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X极客校园大赛开启: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与华为终端云服务如何打造产学研结合范例
产学研结合、协作共赢正在推动AI产业更快发展。
3月24日,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JSAI)与华为终端云服务联合举办的DigiX极客校园大赛两项赛事——人工智能校园创新大赛及算法精英大赛于南京大学启动。
DigiX极客校园大赛的目的在于鼓励高校学子参与到开放创新浪潮中来,助力AI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其性质有很明显的高校、产业对话属性。
来自高校、产业诸多AI“大咖”的参与也让大赛的全行业影响力可见一斑。
大赛总顾问是来自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研究工作的***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志华教授还担任国家级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研究所(LAMDA)所长,参与AI领域的高校与产业融合过程是不能再恰当的跨界人选。
此次启动仪式上,周志华做了有关机器学习应用挑战的主题分享,超前的技术研究正显示出推动AI产业前进的巨大潜力。
此外,本次大赛的评委也由学界和产业界大咖共同组成。华为、江苏人工智能学会等组织,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和权威背书,尝试推进国内AI产业与高校的协作进程,打造出优质的产学研结合范例。
除此之外,华为“耀星·校园开发者计划”在南京大学宣布启动,南京大学同时成为华为“校园千帆行”系列讲座的首发站。华为提供的一系列开发者扶持资源,即将要与高校年轻学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斯坦福-硅谷模式:产学研结合“强强联合”的域外借鉴
按照人民日报相关报道预测,国内AI人才供求比例仅为1:10,短期内缺口预计将超过500万人。另外,《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中国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AI技术人才中,43.9%来自美国。
一来一去,借鉴美国的做法培养AI创新人才已经十分必要。
而美国的做法并不复杂——高校与产业绑定,“青苹果”们直接提供产业发展的创新动力。
最典型莫过于斯坦福-硅谷的协同发展,多年来,二者已经形成高校与产业互动典范,如硅谷企业给斯坦福提供研究经费,作为斯坦福学生的最大实习基地;斯坦福的OTL(技术授权机构)鼓励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现实价值;二者共建研究中心,如知名的CIS(斯坦福集成中心,参与方包括Cannon、Intel、IBM等企业)。
斯坦福-硅谷模式代表美国高校与产业的合作关系,这种模式也在培养AI开发者方面颇具优势,那些带美国教育背景光环的AI人才,都来源于此。
这与国内AI“野路子”大军反差明显,连人民日报也承认,“大部分AI学术界人才还在学校或者科研院所中,真正能够投入业界的人才非常少”。
“正规军”层面的AI开发者队伍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从这个角度看,华为连接校园与产业的“耀星·校园开发者计划”恰逢其时,通过课程、集训、赛事培养校园互联网创新人才,将校园新生力量真正引进产业,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这是中国版本的产学研结合“正规军”培养。
而DigiX赛事组织者,还体现出于斯坦福-硅谷类似的强强联合属性。
华为自不必多说,作为国内、国际手机市场领先者,华为的终端、芯片、云到生态的多层面全线终端AI布局已经成型,成为AI产业的代表性企业。
另外一边,由江苏省内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通过各类学术交流、产学研对接、科学技术普及等活动,越来越成为AI学术与研究领域的重要组织力量。
可以料想的是,华为“耀星·校园开发者计划”,包括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JSAI)与华为终端云服务所联合举办的DigiX极客校园大赛,从南大起但影响远不止于南大、不止于江苏,将在全国范围内带来产学研结合、共建共赢的强强联合示范效应。
料想下一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高校产业互动正在到来。
“非塑型性”:产学研结合的正确“姿势”
华为与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对年轻开发者的扶持,在具体做法上,也有与美式高校-产业协作相同的理念内核。
AI是拥有着无限可能的产业,极富创造力让年轻成为AI开发的大优势。正因为如此,AI开发不是“塑型”的过程,开发者应该要能和黏土一样可以变成任何形状。
在机械、化工、金融等学科,你的选择最终会被定型,自动化机床大拿、服装染料专家、保险精算大师……而AI则不一样,它具备强烈的“非塑型性”——不被限定发展走向,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价值。
有一天你用在信息流内容精准推荐的AI技术,说不定可以为信贷提供重要的用户画像;有一天你用在自动驾驶的路况智能化分析,说不定转头就能在农业种植领域大有作为……
对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高校与产业来说,它们要做的,应该是从基础资源层面提供尽可能多的扶持,但在创意创造上尽可能不去限制和要求,这样的做法带来的产业推进效应,才会更明显。
回过头来看,由“人工智能校园创新大赛”以及“算法精英大赛”共同组成的华为“DigiX极客校园大赛”,各种具体做法,说到底都是遵从不去塑型的思维。
人工智能校园创新大赛开启了双赛道,分为AI+应用创新及AI+硬件创新,前者包括教育、出行、娱乐、办公等应用领域,后者则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领域,覆盖到了尽可能多的领域;
算法精英大赛则强调贴近实战,以消费者业务场景和数据驱动深入实战问题解决,其范围涵盖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以及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各个算法领域。
两场历时5个月的赛事,华为方面强调这是在“鼓励高校学子主动学习AI知识,开动脑筋打造AI创新实践”。
一方面,华为提供了不同奖项对应的现金奖励,另一方面,华为还为参赛者提供“芯-端-云”从GPU、开发板到云服务的全能力开放,除此之外,年轻开发者们没有被任何限定。
华为在AI+应用创新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最新最全的HiAI Engine API,提供代码片段、SDK、Demo等各类APP开发便利,也有HiAI Foundation能力,能进行模型分析与报告生成、模型转换、模型集成等;
在AI+硬件创新方面提供的技术支持,包括Hikey970开发板工具,集成了HiAI 框架以及其他主流的神经网络框架,不但支持CPU、GPU AI运算,还支持基于 NPU 的神经网络计算硬件加速,能效和性能分别可达CPU运算的50倍、25倍。
这些动作让“青苹果”开发者免去了搭设基础设施的麻烦,上手后只需专注搞好自己的创新与创意即可,能“任性”地发挥年轻的无限想象力,可以变成任何想要的“形状”。
在比赛之外,2019年华为面向校园开发者的“耀星计划”还将持续通过培训赋能、校园行、AI实习生、校园大使等多项活动和赛事,赋能、激励校园极客开发者智慧创新,这些,或都将成为对“非塑型性”AI的重要引导。
启动会现场,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短期内华为内部没有对这些活动设置商业KPI,是完全公益的行为,这也是让年轻开发者“自由飞翔”的有力保证。
从“搬砖者”到“烧窑人”:产学研结合将推动AI产业新局面
产、学、研、用融合,年轻化AI开发者的培养,正带给产业和高校持续的共赢。
1、AI产业生态向深处走
开发环境的便利化,让AI开发者群体出现了分化:一类是能调用别人现成算法包的开发者,“搬砖”;一类是能自己独立设计算法的开发者,“烧窑”,很明显,后者则代表AI生态能做得多深。
以DigiX大赛为代表,通过华为前沿技术的支持和输入,充满创新能力的年轻开发者不论在新算法的开拓,还是新的软硬件产品创造上,都带给AI产业更多加深生态的可能。
这种产学研的合作,让AI产业不再只是依据已有技术沉淀“看菜吃饭”,而能够不断以前沿技术视角,挖掘新的技术及应用可能。反过来,这对高校的AI教学与研究也有重要的推进价值。
2、“反木桶效应”提升AI产业潜能
企业在成熟期要关注“木桶效应”,找出短板补足;而在快速上升期,其关注点应该在如何把木桶做长,甚至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能到达多长,那是他发展的最高潜力,这是“反木桶效应”。
以华为为例,它已经逐步建立了以手机、笔记本等为核心,以华为智选为拓展,自有+底层赋能的软硬件一体化生态,但实际上,它与百度、TCL、海尔等涌入“智能+”全场景、全品类、软硬件一体化生态的玩家一样,大家都处在激发各自潜力的关键时期,“反木桶效应”才是唱戏的主角。
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在启动仪式上对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数字世界充满乐观,并认为AI将驱动以智能终端为中心的全场景智慧体验全面升级,他表示华为终端云服务要通过“芯-端-云”能力全面开放来助力AI创新开发更智能、更高效。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产学研结合、“非塑形性”的无限可能,将给华为和整个产业带来更多“长木板”,不断激发新的产业潜能。
3、AI平台赋能价值进一步扩大
平台对AI开发者的价值,绝不仅仅是技术赋能,尤其对年轻开发者而言,还有更重要的运营和商务推广能力,平台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延伸。
在华为开发者平台面向全体开发者的“耀星计划”中,华为就提供有推广资源、联合营销以及云资源扶持等直接的平台扶持,很明显,这些都将继承到“耀星·校园开发者计划”当中去。
通过产学研结合,AI产业将拥有类似华为AI开发者平台这样的强力推进引擎。
另一边,如同硅谷推进斯坦福学生的技术和专利落地,AI平台赋能对高校意义同样十分明显,对那些初入AI领域的年轻开发者而言,这些资源就是难得的直接财富。AI人才的“青苹果”将变得更甜,斯坦福-硅谷模式在慢慢呈现。
总而言之,DigiX极客校园大赛开启后,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与华为打造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一个范例,在这个过程中,AI产业得到强力而深层次的推进,而高校的教育发展也更能与产业匹配、更好地落地。期待更多类似的合作范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