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庄稼有诀窍吗?又不是制造飞机大炮,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结果

#烟火乡村话丰年#

喜欢思考的人总会发站不同的问题,总会找到问题的症结。就拿种庄稼来说吧,不同的人觉得有不同的观点,也因此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老农总会说出一个俗语:“十年学个庄稼汉,三年学成生意手”

外行人得出的结论就是:“一靠种子,二靠肥料,就能种出好庄稼,没什么神秘的”

专家教授的结论:“一靠政策,二靠技术”

新型农民:“啥都不会,一样错了,全盘皆输”

当你看到这么多的结论,你会选择相信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最实用?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理解?

农艺师老周一直在乡镇工作,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农民,每天都会去农田观察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情况,一直在思考灾害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不同农作物种植在哪种耕地最合适?农民如果不种地会怎么样?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对于农产品供应会产品多大影响等,至今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更何况一个普通的农民呢?今天就谈谈个人对于粮食生产的理解,敬请读者斧正。

首先,农业政策对于粮食生产有着不过或缺的作用。

国家划定了粮食生产区和基本农田,规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等政策,夯实了粮食主产区生产粮食的责任,不允许这些耕地种植其他农作物,保证了70%以上的粮食供应,再加上零散的粮食种植,就可以保证国家85%以上的供给率,对于稳定粮食价格和供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再加上耕地补贴、种植者补贴、粮食主产区补贴、休耕补贴、耕地流转政策、扶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和基本农田提升改造项目的落实等,进一步保障了中国的粮食安全。但是对于农民而言那就是紧箍咒,仅凭生产粮食,就不可能一年赚取几百上千万,还需要出门打工,才能维持生计,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还是依然存在,大多数时间,一家人不能相聚的事实不可能短期内改变,农村子女的家庭教育并不完整。

选好农作物种类,才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

不同地区的气候不一样,同一个地方土壤类型、水肥条件和环境条件都会有明显差异。想要农作物长得好、卖出好价钱就必须选好作物种类,近期听说老家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规划种植茶叶、猕猴桃等产业,可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一株茶树和茶园,也没有野生猕猴桃,是不是适宜这个地方生长,还真不好说。有一个地方准备建立枇杷基地,可这个地方处于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虽然有零星的枇杷树,但是品质较差,个头较小,也不知道规模栽植枇杷是福还是祸。

上面要求服务于农民和农业,不允许替农民拿主意,可这样的事情谁敢说半个不字?成了还好说,失败了都会找借口相关专家拍屁股走人,吃亏的还是农民或者企业,谁会赔偿损失呢?

选择适合市场和当地种植的品种事关成败

如今的产业已经同化严重比如葡萄大都以户太八号为主,苹果以红富士为主,不但成熟期相对一致,产品也没有差异性,大众消费的选择性极差,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很多人都想种植最新的品种,却不知道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一般由相关职能部门或者种子公司进行区域实验,然后逐步推广,个人种植新品种的风险性很大。

没有农家肥什么都种不好

近几年,农业最流行的就是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经营,动辄成千上万亩, 他们会施用大量的有机肥吗?

这些项目都是签订了短期合同,套取了大量的项目资金,但是,正因为属于短期经营,根本不可能为了培肥地力施用农家肥,属于真正的掠夺式经营。

不管种植什么农作物,没有好的土壤,没有充足的有机物,想要获得优质又高产的农产品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细节决定成败,不懂得和疏忽大意都会前功尽弃

不管种植什么,都需要了解最新的配套技术和风险,对于新农药的使用量、浓度、间隔期、可以和哪些农药、微肥、生长调节剂配伍等。

新的农作物在新的地区种植,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想要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结论:

种庄稼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老农说的那么简单。农民因为祖祖辈辈都在种庄稼,耳闻墨染,都掌握了最基础的知识,比如什么时间种、如何施肥等。有些人没有长辈指导,就相当于盲人摸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