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到底从哪种字体开始练习?
当然,字体中最早的还有甲骨文,因为它基本上是被人认定为产生最早的一种字体,本文就不再拿它来排队,而从篆书开始。
之所以要排出这个产生顺序的原因,在于在中国的书法界有这样的争论:练习书法是不是必须从楷书开始练习!?
小学老师教我们学书法时,跟我们说,楷书是站着的人,行书是走起来的人,草书是跑起来的人,不会站,那里谈得到走和跑,于是大部分书法启蒙老师都会跟学生说,先从楷书打基础,楷书写好了,再写行书,然后再练草书,这些书体的产生顺序也是这样的,先站后走再跑,也就是说,顺序是这样的:
(楷书《九成宫》局部)
楷书早于行书,行书早于草书。
穷究中国书法史,真的是这样的顺序吗?
我们大致知道的篆书起源是秦的统一,统一之后,秦始皇看着天下的各国文字,心里很烦,于是决定“书同文”,天底下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得有个标准,于是有了小篆。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这是《说文解字.叙》中的一段话,也就是说,秦初,通行全国的书法和文字教材就是这三位能人写的这三篇文章,最初的小篆也就是这三篇文章中的字的写法。这些字取材于籀文和大篆,有简省,为了跟大篆区别,称为小篆。
小篆,也大致就是我们现在统一所说的篆书,有书法家专门研究篆书,更多的研究者在篆刻界,因为篆书字体是篆刻作者们最常用的字体。
但篆书大家都知道,写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讲究藏头护尾,讲究中锋运笔,那么如果要写一些应急文书,比如调军令,比如发生突发事件了,比如朋友之间互相通个消息的随手书信呢,也正襟危坐地写那样的书法字体,是不是有点耽误事呢,显然是的,于是,有另一种字体,叫隶书。
隶书的起源时间当与篆书产生的时间相当,甚至早在秦朝建立以前,日常实用中已经产生了笔画方折、结体简约、书写便捷的字体:隶书,只是因为它不是官方的,是产生于民间的,是没有经国家政策推行推广而已。
基本上可以说,篆书是正式的、官方的通行文字形式,而隶书同时并行,是非正式的、私下的通行文字,所以我们在看较早期历史的影视剧,两个朋友之间匆匆写两行文字也用篆书,是不对的,用隶书才最好。
(隶书《曹全碑》局部)
其实,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老大了,比如,秦焚书坑儒之后,汉代则政策宽松,并且从民间收集各类传统文化的典籍,就是让老百姓献书,谁献奖励谁,收集这些文献典籍的存有形式就是隶书,现在的《诗》《书》《礼》《易》之类的经典,很多都借助于隶书保留了下来(当然,这些版本跟孔府旧宅墙壁中的版本有文字上的差异,这里有个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分野。)。后来蔡邕正定六经文字用的四十六块石头上的字,也是用的隶书一体,隶书的功劳,相当大啊。
两汉的应用文字也主要是隶书(估计是写篆书太不方便了,虽然很正式,状饰性很强,很美,但写起来太慢了,也不易识。),这可以从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简帛上所写的书体都是隶书来证明。隶书其实是由篆书的圆转笔画逐渐演变为方折的笔画,在形体上又加以简省、合并,甚至改变,最终形成的较适合于日常应用的书体。
(敦煌《流沙坠简》)
隶书在西汉早期大量使用,在西汉中后期已相当成熟。后来在出土文物中多见的隶书简牍,都是用“八分书”来书写的,所谓的“八分书”其实就是装饰性强的隶书,但这种隶书并不利于日常应用,大多应用于官方文书、碑铭题记。日常应用的,并不是这种隶书,而是一种被称为俗体隶书的字体,比“八分书”的隶书不注重波磔,转折处也用圆笔,也有尖撇出现,甚至出现了钩笔,甚至有的笔画还有连带的意思,注意,这其实是行书的特征。
于是,大致到东汉中后期,行书出现,就是俗体隶书演变而成的。
到东汉末期,这种行书经过书法家们的整理,规矩,横画的收笔加重顿势,强化了尖撇和钩挑,笔画不再连带,这就是楷书。
这中间有个问题,草书呢?
(草书:怀素《自叙帖》)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另外还有其他书籍说草书起源于秦末,但都没有证据。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有简化和连笔的,接近草书,再查看居延和敦煌汉简,武帝晚期只有草率的隶书,宣帝、元帝时期的木简已有草书化的字,成帝时已有成熟的草书,注意,敦煌简是有明确的纪年的,这些记载应当可信。
由此结论出,草书的出现,大致略晚于“八分书”,因为草书中的波挑是吸收于八分书的。
但这并不是说草书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先要界定清楚,草书还有“章草”和“今草”之分,上面保存有隶书特征,字字独立的古典式草书,叫章草;而魏晋以后,那些连绵纵横,潇洒飘逸的草书,称为今草。但是汉人不说今草、章草,他们只说草书。也就是说,汉人说的草书,可能跟现在我们说的草书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说的草书,多指的是今草。
(行书《兰亭序》)
理清了这些,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点结论,这几类书体的产生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篆书-隶书-章草-行书-今草-楷书
需要注意的是,其实,今草的产生,与行、楷几乎是同一时期,但今草的最大特性是它是一种艺术性的书体,是书法家们生生创造出来的,其目的本身不是为了实用。
那为什么学书法要从楷书学起呢?这是一个问题,既然它晚于大部分书体,为啥要从楷书开始练呢,尊从书法起源,为啥不从篆书开始练呢?
关于这一点,我的观点是:从任意一种书体去练习书法都可以!只是楷书较工整,更易于辨识,更有利于检查书写进步程度。
似乎我这个观点支持了那些从草书开始练习的“书法家”们,其实不是的,如果草书从今草开始练习,很容易写得潇洒连带,看上去气势不凡的文字,但因为没有在隶书或篆书或楷书上下过功夫,有可能无法体验或表现出“笔到锋到”,起转回锋等乐趣,字飘则飘矣,但却有可能浮在纸上,没有入木三分效果。
再由此想开去,书法练习,是个心手相应的过程,较高明的书法家,一定是具备较高学养的文化大家,而一心只从石头或某帖上去找书法妙趣的人,很可能是写出来的字,像则像矣,一身匠气。不过“匠”也好,很多文学大家,也不是称他们为“文学巨匠”吗,其实也不错。
我仍然支持学书法者,从较安稳些的字体,比如楷书、隶书、篆书出发,而不是上来就练今草、行书,觉得先跑会了再学站着,是事倍功半的事,同时也觉得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