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良心的纪录片,不该只有二百人看过!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电影派
Vol.972

前不久的《二十二》,让慰安妇老人们得到了应有的关注。

许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并且想要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这其中,有一大部分功劳,要算在导演郭柯身上。

正是有了他的坚持,这段不容忘记的历史才有机会呈现在荧幕上。

派爷之前也说过;

中国有不少牛B的独立纪录片导演,愿意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

是他们,让我们见识了人情冷暖的世间;

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电影最后的脊梁。

今天派爷要说的这部片子,导演用几乎相同的方式;

把另外一群值得关注的孩子,呈现在我们面前——

《村小的孩子》(2017)

影片的主角们,是一群留守儿童。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年来,许多生活在贫穷山区的人们为了生计;

不得不抛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选择背井离乡,远赴大城市打工。

根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超过了6000万;

其中父母均外出务工且未满十六岁的人数超过900万。

这个数字,触目惊心。

然而,他们的生活状态,远比数据更加令人揪心。

片名中的“村小”,并不只是“农村小学”那么简单的字面意思。

生活在山区的小朋友们,因年岁过小而无法自己徒步走出大山。

于是为了解决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政府就在村子中设立了这种教学点。

孩子们完成一至三年级的基础课程后,再转移到规范的小学就读。

这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的是湖南邵阳新宁县的一所村小。

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导演蒋能杰正是在这里出生。

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放弃了北京安稳的工作;

选择用镜头去记录家乡的变化。

他用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纪录片创作,记录下了孩子们成长的过程。

影片也一举拿下了第三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的最佳纪录长片。

豆瓣评分也高达8.1分,可是看过的人只有200多人。

在这部影片之前,蒋能杰还拍摄过另外两部关于留守儿童的纪录片;

《路》和《初三》。

构成了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三部曲。

镜头对准的村小中,一共只有22名学生。

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17人。

对于这群孩子来说,首要的问题无非就是缺失的父母关爱。

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他们才能和父母团聚一下。

当问到喜不喜欢父母的时候,有不少孩子的回答却是:

“不喜欢。”

甚至有的小朋友一年未见父母,竟然认不出他们来了。

除了和父母疏离之外;

不到位的学校教育,才是更为严峻的问题。

曾经村小的教学环境极差。

教室只是村里的一间民房,四面透风。

经过老村长多次协调,最终政府为村小建了新的校舍。

可是不到两个月,校舍就开始大面积落灰;

球场也开始出现裂缝。

然而相比于师资力量,教学楼的问题并不算严重。

一个村小,基本上只有一两个代课老师。

教学的内容,也只有语文数学等几门基础科目。

孩子们对于通识了解的匮乏程度,远超我们的想像。

蒋能杰问大家,现在的领导人是谁?

孩子们回答:毛泽东。

天安门在哪儿?

孩子们:不知道。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知道吗?

孩子们再次纷纷摇头。

老师的人数不仅少,而且工资也极低。

没有转正的代课老师们,一个月只能拿六、七百元的工资。

领导承诺的八千元奖金,也因为财政紧张的原因,到手变成了两千。

既没钱赚,也没地位。

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评价老师,还不如出去打工了。

而打工,几乎成为了山村中,每个想改变命运的人的唯一理想出路。

老人们说,种地赚不到钱,不如出去打工;

大人们说,让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他们只能选择出去打工。

可怕的是,连孩子们也说,长大后的理想,就是打工。

而且现实状况,也确实如此。

许多孩子们到了初中毕业,无心念书或者成绩不好;

就和父母一起去打工。

有的孩子们成绩不错,或者仍有上学的想法;

却因为贫穷的家庭环境,被迫去打工。

他们长大后结婚生子,孩子到了相仿的年纪,又去打工。

久而久之,“生娃—打工”的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可是你说家长们不重视教育吗?

可是每个打工者,说起来都是为了子女能有更好的教育。

可是到了他们初中毕业,面对着孩子们不理想的成绩单,以及学校高额的学费;

他们还是无奈地选择让孩子们走自己的老路。

可是,他们也没什么办法。

贫穷,限制住了他们的眼界和选择的能力。

除此之外,影片中所展示的一些陋习,让派爷印象深刻。

影片中有个名叫蒋云洁的小女孩。

虽然生在穷人家,但是小朋友却长得十分可爱,也非常懂事。

学习成绩,也还算不错。

尽管如此,她的奶奶依然会在背地里偷偷地嘀咕;

希望云洁的父母,再生个儿子。

在他们的观念中,再孝顺的女儿女婿;

也不如一句“养儿防老”来的实惠。

这不禁让派爷思考:

到底是贫穷导致了他们的愚昧,还是愚昧导致了他们的贫穷?

又是一个难以解答的恶性循环。

(2013年,奶奶如愿以偿地抱到了孙子

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留守儿童;

除了悲悯和关注之外,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影片导演也说:

“我可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我可以记录当下。”

纪录片本身按照着时间顺序进展,没有太多的冲突和矛盾;

甚至整体质量显得有些“流水账”。

但是就像《二十二》一样;

《村小的孩子》的社会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影片自身的价值。

没有卖弄苦难,只是单纯地记录这群孩子的成长轨迹。

能让更多的人,给予留守儿童一份关注,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影以载道,善莫大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