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平之战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长平之战,这是大家都比较熟知的战役,之所以熟知是因为成语"纸上谈兵"的缘故,而绝大部分人对长平之战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对战争的缘由、背后、细节、战略意义以及除了秦赵两国外其余各国所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均不太了解,所以小编就为大家深度解析一下长平之战。

从某个方面来讲,当秦国离间赵王和大将廉颇,使得赵括替代廉颇时,赵国的大错就已经铸成。当秦国面对廉颇的铜墙铁壁时,逐渐由主动的攻势变得被动了,再这样久攻不下,必然会造成国内舆论的压力和财政军事的吃紧,于是离间君臣成为了上上之策。秦国便派出细作于赵国,造成一种批评廉颇防御主义的舆论,并大肆宣扬秦国最怕的是进攻主义的赵括,对于刚上任的赵王来说无疑戳到他与廉颇之间的隔阂之中,于是阵前易帅,造成了赵国之完败。

长平之战的次年,因为赵国的全军覆没,导致了赵国国内人民的不满。赵国领导阶级对长平之战的完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又重新执行了一系列的内政外交的政策。在国内,君与臣和将与相的关系又恢复到当时将相和的气氛之中,这大大地缓解了内部矛盾。

在外交上,赵国加强对合纵事宜的开展。借魏国使者来访之机,与魏国达成合纵之盟约;派虞卿出使齐国,与齐商议合纵之事;还将灵邱之地送与楚国春申君,以此与楚修好。至此六国也学会了休戚与共的道理,终于在六国之力的作用下,秦国战败于赵国邯郸城外,赵国才免于被提前灭国的危险。

在长平之战中也产生出了"纸上谈兵"的典故。赵括之人只知兵法上的死知识,在实际战场上却不懂得随机而变,兵者诡道也的道理。当他到长平之后,将大将廉颇全力防守的作战方案改成了冒险进攻,最终直接导致赵军四十多人被坑杀殆尽,而他自己也落得个万箭穿心而死的悲惨结局。

若赵括能将书中兵法在实际战斗中随机运用,少空谈书中之兵法,多做一些实际的调研,想必长平之战的悲剧可能会避免。现在,对于"纸上谈兵"的事,很多人还是会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出现。就像赵括那样,仅局限于书中的死知识,而殊不知,事情都是发展的,必须结合实际来办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