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推荐-每天两分钟学中医--第八讲 补益虚损的“补法”
一、施治原则
“虚则补之”是治疗虚损证的总则。《黄帝内经》对虚证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则;《难经》有“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之大法。同时,由于虚损为慢性疾病,补虚之治,贵在守法守方,所谓“王道无近功”。故戴思恭指出:“治劳之法,当以调心补肾为先,不当用峻烈之剂,唯当温养滋补,以久取效。”
二、常用治法
五脏之虚损,单独出现者少,交互为病者多,故在临床上,常二脏同治。
补养心脾法:适用于心脾两虚,症见头昏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健忘不寐、饮食减少者。方用归脾丸或养荣汤,若心悸、失眠较剧者,可加枣仁、夜交藤、柏子仁等养心安神。
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肝肾不足,症见头昏目眩、耳鸣不休、腰脊酸痛、阳痿、早泄或月事不调者。方用大补元煎加女贞子、菟丝子、川断、五味子补益肝肾,若兼见阳痿、早泄者,方用无比山药丸去赤石脂加紫河车、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精室。
补肺益肾法:适用于肺肾不足,症见呼吸气短,动则尤甚,语音低怯,或见咳嗽痰血,骨蒸潮热者。方用六味地黄丸加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若虚喘较剧者,方用人参蛤蚧散以益气定喘;若骨蒸潮热较著者,可用清骨散加阿胶、知母养阴退虚热。
养心补肾法:适用于心肾不交,症见头昏乏力、心烦不寐或夜寐多梦、梦遗、腰酸膝软者。方用《千金》枣仁汤加远志以交通心肾。梦遗较重者,可加用莲须、知母、黄连、肉桂以清心安神;亦可用三才封髓丹法。
脾肾两培法:适用于脾肾两虚,症见形体消瘦或虚浮、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腰脊酸痛、形寒肢冷者,方用十全大补汤;若五更泄泻者,方用四神丸两培脾肾。
培土植木法:适用于肝郁脾虚,土不植木而肝木不荣者。症见脘闷纳呆,食不甘味,食后脘胀,形体消瘦,胸闷胁胀,常欲太息,脉象弦细等。方用逍遥散加减。若兼见口苦溲赤或月事先期者,可加丹皮、山栀泄肝清热;若脘闷纳呆较著者,可加麦芽、苏梗疏肝行气又兼和中助运。
三、辨治小识
虚损一证,由于脏腑功能不足,常可因虚致实,尤其在虚损证的后期,更易出现。因此,在治疗虚损证时,必须考虑有虚中兼实的情况,因虚生实而虚实相兼者,于补虚的同时,应参以祛邪之品。夹痰者应祛痰,气滞者应理气,血瘀者当行血,各随其证而灵活运用。例如,阳虚气弱而致血瘀不行者,在益气温阳的同时,尚须佐以活血通络。
虚损当补,但久病脏气不足,每可因大补而气机壅滞,反有“虚不受补”之虞,此时可寓通于补。例如,四君子汤虽能补中益气,而脾虚气滞者,用之反觉中满,钱乙于方中加入陈皮理气行气(即异功散),则补而不滞。观古今名方,恒多补气方中酌加理气,补血药中稍佐和血,大队养阴药中略伍辛通,均可增强补益之功。至于脾虚者在健脾中应略佐芳香,而不宜过投辛燥;兼食滞者宜寓消于补,不宜峻下克伐;心虚不寐者宜养心安神,不宜过用重镇、泻火;肺虚喘促者宜补气摄纳,不宜泻肺降气;肝郁阴虚者宜养肝不宜伐肝;肝郁脾虚者宜培土以植木,不宜疏利以耗气;肾阴虚而相火旺者,宜于滋阴的同时兼顾元阳,而不宜过用苦寒。凡此种种。临证时均应注意。
对于虚损证,在补虚的同时,尚须注意调摄。如纵欲伤精者,应清心寡欲以养精;情志刺激所致者,应恬淡虚无以养神;饮食劳倦所伤者,宜食饮有节,不妄作劳以养后天之气。若脾胃之气健旺,尚须进补血肉有情之品,方能事半功倍,若徒以补药为事,不知珍摄,是舍本从末也。气功疗法对大多数虚劳损怯患者,皆有很好的疗效,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气功锻炼,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