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读后感

近日,张同学推荐了一本书《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李治中著),大致翻了一下,觉得还不错,所以,做个读后感,记录一下。

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把癌症变成慢性病,希望大家正确认识癌症,不要把癌症当绝症,不要恐慌。书中前言部分就写到:绝大多数癌症是“老年病”,是人体自然老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产物。

全书分为思考篇、辟谣篇、预防篇、治疗篇、精准篇、交流篇六个部分。

思考篇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对癌症的一些认知和思考。

夫才比较认同该篇的观点有:

1)对癌症的恐慌比癌症本身对人的伤害更大。

2)人是可以带癌生存的,书中指出,带癌生存与不带癌生存的寿命相差不大。

3)安慰剂有时很有效。所以,美国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墓志铭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英文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因此,可以说,鼓励安慰病人和家属也是医生很重要的职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医德”部分。

4)治疗癌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是癌症治疗的最大毒副作用。

辟谣篇讨论了爽身粉致癌、牛奶致癌、装修引起儿童白血病、中医治死年轻演员、拼命工作累出癌症、小苏打饿死癌症、医生拒绝化疗、澳洲水果抗癌等问题。夫才认为,作者对上述问题也没有研究透彻。有些观点夫才不敢苟同,特别是中医治死年轻演员的案例。一则只是个案,个案可以用于辩论,但不能用于草率下结论,否则容易犯类似“守株待兔”的毛病,况且中医本身不能包治百病。二则该演员所找中医可能水平不够,或者方法不对。三则中医本身强调的是治未病,治病初起时,病入膏肓时,中医也无能为力。所以,扁鹊第三次见到蔡桓公时,扭头就走。

预防篇主要强调要加强对癌症的早期筛查,提到了运动锻炼防癌、禁烟防癌、低盐防胃癌和早期癌症过度治疗问题。

作者特别强调了戒烟和避免二手烟对预防肺癌的重要性。

夫才非常认同该篇内容,毕竟中医也强调“治未病”也即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该篇还提到了宫颈癌疫苗,夫才认为有待长期观察和深入研究。

治疗篇介绍了化疗、放疗、靶向药、抑制剂、免疫疗法等西医治疗癌症的方法和药物,夫才看不懂,但感觉西医很努力,一直在研究,也一直在进步,有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

该篇还提到了砒霜治癌(仅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青蒿素治疗疟疾都是从中医汲取精华。

精准篇讲了癌症分类、基因测序、人工智能辅助治疗以及部分抗癌药仅对少数患者有效、西医的异病同治等问题。夫才认为西医的思路是演绎法、是化学法,重在实体,轻视功能,也即重形轻神,这就必然导致其分类越来越细、实验越来越多、仪器设备越来越精密、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庞大,而且病名也会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其走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合平台是必然趋势。但是,其结果必然也是投入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看病费用越来越成为普通患者和家属不能承受之重。

相对而言,中医是归纳法,物理法。两千年前总结出的八纲辩证、六经辨证以及流传下来的“经方”(即经典方剂、经验之方)和针灸等简便廉效的治病方法至今依然有效,只是因受古文难懂、教管体制以及西医思想等因素影响,现在真正好的中医不多。因此,中西医结合,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或许是最佳出路,而不是当下的全盘西医或西医为主。

交流篇是作者对肺癌、乳腺癌、直肠癌、肝癌、胃癌、白血病患者家属的一些指导和建议,绝大部分是西医角度的思考,仅对肝癌和胃癌提到了中医辅助治疗。

总体而言,该书对“癌症”的描述、分析、认知、治疗都是站在西医的角度看问题,可以猜测,作者对中医没有多少学习和研究,好在作者在书中也偶尔提到中医,对中医并不排斥。善哉善哉,求同存异!夫才偏向中医,也不排斥西医。

最后,说说一个心理学问题,查出癌症是否要告知家人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位老父亲生病将走,问儿子要一口酒喝,儿子知道父亲喝下酒马上会走,这时,儿子该不该给父亲喝?其实,给不给都对,也都错。给喝,是满足父亲最后的欲望,是一种孝,但喝了之后父亲马上就走,等于儿子害死父亲,又显得不孝。反之,不给喝是让父亲多生存一点时间,也是一种孝,但连父亲最后一个欲望都不给满足,不够人性化,又显得不孝。

书中上图调查结果显示出,多数人会高估自己、低估亲人的承受能力,或许也意味着多数人有控制他人的欲望或倾向。所以,查出癌症后是否告知家人就成为一个悖论,或许应该因人而异、因情而异,顺其自然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