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说

铭,原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的一种文体,用于颂扬功德或表示警戒,后来演变成一种专门文体。如若放于座位之右以警示自己的铭文,称座右铭。据《辞海》解释 , 铭 , 含义有二:《礼记、祭统》说:“夫鼎有铭。”郑玄注曰: “铭,谓书之刻之 , 以识事者也。”因为古代常刻铭于碑版或器物之上 , 或以称功德 , 或以申鉴戒 , 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说:“箴诵于官 , 铭题于器 , 名目虽异 , 而警戒实同。”这里指的就是文体了!铭文演化至今,已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凡以简短文字警示自己的,无论镌刻书写于何处,均可称之为“铭文”。笔者于阅读中搜集若干,整理于下,以飨读者。

井铭。唐代柳宗元写过一篇名叫《井铭》的文章,记叙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带领民众开凿水井的事。文中述及原州民以瓦罐取水,江岸险峻,背水困难。旱天,水浅岸高;雨天,路滑难行。后引导州民开凿水井,改变了用水习惯,惠泽州民。

石铭。在新建的开封府院子里,竖立一块石头,上刻“公生明”三字,劝戒为官者公正廉明,这为“戒石”,笔者称之为“石铭”。

砚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喜砚,砚铭很多。他被贬黄州时,得一端州马肝石,制成砚后取名“紫云端”,并铭记曰:“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尽水穷,唯一坚粹。”苏公颂砚之意不在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有一砚台,砚背镌“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此砚铭之义是,持其坚韧,守其清白;磨而不薄,染而不黑。后来文天祥得此砚,又在旁镌以草书,记铭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以“砚铭”表达其凛然正气,文天祥以“砚铭”表达其耿耿忠心。据载,此砚后来为清代光绪年间的状元吴鲁(晋江人)所收藏。

另载,文天祥有方“玉带生砚”,属于稀贵的端溪石质,砚身有一道石脉,莹白如带,故名。砚盖镌有文天祥手书砚铭:“紫之衣兮绵绵,玉之带兮磷磷。中之藏兮渊渊,外之泽兮日宣。呜呼!磨尔心兮之坚兮,寿吾文之传兮。”据说,文天祥从科举中魁、起兵勤王、到大义死节,都将此砚作为随身之物。

墙铭。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曾将“富非所望不忧贫”之句,用草书写于屋内墙上,表达自甘淡薄的生活态度。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蓬窗茅椽,绳床瓦灶”,写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尺铭。清代小说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科场失意后,将一副对联刻在尺上,以激励自己,是为“尺铭”。是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笔墨铭。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写了《笔墨铭》。其中《笔铭》是“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 投笔方为大丈夫!”《墨铭》是:“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竟, 尺璧勿宝。”这《笔墨铭》堪称是他早年的“立志篇”和“惜时篇”。他24岁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为了追求真理,好学不辍,决心寸阴必惜,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双全的人才 。

棺铭。近代文学家林琴南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翻译了一百多部外国文学名著。他曾在居室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用以激励自己奋发苦读,人称之为“棺铭”。

桌铭。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在《我的戒烟》一文中说:“在我书桌的右端有一焦迹,是我放烟的地方。因为吸烟很少停,所以我在旁刻一铭曰:'惜阴池’。”笔者谓之为“桌铭”。

镜铭。周恩来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在大立镜旁贴了张“铭文”,上书:“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的一生,就是以这“铭文”严格要求自己的。

当代革命家陈毅曾请人在自己的砚盒上镌刻17个字:“满招损,谦受益,莫伸手,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他以一生的高风亮节,为此铭文作了注脚。

还有,北宋名相寇准写过《六悔铭》,即“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这里的“官行私曲”指当官谋求私利,贪赃枉法;“安不将息”指健康没病的时候,不注意劳逸结合。

还有许多“铭”,我无法一一说到。愚以为“铭”不该只有名人所特有,平凡人也可在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上,镌几句简洁隽永的话语,用以勉励鞭策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