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促成了奥匈帝国的建立,却也敲响了哈布斯堡王朝的丧钟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帝国,宣告改制为南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二元共主的“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和皇后伊丽莎白,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被同时加冕为匈牙利的国王和女王。
奥匈帝国皇后、匈牙利女王:伊丽莎白(“茜茜公主”)
拿破仑战争时,哈布斯堡家族被迫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以及德意志民族共主的地位,去选择和匈牙利人、波西米亚人一起,在自己的管辖领地新成立了奥地利帝国。
奥地利帝国国徽
即使在战后成为维也纳体系的缔造者,然而放弃统治数百年的传统领地比利时地区,并不惜将工农矿业发达的莱茵地区交给普鲁士人,倚仗他们去挡住法国东进,还是证明帝国的国势不可逆转的衰落了。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洲最大版图(1558年)
维也纳体系的欧洲版图(1815年)
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族主义思潮高涨,深刻影响了这个既老且新的帝国境内各被统治民族。
匈牙利人随着在帝国内陆位的不断提高,日益要求和德意志人享有平等权益,1848年革命期间,他们的独立建国尝试,虽然在俄国骑兵的马刀下被暂时镇压,只令诗人裴多芬留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千古绝唱。
但随着1866年普奥战争的失败,奥地利被摈弃于德意志邦联之外,帝国国力进一步衰落,为了安抚匈牙利人这个帝国第二大民族,在帝国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的斡旋下,终于建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导的二元帝国: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国徽:
19世纪下半叶的奥匈帝国,伴着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神圣罗马帝国的荣耀虽已是明日黄花,但在新的世纪,帝国似乎即将迎来他的伟大复兴。】在数十年后,以茨威格为代表的共和国时代的文人们,将如此地怀念他们无比痛恨的这个年代。但最好的指挥家也没法改变已经写好的乐章,尽管他们自以为能做到。
奥匈帝国版图和人口数量为欧洲第三,农产品和原油产量为欧洲之冠, 机械仪器制造业和钢铁军火工业为世界第四, 仅次于德国、英国和美国, 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为世界第一。
只因为社会经济固然飞速发展,却难以掩藏国家明面上的巨大危机。自由贸易区里,有精通帝国标准语却呼吁着各民族方言地位的知识分子,从波西米亚到外莱塔尼亚,以及新近纳入版图的波斯尼亚,分离主义者们不断试图制造骚乱。
二元化国家的实质,使得奥匈帝国始终不曾构筑同一官方语言,同一国家认同,普遍的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并不曾让让现实的利益判断压倒看似“虚无”的民族情绪,只因在一个官方语言都迟迟难产的国度,在缺乏共同国家认同和价值观的情况下,奥匈帝国内部在进行利益分配时,长期陷入混乱和尴尬。各民族之间表面的所谓“和解”,完全通过“皇帝敕令"的方式勉强进行。
“帝国议会简直乱象横生,帝国大臣用德语发表讲话宣布政策,捷克民族主义议员用捷克语怒斥大臣……加利西亚乌克兰人代表则借此机会深情演唱一首歌。“
维也纳的帝国议会,各个民族的代言人靠着各种行为艺术,充分彰显着帝国的“多元”和“民主”,长期吵成一团而一事无成,这本质上意味着行政管理和军事动员的极度低效。
而且更致命的是,正是普遍的社会进步和工业化,导致了匈牙利人对帝国的一系列不合作姿态和离心倾向。
只因匈牙利人的外莱塔尼亚地区缺乏工业化所需的几乎是一切资源,而长久作为一个日趋失去重要性的农业区存在,并在帝国工业化浪潮中,令匈牙利人半主动半被动的变成了被抛弃的一半人。
这种经济结构上的冲突,几乎接近南北战争前的美国。而复杂的民族问题与糟糕的地缘环境,又使得奥匈帝国几乎不可能像美国一样,通过一场有限的内战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重建帝国、接纳匈牙利人的弗兰茨皇帝陛下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如果匈牙利人无法从工业化中得到足够的好处,他们在帝国中的相对权重在温水煮青蛙的进程中不断削弱,甚至有被捷克人逐渐取代其既得利益的危险。
那么匈牙利人由怀旧而保守,由保守而倾向分离,不是再自然不过的逻辑么?
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一世
时间对谁是一种奢侈品,国境线外的敌人可不会任由奥匈帝国理顺内部问题而袖手旁观,当塞尔维亚人怀着对波斯尼亚地区的扩张野心,悍然在奥匈帝国的领土上刺杀了帝国皇储,战争不可避免到来。
战争机器一旦,总动员立刻成了灾难,少数精锐的德意志军官迅速淹没在各民族士兵的汪洋大海之中,很快就带来了军队在组织和行动上的迟缓。所以奥匈帝国坐拥纸面上全欧洲第三的兵源数和发达的军工业,在战场上却屡屡被更加落后的俄国人吊打,甚至完全依靠着德国人来救场。
后世推演历史,也许只有奇迹才能拯救奥匈帝国的命运,需要怎样的奇迹呢?就是如1918年战时版图那样,同盟国联军在东线战场一度大获全胜,陷入内战中的俄国割让从白俄罗斯到乌克兰的大片土地,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都被打成了流亡政府。奥匈帝国也达到了历史最大版图,获得黑海出海口并确保其安全,从而使得外莱塔尼亚地区能够依靠贸易转运来分享工业化的成果,以此强化匈牙利对帝国的向心力。
而奇迹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就在于人类几乎不可能使之在现实中持久,那怕是全世界的日耳曼人联合起来也做不到。
(本文部分段落,为笔者好友【最后的浪人】、【墨舞】 分别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