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寻找——社会交往的三种心理动因
我们每个人社会交往原始心理动机都无外乎三种原型:
寻找爱人
寻找敌人
寻找自己
它们分别代表了,群体互助情节,竞争情节和自我发展情节。
这三种原始驱动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但如果某一个或某两个的结合超出一般范畴就会导致人格问题和社交障碍。
1.找爱人
很多亲密关系的原型其实就是爱人。所谓爱人就是能同甘共苦结伴而生的人。但这种关系显然不适宜一般的社会交往。
人际关系中找爱人的人,屈从性强,他们倾向于把所有的人际关系处理成相濡以沫的理想式关系。
这种人比较容易轻信别人,有一定的牺牲精神,尽可能化解矛盾。
但由于这种情感诉求,使得他们内心不设防范,遇到激烈的矛盾很容易触及底线。同时他们也容易负担更多心理压力。
他们成长的人际环境尚可,可以通过屈从来换取较多的安心,所以他们也习惯相信别人。但是如果家庭给予的束缚过大就会影响身心发展。
这种人有优质的一面,但是他们在交往中会希望和别人共担压力做出幼稚和不切实际的要求。
2.找敌人
在人际关系中寻找敌对关系的人,拥有较强的攻击性,内心深处对人存在无可遏制的恐惧感。他们必须以敌对来释放攻击性,排斥他们恐惧的人,应对他们对环境的不契合或环境造成的不利。
敌对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排斥力。排斥力在人际关系中永远存在,而且在合理范围内也是有益的。
但是寻求敌对的人,显然对环境的斥力超出了一般范畴。与他们交往时时感受到的是攻击和排斥,甚至是侮辱。
这种人很可能几代人间都受到互害影响,本身也身处暴力互害中,体质也难以适应正常的合作式社会关系。
如果素养较高,找敌人的人会把攻击和排斥的情节引向一些不良现象,甚至是引向自己,依靠批判来释放不适感。他们的批判精神可以成为修正社会和他们自身的力量。
或者也有可能不愿转变,转而保守自我,变成冷淡,严肃,有些刻薄的人。
3.找自己
有些人的社交关系其实是无时无刻从他人身上获取利益,以充实他个人的价值。一旦人际关系不能给予他利益价值就会极力排斥。
这种人和任何人都结不成真正互利,互相关注的关系。他们热热闹闹地找到一个人,完全是因为那个人可以成就他的价值。或者说干脆就是看上他手上的东西。他们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表现和愉悦自己,与别人无关。
他们让人感觉喜怒无常,一会儿油炸般的热情,一会儿又冷若冰霜。其实背后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利益得失,心意的顺逆。
这种人对自我高度认可,但这种认可是来自他人。他们通过掠夺或嫁接他人来成全自恋,但内心其实脆弱。因为真正的自信来自做正确的事情。
这种人成长的环境长期给予他们错误的成就,使得他们习惯了得到而非换取,认为获得特权是理所应当的,在得到的同时又感受到某种催促的压力。当然本身体质才是决定因素。
大多数人并非如此绝对简单,这三种原型外还有大量混合型社交方式,但无论怎样复杂,都是由这三种原型心理动因组成,只是配比不同。
其中可以分析出三种经典混合配比
找奴才的
找主子的
找自虐的
所有这些诉求也要看其个人素养高低,如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是一种特质,超出一般范畴就会偏离社会评判标准,影响社会交往。
1.找奴才的人是找敌人+找自己
这种人因为支配力强,在社会交往中会给人一种假象——这是个“有本事”的人。
但实际上他们对别人的需求和榨取最多。首先他们需要别人的屈从和恭维来成就自己。需要别人的卑微来对比出他们的虚荣。这绝对不是互相成就。
同时他们对人的排斥和警惕使得他们对身边人采取抑制、排斥和打压的态度。这两者结合结果就是为了成就自己而试图寻找甘愿受其摆布为其所用的人。
找奴才的人不仅喜欢成为群体核心,并且这个群体是越大越好。
通常他们强化自身位置的手段就是组织聚会吃饭,或者请别人吃饭。因为给别人提供食物是宣示权力的象征。
这其实一种被各种掩饰的敌对关系。比如生活中很多紧密却不良的亲戚关系,在外人看来很亲密,但身在其中的人才了解其互害本质。
一般人认为敌人是越少越好。但当寻找敌对和成就自己两者紧密结合的时候,结果恰恰相反。为了巩固地位和安全感,同时获取更多,他们会试图不停扩大这个圈子,但因为彼此关系本质上不是互利的,安全感却没有随之增加,于是更渴望扩大圈子。
这就像皇帝总希望臣工子民越多越好,但他们始终都认为身边人都包藏祸心。
所以和一般认同的一样,皇帝基本都是找奴才的人。而且越是底层造反起家的皇帝越不信任身边的有功之臣。
2.找主子的人是找爱人+找自己
加入皇帝大群体的,自然有与之类似也想找奴才的。因为这样的大群体有核心到边缘人各个层次的人。在其中不难寻找结成主奴关系,利用边缘人强化自我。同时还可以利用群体释放攻击化解恐惧。
通常他们最喜欢的人是有本领却又性格懦弱的人。这种人可以满足他们控制欲虐待欲和成就虚荣的全部。
但一切前提是必须有找主子的人这个刚需存在。
找主子的人首先具备强烈的找爱人动机,喜欢屈从和执行,依附权威。但他们想要实现自我的渴望也非常强烈,有野心。但这个野心最多只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历史上的太监中不乏此类人,尤其是太监中的权臣。
此类人是否好相处当然要看个人素养,如果他们交往动机中找敌人的成分很低,那无非也就是喜欢攀附个权威,本身无害,甚至还会是做事比较妥当又有上进心的人。
会触发矛盾的点就在于成就自身的利益上。
但如果素养较低,攻击性过强,寻找敌对过多,欲望会不可遏制,手段赤裸,嘴脸自然也就难看。这另当别论。
3.找自虐的人是找爱人+找敌人
这种人非常重视情感,寻求相濡以沫的关系。但是身处的环境有不利的一面,自身体质也有躁动,导致他们对人有所恐惧和敌对。
如果他们找爱人的动因大于找敌人,那么他们就是很值得信赖的人。
最简单的例子,情侣间的打情骂俏就源自这种情节。
《贫嘴张大民》中的张大民就属于找爱人和找敌人并存。他专情热心重情,执行力强。但是他的贫嘴常常让别人尴尬,有时甚至让人气愤。这个“贫”严格说是一种语言暴力。他用讽刺和烦的方式释放排斥。很显然张大民生存的环境是由不得他不排斥的。
搞笑背后,张大民其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深层原因就是他同时拥有聚合和排斥两种矛盾心理。
如果这两种心理相当,且都同样强大,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一生也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因为他不知道如果处理与环境的关系,两种心理动因哪一个才是自己。刚刚树立一个自我就被矛盾的另一半摧毁。
所谓玩世不恭的人其实就是本来悲观的人强行变得乐观,其实哪一个也不是他自己。
这种人家庭关系通常比较复杂,有温情也有难以承受的不幸,而且因为不能释放足够的斥力,他们更多地接纳了这些不幸。
如果此类人素养较低,表现出的就是激烈的相爱相杀。
还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三种动因的组成完全处在割裂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人比较原始,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原始的“开关意识模式”。
三种动因都很强烈,但通常以找敌人为主导,以及非常极端的成就自我的欲望,但如果处境不利,马上又会表现出婴儿般的对他人的依附。
这种人非常危险,最值得警惕。因为三种心理动因处于割裂状态,不能互相制衡,驱动激发这些只能靠赤裸裸的攻击性。这种人拥有强烈的自恋情节和虐待情节。
但他们也容易分辨,就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态度反差。人的心情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比如人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代人的态度也会不适,这可以理解。
但是这种人的态度反差不是因为自己的心情,而是他天然种植在内心的计划。
比如刚加入一个群体,首先就寻找那个看似弱小的人,询问谁是老大,然后马上就开踩那个“奴才”。
这种人就算找主子也都是暴力式的强搭关系。如果他觉得那个想依靠的有本事的人体量上没那么强大还会以暴力的态度威慑一下,树立自己的位置。扭脸就奴颜婢漆地依附。
如果他处境不利立刻就变成认大哥的小绵羊。等到逃出生天转眼就是谁都不放眼里的中山狼。
有些人甚至对他们依附的对象也采取掠夺的态度,如果有谁接受了他的依附,就会对这个人予取予夺。
这都是找主子,找奴才和找自己三种动因无过渡切换的结果。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基础动因只有三个,但通过不同程度的互相组合会产生很多种人格。再加上人的理性,伪装程度不同,社会秩序不同,使得我们面对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
要想独善其身就必须将其简化。简化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针对某一种诉求,找到契合的人。
找爱人的和找爱人的结合。找敌人的找到真正伤害自己的人,然后排斥。找自己的不必过多依赖别人就可获得所需。当然做起来没那么简单。
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应该清楚,相濡以沫的关系只限于家人,再好的朋友也做不到。那么就不要在友谊范畴追求这些。如果渴望一个亲密爱人,那就应该恋爱成婚组建家庭。
如果不想在互害中沦为某人的奴才,就必须舍弃一些浮华,多一些清心寡欲。
想成就自己又不想被敌对排斥,那就应该多追求些契约性的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获取。
交往中最差的结果莫过于找爱人的找到了找奴才的,或者那些三种动因割裂的。但遗憾的是,这又是容易而常见的情况。
在社会交往中大多数的动机都存在掩饰,所以我们不应该有人笑一笑就随便搭上关系,以为你的一举一动都能被包容,殊不知有多少人视你为敌人或猎物,只是那下锅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圣经》上说:乱交朋友的自取败坏。
无论如何社会交往都该是互利关系,本质上讲也没有人追求单方面的付出而不讲回报。即便是牺牲精神其实也是为了换取社会认同而求得心灵安慰。
所以一般的社交应该以相互愉悦的事情为纽带,不涉及彼此利益得失,拒绝任何形式的干扰和质疑。
在我们了解了人在社交中的原始动因后,相信能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性交往,让我们生活得更安全更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