姐罗明璋从安陆县初级中学考入孝高,后通过高考录取到华中工学院读书后,我也从安陆县初级中学考入孝高,并于1957年通过高考录取到了武汉大学读书。

作者的姐姐罗明璋与姐夫在母校华中理工大学合影

光阴荏苒,不意间已过近70年了,诸位恩师都巳仙逝,在此谨向各位先生敬上学生的一柱心香。怀念母校,怀念恩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