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来了!澳洲其他共享打车平台会被灭掉吗?
共1497字|预计阅读时长2分钟
该来的还是来了!在中国共享乘车市场做的“风生水起”的滴滴出行(以下简称:滴滴)于今日(6月2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式运营。自此之前,滴滴在维多利亚吉朗已经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试点运营,据说市场反响异常强烈。
相比目前澳洲还是以优步为主的局面,滴滴已经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明显的主动权,并且于2016年8月并购了优步中国。
据统计,滴滴用户超过4.5亿,业务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豪华车、公交、小巴、代驾、租车、企业级、共享单车等全面的出行服务。日订单已经突破了2500万,相当于整个澳洲人口的规模。
自此,澳洲原本由优步“一家独大”的局面变成了爱沙尼亚Taxify、印度OLA、美国优步、中国滴滴多家激烈竞争的局面。
为什么都看好共享打车?
提到竞争,笔者首先想起了最开始腾讯和阿里推共享打车时拼价格战的情景,马化腾直接说:“每天烧钱4000万,谁也扛不住啊?后来跟马云沟通,最后在很多资本的撮合下合并了。”这也是滴滴出行的前身。
那么,在澳洲,滴滴的强势入驻意味着什么呢?多足鼎立还是整合合并?毕竟,彼此的运营模式和市场太过趋同。进言之,为什么那么多玩家都看好共享打车这个市场呢?
“醉翁之意不在酒!”共享打车只是手段,这些玩家真正的目标是共享出行背后的大数据宝藏以及综合交通解决方案。如滴滴官网所言,其标榜为“依靠人工智能推进移动解决方案和寻求交通运输技术突破创新的数据公司。”
同样,优步也称自己为一家“提供智能手机应用平台和科技公司”。无论是滴滴,还是优步,还是其他共享乘车软件公司,他们无一不是把整合和自动化交通解决方案作为盈利的途径。除了掌控海量有价值的数据外,优步和滴滴的计划都是整合并简化所有城市出行渠道。
近期,滴滴还加大了对无人驾驶车辆的投资。看来各大巨头们谋划的是一盘大旗。毕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行”。因此,大家削尖脑袋想要在共享乘车市场立足,绝不是想要获得“打车”这单生意这么简单。
共享经济于从业者是“福”还是“祸”?
作为消费者,共享经济的到来为我们不仅节省了生活成本,同时也提供的更多的便利。
对于从业者呢?澳大利亚研究所未来工作中心(Australia Institute's Centre for Future Work)曾于三月份公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澳大利亚6个首府城市共享乘车司机的时薪不到15澳元。
此外,据澳大利亚养老基金协会(ASFA)透露,越来越多依赖“零工经济(gig economy)”谋生的低收入、非技术工人面临失去强制性雇主养老金保障的风险。
ASFA首席执行官Martin Fahy指出,伴随“零工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独立合同工往往是弱势的一方,在某些情况下会遭到无良雇主剥削。
据ASFA估计, 优步(Uber)、Delivero和Airtasker等在线平台的员工中约有10万名工作人员(占劳动总人口的0.8%)缺乏强制性养老金保障。此外,一些无良雇主会利用“虚假合同(sham contracting)”来逃避缴纳养老金义务。所谓“虚假合同”是指经过修饰的“就业合同”,实际上就是“独立合同”。
换言之,你的福利,总需要有人来买单。要想实现共享经济的良性循环,或许监管部门、运营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需要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A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