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寺庙发展简述

佛教寺庙是佛教弘扬佛法的圣地。与其他宗教的庙宇不同,中国佛教庙宇有许多自己的特点。它们,类似于中国的宫殿和民居,是由许多小院子组成的。例如,中国最古老的寺庙-白马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佛教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在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0年)从新疆和田传播到中国中部,并于公元67年传播到中国的。在中国发展期间,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当然佛教到达中国后,佛教寺庙也逐渐演变成为了中国人的建造习惯。它的总体布局遵循中国建筑的传统布局形式,主要是以圆顶状结构(称为佛塔)为主体的庭院,讲经堂、食堂、藏经阁和禅房沿中心轴分布。其与基督教教堂中的绘画和装饰呈现出天堂般的来世不同,中国佛教寺庙展现出一种更接近世俗生活的氛围。

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在三个时期形成:

第一个时期是汉朝(公元前206-公元前220),这一时期主要佛寺风格都以保留印度风格佛寺风格为主。

在第二阶段,南北朝(386-589)和唐朝(618-907)时期。木制框架被添加到最初样式中。

在第三阶段,佛教寺庙的风格被完全中国化,中国特有的类似凉亭的宝塔开始流行。

寺庙的发展脉络

东汉-东晋(317-420年):佛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佛教寺庙遵循印度风格,以佛塔为中心。并且数量非常有限。洛阳的白马寺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

南北朝(386-589年)至五朝(907-960年):在此期间,佛教正处于辉煌和盛行的高峰,寺庙逐渐增加,规模也比先前增大不少。

在唐朝(618-907年),许多佛教教义被翻译,主要的佛教教派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更多的佛教寺庙被建造的规模更加宏大。庭院的墙壁也有了精美的浮雕装饰。一个放生池被放置在北墙的中间。一座佛塔矗立在寺庙的中央。在西安大雁塔在就是建于这一时期。

宋朝(960-1279年)-清末(1644-1911年):宋代佛教的整体社会地位被削弱,但中国佛教的主要派别禅宗在此期间开始繁荣。寺庙的布局一点一点地开始改变。开封市相国寺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例子。

寺庙与西方教堂的不同

欧洲教会经常使用复杂的尖顶,拱形圆顶屋顶和彩色玻璃窗来传达宗教道德。建筑物的每个细节都试图表达 “天堂圣境”和地球上悲惨世界的对立面。但是,中国寺庙却想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天人合一的理念,那就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这个想法,许多寺庙积极地融入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正是上天与人类融合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寺庙位于山林间的原因。

此外,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它由不同长度和厚度的线条组成,中国寺庙使用各种相互交错的柱子,横梁和拱门构成建筑群。每个建筑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它们相互联系,彼此依存。例如,大雄宝殿在山林和侧厅的对立中脱颖而出,就是为了以彰显其高雅的艺术意味。

另外,中国寺庙中反映出的空间意识与欧洲教堂中反映出的空间意识不同。为了使人们与上帝相比而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无助,欧洲教会通常会强调巨大而封闭的空间。但是在多变而复杂的中国的寺庙建筑中漫步时会给人以和谐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的感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