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文东优势病种  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症

黄文东秉承叶天士和李东垣两家学说,在学术上既继承了李东垣的脾胃学说,突出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认为人体元气的运行以脾胃为枢纽,在立论制方上,注重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以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又汲取了叶天士 “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理论,以及 “养胃阴”的治疗方法。黄文东取两家之长,认为治疗脾胃之证,必须作细致的分析,在处方选药时,贵在升降润燥之间,权宜而施,燥脾湿不忘护胃阴,养胃阴不致碍脾阳。而基于叶氏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的理论,在临证时亦注意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黄文东认为:“脾胃有病,升降失常,脾之清气不升为飧泻,胃之浊气上逆为呕吐嗳腐,或脾不健运为中满腹胀,胃失通降而胸满痞闷,治法各有不同。同时肝气之疏泄亦赖脾胃之升降而畅达。”故黄文东在治疗胃肠疾病时注意调气法,无论属寒属热、偏虚偏实,均在辨证的基础上予以通降或疏降之品。在黄文东上述治疗脾胃病的思想指导下,我科制定了以下3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痞)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嗳气、泛酸等,一般归入中医学 “胃痞”范畴。胃痞指的是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的一种临床表现,是脾胃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证。

(二)治疗方案

胃痞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气机运化之枢纽;故胃痞的治疗原则以理气消痞为要。实痞以祛邪为先,分别施以泄热、消食、化痰、理气等法;虚痞以健脾为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临证时以虚实夹杂多见,在脾虚基础上夹杂实邪,故治疗上应补消并用,虚实兼顾,根据虚实主次,而有所侧重,或先消后补,或消补并用,或以补带消,以期恢复脾运,畅通气机。

临床用药上,气虚者多用党参、黄芪、白术等,以恢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气血生化有源;

阴虚者则以白芍、乌梅、甘草、北沙参等为主,亦可用生地、麦冬、石斛等;

气滞者多用枳壳、八月札、香附、木香等;血瘀者则用莪术、丹参、郁金等为主;

湿重者予苍术、厚朴为主;

湿热重者多选黄连、黄芩等;

胃中灼热者加蒲公英等,临床随证选用。黄文东临证非常重视调理脾胃,认为 “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积虚成损,在治疗外感内伤疾病中,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马贵同师从黄文东,秉承黄文东治疗脾胃病的精髓,以脾胃为中心,总结多年临床经验,

制定了治疗CAG的常用经验方——胃祺饮。本方由

党参、黄芪、莪术、枳壳、木香、八月札、蒲公英组成。

方中党参配黄芪,甘温健脾,升阳益气以治其本;黄芪、莪术和血化瘀行气,枳壳、木香、八月札理气通降,消痞除满;加入蒲公英清热解毒,既可纠正上药温燥助火之偏,又能健脾。诸药合用,补消兼施,升降有制,共凑益气活血、理气和胃之效。

1.内治法

(1)脾虚气滞证

治法:益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药:

①主方:胃祺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八月札、大腹皮、半枝莲等)。

②备选方: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合柴胡疏肝散等。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

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③中成药:

胃祺饮、胃力康、香砂养胃片等。

胃祺饮:黄芪、党参、当归、莪术等;20ml,每日3次,口服。

胃力康:柴胡(醋炙)、赤芍、枳壳(麸炒)、木香、丹参、延胡索、莪术、黄连、吴茱萸、大黄(酒炙)、党参、甘草;10g,每日3次,口服。

香砂养胃片:木香、陈皮、豆蔻、厚朴、砂仁、香附、茯苓、苍术、白术、党参、神曲、麦芽、半夏曲;4~8片,每日2次,口服。

(2)胃阴亏虚证

治法:滋养胃阴,理气和胃。

方药:①主方:养胃方(麦冬、玉竹、石斛、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八月札、佛手、半枝莲等。

②备选方:

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益胃汤: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

沙参麦冬汤: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生甘草。

(3)湿热中阻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

①主方:清胃方(川连、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姜竹茹、砂仁、枳壳、八月札、半枝莲等)。

②备选方:黄连温胆汤、清中汤等。

黄连温胆汤:川连、竹茹、枳实、半夏、橘红、甘草、生姜、茯苓。

清中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栀子、黄连、白豆蔻。

③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等。

龙胆泻肝丸: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3~6g,每日2次,口服。

(4)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方药:

①丹参饮合失笑散(丹参、砂仁、檀香、五灵脂、蒲黄、莪术、元胡、当归)。

②备选方: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③中成药:胃复春、胃康胶囊。

胃复春:红参、香茶菜、枳壳(炒);4片,每日3次,口服。

胃康胶囊:白及、海螵蛸、黄芪、三七、白芍、香附、乳香、没药、鸡内金、百草霜、鸡蛋壳(炒焦);2~4片,每日3次,口服。

随症加减:

呃逆嗳气者,加柿蒂、沉香;

嘈杂、烧心、反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

便秘者,加瓜蒌仁、火麻仁、枳实;伤食者,加神曲、(炒)莱菔子;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者,加桂枝、白芍;

痞满明显者,加紫苏梗、香橼皮;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炮姜炭;热迫血行,吐血、便血者,加白及、三七、大黄粉;

口黏,舌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豆蔻;

伴有胃癌前病变者,选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三七粉、薏苡仁等。

此外,CAG常常伴有精神情志因素,因此在治疗过程应予以兼顾。如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记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故胃痞临证时可辨证使用养心安神、疏肝解郁之法,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以助脾胃功能的恢复。

如调心安神可用甘麦大枣汤或选加茯神、黄连、百合、龙骨、牡蛎等;

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佛手、枳壳之类的药物,同时要兼顾肝体阴用阳的特征,加配味酸之白芍柔肝敛肝。

2.外治法

(1)穴位敷贴

取穴: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本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主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用法:准确选定穴位后,酒精消毒,待干燥后将穴位敷贴片贴于穴位上即可。

(2)热奄包

1)以胃胀为主者

处方:公丁香12g,莱菔子18g。

方解:公丁香性温,味辛;入肺、脾、胃、肾经;功效:温中、暖肾、降逆。主治:呃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归肺、脾、胃经;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主治: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2)以胃痛为主者

处方:小茴香12g,川楝子18g。

方解: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川楝子性味苦寒;归肝、小肠、膀胱经;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三)饮食治疗

胃病 “三分药,七分养”,故临证还应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制订相应的饮食宜忌。如服药期间忌烟酒、浓茶、咖啡及葱、蒜、辣、生冷、生硬之品,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而且注意做到少食多餐,饮食七分饱。此外,还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的证型,应用食疗方等进行调养,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促进疾病恢复,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如阳虚体质或胃中有寒的患者,可选用羊肉、生姜、花椒等温热食物,如生姜羊肉汤;而阴虚体质或胃有积热的患者,可选用山药、百合、薏苡仁等食品,如山药薏苡仁粥。

(四)情志调护

情志调摄主要指的是调摄精神,增强正气,从而防治疾病。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当今社会飞跃发展,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种压力增加;且 “药能医病补虚,不能移情易性”,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还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既不能无视疾病,因为无知或漠视会贻误病情;又不可过度紧张,因为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诱发或加重CAG症状。所以,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心理调适,并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按各证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消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疾病信心,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溃疡性结肠炎(久痢)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目前主要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UC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

(二)治疗方案

UC临证以上虚下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热瘀互结多见。

治本以健脾益气温肾为主,常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温补脾肾常用炮姜、煨肉果、补骨脂、益智仁等。

治标则以清热解毒、清化湿热、凉血活血止血为主。

清热解毒常用马齿苋、秦皮、一见喜等;

清热化湿多用黄连、黄芩、制大黄等;

凉血活血止血则常用生地榆、白及、失笑散、参三七等。

马贵同师从黄文东,参考古人治痈之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对UC的治疗采用内外兼施、上下同治的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近期疗效,还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复发;

创制了局部纳肛外用的清肠栓。局部用药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结合内服中药内外兼治,既可较快控制病情,且有利于防止复发。

1.内治法

(1)湿毒内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①主方:清肠汤(黄连、黄芩、白头翁、秦皮、马齿苋、生地榆、参三七、侧柏叶等)。

②备选方:白头翁汤(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

③中成药:葛根芩连丸(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3g,每日3次,口服)。

(2)脾虚湿热证

治法: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

①主方:健脾清肠汤(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马齿苋、生地榆、参三七、白及等)。

本方上下同治,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主要用于轻中度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的UC患者。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扶正化湿,马齿苋、生地榆、参三七、白及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血。马齿苋为治痢之要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治痢的功效,此外尚可散血消肿;白及性涩而收,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对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地榆为治肠出血要药;参三七擅祛瘀止血,有止血不留瘀之功效。

②备选方:

葛根芩连汤合参苓白术散。

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③中成药:香连片、肠胃康等。

香连片:萸黄连、木香;5片,每日3次,口服。

肠胃康:牛耳枫、辣蓼;8g,每日3次,口服。

2.脾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佐以清热化瘀

方药:

①主方:健脾补肾汤(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骨脂、马齿苋、生地榆、参三七、补骨脂等)。

②备选方:

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

③中成药:补脾益肠丸、固肠止泻丸、固本益肠片等。

补脾益肠丸:黄芪、党参(米炒)、砂仁、白芍、白术(土炒)、肉桂、延胡索(制)、干姜(炮)、防风、木香、补骨脂(盐制)、赤石脂(煅)等;6g,每日3次,口服。

固肠止泻丸:乌梅、黄连、干姜、罂粟壳、延胡索;4g,每日3次,口服。

固本益肠片:党参、白术、补骨脂、山药、黄芪、炮姜、当归、白芍等;8片,每日3次,口服。

3.外治法

(1)清肠栓

组成:马齿苋、生地榆、五倍子、参三七、青黛等。

功效:清热化湿,化瘀止血,敛疮涩肠。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或缓解期,左半结肠以下,以直乙结肠为主者。清肠栓是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院内制剂,由上海市名中医马贵同在黄文东先生思想指导下,基于传统中医理论,针对UC的主要病因病机和国人UC的发病特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立法,根据传统疮疡制剂用药特点,经反复和长期临床实践组方而成。清肠栓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祛腐生新愈疡的功效,主要由青黛、三七、马齿苋组成。方中青黛性咸寒,归肝、肺、胃经,长于清热解毒,用于清肠胃之邪热,力专而效宏;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可止血化瘀、消肿止痛;马齿苋性酸味寒,入大肠、肝、脾经,可清热祛湿,散血消肿。清肠栓治疗轻中度UC的临床有效率高达91.49%,且能有效降低UC复发率。

用法:每日1次,每次1~2支,纳肛。

(2)参青灌肠方

组成:青黛3g,参三七粉2g,生地榆30g,一见喜15g,苦参30g。脓血多者,加用白及粉3g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左半结肠及以上部位者。

用法:每晚临睡前排空大便,取患侧卧位,垫高臀部,中药汤剂用量约100~150ml(难以保留则浓煎为60ml),药液温度以37~40℃为宜,肛管20号以下,插入深度根据病变部位,滴入速度宜慢,保留时间宜长。

(3)热奄包

1)以腹痛为主者

处方:小茴香12g,川楝子12g,元胡12g。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2)以腹胀为主者

处方:莱菔子18g,公丁香12g,白豆蔻12g。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3)以腹泻为主者

处方:芡实18g,益智仁18g,吴茱萸12g。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4)穴位敷贴

取穴:神阙:在脐中部,脐中央;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

天枢:在腹部,脐左右旁开2寸。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用法:准确选定穴位后,酒精消毒,待干燥后将穴位敷贴片贴于穴位上即可。

(三)护理调摄

1.观察体温、血压、心率、大便情况,监测患者腹痛情况。

2.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受寒,调畅情志。

3.饮食宜少渣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忌辛辣刺激肥甘、海鲜发物及奶制品、菌菇类食物,忌食牛、羊肉。

(四)疗效判定

痊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黏液消失,疗效指数达95%。

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近似成形、黏液明显减少消失,75%≤疗效指数<95%。

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好转,大便溏、黏液减少,30%≤疗效指数≤75%。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肠易激综合征(泄泻)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包括腹痛、腹胀、以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有大便性状异常,持续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可解释的一组临床症状。总体而言,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胃肠道动力异常;②内脏敏感性增高;③中枢神经系统感知异常;④脑肠轴调节异常:⑤肠道感染与炎症反应;⑥精神心理异常。根据罗马Ⅲ标准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和不确定型,但一般以腹泻为主的居多,故临床可按中医泄泻进行诊治。泄者,泄露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二)治疗方案

泄泻初起,多因饮食不节,受寒、疲劳所致。此时由于病程短暂,病在肠胃,治疗较易;如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以致脾不健运,内湿停滞,治之较难。“湿盛则濡泻”之 “濡”即湿性缠绵难愈之意。

张景岳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黄文东临证注意益气健脾以治根本。IBS大部分病史较长,1年间反复发作腹痛腹胀、腹泻、黏液样便等症状。此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由情绪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或由于感受外邪,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泄泻;复因久泄耗气伤阴,终至脾胃虚损。或因年老脏腑虚损,脾失健运,肾阳不足失于温化而见泄泻。

而脾胃虚弱,不耐受邪,故常因饮食生冷油腻或情志不调而发。

此时,临证需注意健脾温中以治根本,可选四君子汤临证化裁。《难经》记载:“湿多成五泄。”脾胃为泻之本,湿乃泻之标,宜标本同治,健脾除湿并行。

对于泻下清稀或白色黏液较多而无热象者,可加苍术、防风、砂仁、薏苡仁等化湿之品;

而对于兼有热象者,可在健脾基础上选加白头翁、秦皮、木香等。

1.内治法

(1)辨证治疗

1)肝气乘脾证

治则:抑肝扶脾。

方药:

①主方:

疏肝饮(柴胡、白芍、防风、陈皮、白术、党参、茯苓、怀山药)。

②备选方:

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甘麦大枣汤等。

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③中成药:舒肝片、疏肝解郁胶囊、石榴健胃散等。

舒肝片:砂仁、陈皮、沉香、片姜黄、豆蔻、茯苓、木香、枳壳、延胡索(醋制)、川楝子、白芍、厚朴;4片,每日2次,口服。

疏肝解郁胶囊:贯叶金丝桃、刺五加;2片,每日2次,口服。

石榴健胃散:石榴子、肉桂、荜茇、红花、豆蔻;1.2g,每日3次,口服。

2)脾虚湿盛证

治则:健脾祛湿。

方药:

①香砂枳术丸加减 [木香、砂仁(后下)、枳壳、白术、党参、茯苓、桔梗、山药、苡仁、莲肉]。

②备选方:参苓白术散等。

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茯苓、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

③中成药:香砂养胃片、六君子丸等。

香砂养胃片:党参、白术、苍术、茯苓、陈皮、厚朴、香附、木香、神曲、麦芽、半夏曲;4片,每日2次,口服。

六君子丸:党参、白术(麸炒)、茯苓、半夏(制)、陈皮、甘草(蜜炙);9g,每日2次,口服。

3)脾肾阳虚证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

①主方:

肠祺饮(炮姜、党参、白术、茯苓、补骨脂、益智仁、柴胡、木香、白芍、甘草)。

②备选方:附子理中汤、真人养脏汤、四神丸等。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真人养脏汤:诃子、罂粟壳、肉豆蔻、白术、人参、木香、肉桂、炙甘草、当归、白芍。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

③中成药:固肠止泻丸、四神片、固本益肠片等。

四神片:肉豆蔻(制)、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干姜、大枣(去核);4片,每日2次,口服。

固肠止泻丸:乌梅、黄连、干姜、罂粟壳、延胡索;4g,每日3次,口服。

固本益肠片:党参、白术、补骨脂、山药、黄芪、炮姜、当归、白芍等;8片,每日3次,口服。

随症加减:

腹痛明显者,可加醋元胡、炒白芍;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

腹胀明显者,加槟榔片、枳实、大腹皮;

滑脱不禁,加诃子、补骨脂;忧郁寡欢,加合欢花、玫瑰花。

(2)中成药治疗

1)参苓白术丸(颗粒)每次6~9g,每日2次;补脾益肠丸每次6g,每日3次;人参健脾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脾虚湿阻导致的泄泻。

2)固本益肠片每次8片,每日3次;四神丸9g,每日1~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泄泻。

3)葛根芩连丸每次6g,每日2次;香连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湿热导致的泄泻。

2.外治法

(1)穴位敷贴

1)以腹痛为主者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3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3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主治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

中脘: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之中点)。本穴为胃之募,腑之会,又系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胆、胰腺、大小肠),尤以胃的疾患为先,有疏利中焦气机、补中气、疏理中气之效。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主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2)以腹泻为主者

天枢:平脐,旁开2寸处。天枢是大肠之募穴,是阳明脉气所发,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本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上位于背部的背俞穴之一。背俞穴适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及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故脾俞穴是治疗脾胃疾病的要穴,除可用于治疗背痛等局部病证外,还善于治疗脾胃疾患如腹胀、腹泻、痢疾、呕吐、纳呆、水肿等。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主生发胃气、燥化脾湿。

用法:准确选定穴位后,酒精消毒,待干燥后将穴位敷贴片贴于穴位上即可。

(2)热奄包

1)以腹痛为主者

处方:小茴香18g,橘核12g,川楝子18g。

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功效: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橘核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功效:理气,散结,止痛。川楝子性味苦寒;归肝、小肠、膀胱经;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2)以腹泻为主者

处方:诃子18g,芡实18g,肉豆蔻12g。

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主治久泻久痢,便血脱肛等。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主治脾虚久泻等。肉豆蔻:辛苦温;归脾、胃、大肠经;主治:温中涩肠;行气消食。主治虚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宿食不消等。

用法:药物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皮肤适宜温度,敷于脐部。

(三)护理调摄

1.观察体温、血压、心率、大便情况,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2.调畅情志,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情志变化过度,会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

3.饮食注意健康均衡。《备急千金要方》有云:“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精以食气,气养精以荣色;形以食味,味养形以生力。此之谓也。”IBS患者饮食上注意避免过度饮食,大量饮酒,含咖啡因的食物,高脂饮食,具有 “产气”作用的蔬菜、豆制品等,精加工食物和人工食品(便秘者)、山梨醇及果糖(腹泻者),不耐受的食物(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海鲜等;对于便秘为主的IBS,可增加膳食纤维,但应注意做到个体化;另外,可服用山药、白扁豆、陈皮粥等。

4.注意腹部保暖。

5.保障充足的睡眠。《黄帝内经》记载:“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 “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应睡眠;此即子午觉之子时睡眠。午时是中午11时至下午1时,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此时养阳最好,所以午时也应睡觉。此外,还应注意遵循 “睡眠十忌”以保证睡眠质量:一忌仰卧,二忌忧虑,三忌睡前恼怒,四忌睡前进食,五忌睡卧言语,六忌睡觉对灯光,七忌睡时张口,八忌夜卧覆首,九忌卧处当风,十忌睡卧对炉火。

(温红珠)

(0)

相关推荐

  • 呕吐,腹泻,胸痞,肠炎——甘草泻心汤

    9呕利痞--毕明义医案 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 ...

  • 腹泻,吃什么中药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腹泻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指每天大便次数增加,或大便的性质.形状改变(粪便变稀薄或含有的黏液.脓血等物质,还可能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的内容物),患者会有里急后 ...

  • 体内脾虚湿重?推荐10种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收藏备用【一点资讯】

    体内脾虚湿重?推荐10种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收藏备用【一点资讯】

  • 肠易激综合征(肠郁)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或小肠,是由肠管运动与分泌功能异常所引起.其特点是肠道无结构上的缺陷,但对刺激有过度性的反应或反常现象.过去曾称为"结肠功能紊乱&q ...

  • 分享9味中成药,对于湿气重、脾胃虚、气血...

    一:脾胃虚寒--舌苔水滑或白厚--图1 表现:手脚欠温,肚子凉,爱喝热水,吃凉腹泻,没有胃口,人乏力 参考:附子理中丸 成分解析: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温中散寒,止泻止痛) 二:脾胃气虚-- ...

  • 黄文东后人龚雨萍主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黄文东后人龚雨萍主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龚主任治疗CUC医案299例,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然后用SPSS 22. ...

  • 黄文东验方

    一.胃痛一方 [组成]紫苏梗.姜半夏.青皮.陈皮.广木香.制香附.旋复梗.炒白芍.焦神曲.生姜各9g,炙甘草6g,桂枝4.5g,寒重加肉桂(后下)4.5g,荜拨9g. [功效]调气和胃,散寒消食. [ ...

  • 黄文东医案

    案一. 咳喘     毛××,女,59岁.1975年4月19日初诊.     哮喘病史已有十三年之久.多发于冬春二季,最近持续发作二月余,近一月来咳喘尤剧.咳嗽咯痰不爽,胸脘窒闷,气急不能平卧,痰多白 ...

  • 黄文东证治经验

    一. 咳嗽 黄氏治疗咳嗽,用药主张轻灵为贵,不主张药量过大,妄投辛散.酸敛或重浊之剂.因肺在上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轻清灵动之品可以开达上焦.黄氏还强调祛邪的重要性,认为治疗咳嗽不能留有一分邪气,若 ...

  • 【黄文东医案】偏瘫 – 中风后遗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医学以疗效说话,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如此,我等学习中医的后生晚辈自然希望能让疗效说话.欢迎大家评价医案,分享您的中医医案,中医六技.成功失败都可 ...

  • 痰中带血丝,肝火旺!中医泰斗黄文东的方子,教你清肝火,止咳血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 ...

  • 基于聚类分析黄文东后人龚雨萍主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的探讨和总结黄文东后人龚雨萍主任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龚主任治疗CUC医案299例,对所选医案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然后用SP ...

  • 黄文东在治疗慢性泄泻方面对东垣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文东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脾胃病学家.黄老继承和发展东垣学说以治疗慢性泄泻,其认为慢性泄泻病机除以脾虚湿盛.清阳下陷为主外,主要病理变化还有脾虚肝旺,肠有湿热,甚则下伤于肾,致肾关不固等.针对这样的病机 ...

  • 黄文东先生及其后人应用甘麦大枣汤经验初探

    甘麦大枣汤为治疗妇人脏躁的名方,但黄文东先生根据"异病同治"的思想,谨守辨证论治原则,将其应用于便秘.腹泻.失眠.心悸.癫狂等众多疾病当中,每获良效. 其后人马贵同教授.胡建华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