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急症治疗六大法探析【一点资讯】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绍兴)人。张氏为医之大家,学验俱丰,颇多建树。在因证脉治、理法方药诸方面,独具创新。他不仅善于调理内伤杂病顽疾,也勇于应诊危急重证。现将张氏治疗内科急症之经验,略举数例,以飨读者。

救真阴以治阳气虚脱

当各种疾病在严重阶段出现阴阳离决而呈现阳气脱越时,临床可见四肢厥冷,汗出肢冷,神情淡漠或烦躁,脉沉细等亡阳证候。张氏创六味回阳饮,治“元气虚脱”之证。根据“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及“阴阳二气互为其根”的精神,用大补真阴的熟地黄、当归配合人参、附子、干姜、甘草。方中以人参为君,兼取姜、附之辛热,其实为四逆汤回阳救逆之意。张氏认为人身之阳气根于真阴精血,阳气虚脱是“阳失阴而离”,“非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熟地黄、当归虽为补阴滋养精血之品,其旨在补阴以助回阳之力。综观医家治阳气虚脱之证,有用附子或兼人参者,或兼龙骨、牡蛎固涩者,但在回阳救急之际,重用熟地黄为景岳之创见,故有“张熟地”之称。

补肾水以治命门火衰

命门火衰是较为严重的肾阳虚衰证。临床可见身寒、怕冷、腰酸、眩晕、夜尿频多,或有呕恶腹胀、反胃噎膈、五更泄泻、浮肿阳痿、滑精等。张氏认为这多因元阳不足,先天禀赋阳衰,或劳伤阳气,或久病伤阳所致。一般以温补肾阳立方施治,而张氏则以“益火之源”,大培肾中之元阳,用右归丸治之。方中虽用附子、肉桂,收温补命门、扶植阳气之功,而方中以熟地黄为君,熟地黄能“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其在“阳以阴为基”,“阴中求阳”。虽知阳能生阴,但其更注重“阴亦能生阳”。补益命门火重在填补真阴之肾水。

培元气养精血以治大虚

元气充足,生命旺盛;元气亏虚,百病皆生,如虚损、劳倦内伤及其他杂病。症见困倦、怠惰嗜卧、懒于言语、脉缓而大。张氏以培补元气、扶本为主。而对于“元气不足而虚热不已者”,强调“必有大补元煎,庶乎从之自愈”。对于元气大虚者,虽有寒邪亦不可攻,单培根本,正复邪将自散;或真寒假热等证,“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急等证亦用此法”。方以人参为首,加山药、熟地黄、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均以填精养血之要药,炙甘草“随血药入血”。

引火归原以治格阳证

格阳之证是体内阴寒之邪过盛,阳气格于上而出现下真寒、上假热的证候,出现烦热躁动、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等危象。其多由伤阴引起,以及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出现下寒上热之证。张氏用镇饮煎治之,方中用附、桂温补命门之阳,并以熟地黄大补肾水,牛膝补髓填精益阴,泽泻行其降下之功,从而能使肾水精血有所复,格拒之阳能归原。这与通常用热药而反佐法颇不相同,亦是张氏之新意。

益肾精治肾虚喘逆

张氏治气喘重虚实之辨,“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而元气虚之喘也有不同之分,脾肺气虚之喘,则中、上二焦,化源未亏,证见“慌张气怯,声低息短”;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可见“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或出现“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脉息微弱无力”,此为“本末俱病,肺肾之气不能相接续”。张氏认为气虚之喘为气道噎塞,势剧垂危之证,决不可误作痰逆气滞而妄用牛黄,“苏合及青陈枳壳等,若用之,必速其危矣。治法当以速效其根接助真气”。对于肺肾两亏,肾不纳气之喘,治以接纳真气,方用黑锡丹以镇摄下元或人参蛤蚧散补肾气,亦可参附汤益气温阳。张氏重在维护真气之根,益精化气,精足而气自充,使真阴不匮而阳气有根。这与一般的纳气归肾治法有所不同。

救阳补阴治非风脱证

张氏认为时人所谓中风,本由“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多由于气脱造成非风卒倒等症。证见“忽尔昏愦,卒然仆倒”等,则属“阳气暴脱”之候,认为只要察其无痰气阻塞,便当急用大剂参附峻补元气。由于非风一证“先伤五脏之真阴”,而后才损伤元气。故有“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而卒中病发。因此在急用参附扶阳气之时,又随用地黄、当归、枸杞子等填补真阴,以培本。从而使精血充足,化为阳,充养人体病自复。张景岳此法之意,同时也充实了河间中风证治内容。

总之,任何疾病,证势发展到危急关头,应先留人后治病,这是中医处理急证的一个基本原则。决断急证之凶吉,不在病邪的轻重,而在元气之存亡,元气不伤。元气伤败,邪虽微亦多亡。病证之危急,往往是阳气将脱,阴血将竭;或阴阳气血俱伤,元气即离。凡抢救急危重证,法宗景岳,调补肾门阴阳,大有裨益。

不少人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对急症束手无策,这可能与中药煎煮不便、剂型单一等因素有关。其实,在临床上,只要胆大心细,用法妥当,中医应对急症完全可以大显身手。

1.高热昏迷惊厥:这些危重症状可出现在急性传染病、尿毒症、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等疾病中。中医救之有“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散(丹)、至宝丹。三者功能大同,但应用时有所侧重。偏高热痰多者,选安宫牛黄丸;偏惊厥抽搐者用紫雪散;偏昏迷谵语者选至宝丹。

2.哮喘持续状态(喘脱):病人喘逆不能平卧,动则喘剧,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间歇止。可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30克,附子15克急煎频服,同时送服黑锡丹加蛤蚧粉2—3克。

3.冠心病心绞痛(胸痹):病人心前区疼痛剧烈,持续不解,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短喘促。应立即灌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之类。这些中成药芳香开窍,活血止痛,有缓解心绞痛、增加冠脉流量作用。

4.脑血管意外(中风):先分闭证与脱证。前者出现面赤身热、烦躁不宁、气粗口臭者,可急选安宫牛黄丸鼻饲;出现面白唇紫、不烦躁、身不热、痰多者,则急选苏合香丸鼻饲。后者出现肢体瘫软、冷汗淋漓、手撒、二便失禁,应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注,或用人参20克,附子15克,山萸肉20克急煎灌服。

5.癫痫发作:先辨阴阳。阳痫者,面红、牙关紧、两目上吊、项强抽搐、喉中痰鸣等,除针刺外,可灌服定痫丸或黄连解毒汤,配合清开灵注射液静滴;阴痫者,面灰暗、手足清冷、两目半开半闭等,除针刺外,急选参附注射液缓慢静推。

6.尿闭(癃闭):尿道阻塞者,用麝香0.08~0.15克置胶囊内吞服。

脑出血性中风病情严重,预后颇差,占中风患者的20%~30%,死亡率常高达35%~52%,由于其发病迅猛,部位靠近生命中枢,因而很容易出现昏迷、失语、头痛等高危表现,令人无可适从。为了应急,常常套用益气、化痰、活血、开窍等法,温热之药用之较少。而笔者在临证之际,根据续命汤之方旨,大胆遣用大温大热之品,非但无损,反多受益,效如桴鼓!

如治患者秦某,男,35岁,山西省洪洞县秦村人,平时血压140~160/90~110mmHg,并有头疼、恶心等症,1999年1月28日因所牵毛驴受惊,头部着地而突发神志不清,右半身不遂,左肢发抖,急送某院,查血压140/100mmHg,右侧瞳孔散大,意识不清,呼之不应,牙关紧闭,膝肘僵硬,四肢缩成背弓状,全身寒战、发抖。CT提示:脑基底节出血约20毫升,诊为脑破裂伤伴重度昏迷。经专家会诊,当止血、脱水、抗炎、降颅压。每天大约输液2500毫升左右,吸氧、鼻饲、导尿,经治8天,昏迷加重,咳嗽气促,通知家属,病危出院,准备后事。

无奈之中,于1999年2月9日急诊收入我院。病人昏迷欲死,舌謇肢瘫,神昏失语,四肢痉挛,身屈背弓,肌无弹性,骨瘦如柴。入院诊断:脑中风,属中脏腑闭证。追述病史,平素血压偏高,后因抢救时大量液体输入,阴寒收引,肺失宣化,脑窍郁闭,急用小续命汤:麻黄10克,防己10克,人参10克,黄芩10克,制附子60克,肉桂15克,白芍15克,川芎20克,杏仁10克,甘草10克,防风20克。用法有三:1.药氧吸入;2.药液热敷前后胸腹;3.鼻饲或灌肠,每日6次,每次60毫升,间隔4小时。

连用3日后,双眼睁开,患体肢软,抽搐停止,排出尿液,全身汗出。做头部核磁共振,结果与1月28日CT片对比,出血面积缩小,脑破裂伤密度减低。仍用药氧吸入、鼻饲小续命汤。120天后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仍和常人一样可以驾驶汽车。思本病机理:主要是重用麻黄、桂枝、附子,此大温大热之药,可发汗消瘀,通畅五窍,结果脑出血不但不加重,且得以吸收,受损的脑组织恢复正常。

此案使我认识到,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对治疗中风昏迷欲死者的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曰:“甚良”,曰:“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决非偶然,此案例使我真正体会到小续命汤确实是治疗脑出血的金方,强调“录验”二字,说明古人用此方即应验,所谓“续命”乃是在生命断续的情况下可续命而生之意,故使该患者瘫痪肢体逐渐得以恢复。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郭士魁教授潜心研究冠心病,其研制的冠心2号方,对冠心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那个时代,1剂汤药少则几角钱,多则1元多,算是比较贵的,从处方、抓药、煎药、服药到发挥作用,最快也要一两个小时,怎能与价值几分钱、放在嘴里一会儿就会生效的硝酸甘油类药相比呢。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士魁看到一个治疗牙痛的方子,叫哭来笑去散(细辛、高良姜、荜茇、地骨皮、川椒、防风等,煎汤漱口),意思是牙痛难忍,哭着进来,服了“哭来笑去散”,牙不痛了,笑着走了出去。这个方子药味简单,而且是些常用药,价格低廉。郭老就在这个方子基础上稍加化裁,制成了芳香温通的中成药—宽胸丸(细辛、高良姜、荜茇、檀香、元胡、冰片)。开始,研制的药丸每丸不到1分钱,一般服药3~5分钟就能止痛。初步解决了中医治疗冠心病“慢、繁、贵”的问题,也得到了同道与病人的认可。

宽胸丸是一张芳香温通的方子。方中细辛味辛性温,芳香气烈,能散“胸中滞气”(李时珍语),通窍止痛,为君药;高良姜、荜茇亦为辛温药,温阳散寒,“止心中之痛”(陈士铎语),共为臣药;檀香辛温,行气活血,冰片芳香气窜,开窍醒神,为开窍通络之要药;元胡辛苦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此三味为佐使药。全方共奏芳香温通、散寒行气、活血开窍、通络止痛功效。凡寒凝络脉所引起的心绞痛,如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足青冷,四肢发凉,口唇青紫,遇寒加重的人,服用此药(包括气雾剂)尤为适宜。

实验研究表明,本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原理可能是缓解血管痉挛,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对脑血流量亦有轻度调整和改善作用。

我在临床上用宽胸丸方治疗寒凝气滞的心痛,多获良效。这里所说的“寒凝”,并非单纯指寒冷气候,凡天气突变,由晴转阴,气温下降,或雨雪天,或凉水淋身,或偶食凉食,均应考虑为“寒凝”因素。临床上有些病人在煎药时闻到芳香气味就感到心胸舒畅,疼痛缓解。后来将此类方药推广使用,凡服用活血化瘀药物效果不明显时,改服或加服芳香温通药物,多能收到较快止痛效果。说明芳香温通药物不单纯用于寒凝证,凡血脉瘀阻、心胸闷痛不解者,亦可以考虑使用此类药物。

青蒿配石膏屡愈小儿高热

小儿高热临床常见,以邪在气分,持续高热者居多。对于此证,业师常用青蒿配石膏加味治之,屡获良效。

他认为,青蒿气味苦辛而寒,解热而不发汗,是退热之佳品;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是治气分高热之良药。二药相须为用,使毒解热清,其证乃愈。

在具体应用上,业师云:“小儿高热,来势迅急,若不及时顿挫其势,易致动风惊厥,变生他证。

故二药相伍,法当重用其量,青蒿非用15~30g不能获奇效;石膏非用50~150g无力制高热。然二药均为大寒之品,易伤中州,法当顾护胃气,神曲、麦芽最为适宜。”

故业师在用青蒿、石膏的同时,常加入健胃之品。

如治倪×,女,4岁。1991年10月7日初诊。

持续高热6天,曾肌注青霉素治疗5日,罔效,求治于师。诊见:高热,体温40.6℃,口干喜饮,神疲乏力,不思饮食,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辨为邪在气分,治以辛寒清气。

药用:青蒿15g,石膏50g,寒水石30g,连翘12g,神曲15g,麦芽15g,淡竹叶6g,甘草5g

水煎服,1日服4次,服药1剂,热退身凉,继服沙参麦冬汤2剂而愈。

白芍治急性腹痛屡获奇效

业师认为,急性腹痛的发生,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血液稽迟,脏器挛缩所致。一般本草载:白芍味苦酸性寒,有养血柔肝,平抑肝阳之功。

然业师云:“《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通脉四逆汤皆有“腹痛加白芍”之句,小建中汤重用白芍以治腹痛,足证白芍有解痉止痛之能,是治急性腹痛之佳品。

故他治疗急性腹痛,常重用该品,配伍柴胡、枳实、丹参等味组成基本方剂,随证加味。

病在胆者加茵陈、栀子;在胃肠者加神曲、蒲公英;在盲肠者,赤芍易白芍加蒲公英、连翘、牡丹皮;病在肾与膀胱者加茵陈、小茴香;正气虚者加党参;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证之临床,屡获奇效。

如治高××,男,27岁,农民。1992年3月5日初诊。

上腹持续剧痛2小时,经肌注阿托品治疗无效,求治于师。刻诊:上腹剧痛,转辗不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诊为急性腹痛,病位在胆。

药用:白芍100g,柴胡30g,枳实30g,丹参30g,栀子15g,茵陈50g,神曲30g,甘草15g,大黄15g(后下)

水煎服。服药20分钟后,疼痛大减,1小时后泻下黄色大便一次,疼痛顿消。1剂药尽,身轻体爽如常人。

3莪术配党参治前列腺肥大效著

前列腺肥大临床常见,50岁以上的男子易患本病。主要表现为小便排出困难,余沥不尽,尿频,甚则小便不能排出,少腹胀急难忍,属中医癃闭范畴。

关于本病的发生,业师认为主要是年老气虚血瘀,膀胱气化失司所致,其治应益气活血,化气行水。主用莪术配党参,再辨证加味进行治疗,常获显著疗效。

如治邓××,男,73岁,农民。1992年2月23日初诊。

患小便余沥不尽年余,20天前出现尿闭不通,即送某中心医院治疗,诊为“前列腺肥大伴尿潴留”,并住院采取导尿和服西药治疗半月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不足5天,又出现尿闭不通,求治于师。

诊见:尿闭不通,小腹拘急胀痛,神疲乏力,不思饮食,面色白,舌质暗淡,苔白厚,脉弦缓。

药用:党参50g,莪术30g,白术15g,茯苓30g,萹蓄30g,小茴香12g,甘草6g

水煎服。服药2次,即能小溲,小腹胀痛消除,1剂药尽,小便虽通,但仍余沥不尽。原方加黄芪30g,服药5剂,诸症消除。嘱其续服20剂,巩固疗效。随访无恙。

五加皮疗心衰堪称满意

五加皮性温味辛苦,有祛风湿,强筋骨之功。多用于风湿痹痛、四肢拘急、腰膝软弱、小儿行迟、水肿等证。

然业师认为,五加皮既强心又利尿,是一味较理想的治心衰药物。

他认为,心衰的主要原因是心气虚衰,心肌收缩无力,继则出现血瘀、水停等病理产物,二者互为因果。在治疗上,主张益气强心以治本,活血行水以治标,标本同治之法。

临床常以北五加皮为主,配人参、丹参、茯苓(或葶苈)、枳实(或青皮)组成基本方剂,并根据阴阳盛衰的不同,进行加味。

阳衰者加附片、桂枝;阴衰者加麦冬、五味子。证之临床,常获较好疗效。

如治刘××,男,67岁,工人。1991年11月23日初诊。

患咳喘30年,伴心悸、下肢水肿2年,加重1月余。曾住院治疗1月,效果欠佳。

刻诊:咳嗽,喘息不已,心悸气短,自汗,全身浮肿,胸部胀闷,面色晦暗,唇色紫暗,颈脉怒张,小便量少,舌质紫暗有齿痕,舌苔白厚而滑,脉沉细数结代。

药用:北五加皮15g,人参15g,丹参30g,枳实15g,葶苈30g,附片10g,连翘30g,甘草6g

水煎服。服药2剂,尿量增加,面肿消失,咳喘、心悸明显减轻,续服4剂,水肿消,喘息止,诸症明显减轻。

继服五味异功散加丹参、女贞子15剂,以巩固疗效,现病情稳定,未见喘息不已、心悸、水肿之象。

中医药用于治疗急症危症具有悠久历史,古代许多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和叶天士等都是急救专家,而且在救治急症危病方面都有建树,并留下了大量的救治案例。

在中医发展历史上,中医从不缺乏颇具特色和有效的急救措施——

1

人工呼吸法

一千多年前,已有中医用按胸、按腹,并配合屈伸四肢等活动急救自缢死。东汉张仲景通过他的临床实践,充分肯定了这种与现代心肺复苏术相似的急救法,《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张仲景首先将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急救法用于“自缢死”的经验,载人《金匮要略》。这种人工呼吸法,相当于今天的胸外心脏按摩和臂环运动式。

2

催吐法

古代中医大家创造了多种催吐法,有药物催吐、食物催吐和机械催吐。最早记载的药物催吐医方,见于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瓜蒂散”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催吐方,由瓜蒂、赤小豆两味药物组成。古代医家曾用之急救食物中毒者,也有用之于解食河豚鱼毒。此外,还有用苦参进行催吐;或用盐水进行急救催吐,并认为这种方法胜过药物催吐。古代医书中另有用鸡蛋白和明矾进行催吐,急救“砒中毒”的记载。元代《世医得效方》则记载用“鸡羽扫咽喉间”及用筷子压舌进行机械催吐。

3

嚊鼻法

将芳香开窍的药物研成粉末,吹进昏迷濒死者的鼻孔,利用药物刺激鼻腔内的黏膜而促其苏醒。这种简便而有效的急救方法历史悠久,汉代已有用含有特殊刺激味的石菖蒲放人鼻孔中,抢救患有昏厥症者。到了宋、元时代,人们给它定了一个名字,叫“内鼻散”。除石菖蒲外,还发现生半夏、皂荚、细辛等药物,均可为濞鼻剂,并能取得良好效果。金、元时代医学家朱丹溪,用皂角和细辛等制成“通关散”以吠鼻取嚏,急救昏厥不醒的危重患者。至今临床上使用的“通窍散”,就是在“通关散”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芳香开窍的药物组成。对治疗夏季中暑、昏厥不醒等病症,均具有苏醒神志的作用。

4

导尿法

我国第一个使用导尿法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他用一根洗净的葱管,剪去尖头,小心地把葱管插进久不解小便者的尿道,用嘴吹口气,等一会儿,小便即不断流出。孙思邈将这种简单易行方法编人《千金要方》一书。到了元代,我国医学家不但掌握男性病人的导尿法,同时对女性患者也使用导尿法,导尿工具也有了改进,以鸟的羽毛管代替了葱叶。我国在医疗上使用导尿法的时间,如果与法国医生拿力敦在1860年发明橡皮管导尿比较,要早1200多年。

5

针刺放血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人络脉,使之流出郁阻之血,达到急救的目的。从《内经》起,历代医书均有记载,不少医生都掌握了用锋针放血治病的方法。明代著名针灸医学家杨继洲,继承前人的经验和家传技术,编辑了针灸专书《针灸大成》,书中也论述了针刺放血急救的内容。认为以三棱针刺手指十二穴去恶血,能治不省人事之症,并称这种治疗方法可起死回生。

中医急救的“特技”

现代中医在临床急救上,除上述提及的嗅鼻法和催吐法外,尚有以下几大特技——

1

针灸法

根据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即经络),进行穴位刺激,达到急救目的。针灸是用毫针、三棱针、圆针等刺出血或以重刺激对昏迷晕厥患者进行急救,达到复苏的目的。常用穴位有人中、百会、合谷、十宣、少商、砷门等;灸法是以艾条在一定穴位上燃烧,以其温热透过皮肤刺激神经血管等而达到强心兴奋的作用,常用穴位因病而异。

2

拔火罐疗法

该法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给以温热的刺激,活血行气,使人体气血流畅而收到止病消肿的作用。此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法

该法以推拿手法在体表、肌肉、关节进行推、按、揉、捻、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并刺激神经,使之兴奋而收到治疗作用。

4

刮痧疗法

该法也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其作用机制是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常用于痧症、中暑、感冒、小腿痉挛疼痛等。

治五种急症疗效佳

1

发热

由病毒、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发热,中医称为“外感高热”。可根据症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出汗后可退热。家里可以备些中成药,如莲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双黄连口服液等,对肺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等引起的发热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果体温持续增高,即超过38摄氏度,则不宜继续自行用药,应该及时就医。

2

骨折

在户外出现骨折,也可通过中医的手段进行应急处理。如果伤口有出血,要先清除可见的污物,再用干净的棉花或毛巾等加压包扎。随后可就地取材,将木板、竹片等粗略加工成长宽适宜的夹板,用绷带或布条固定骨折部位,能有效防止就医前骨折部位出现进一步损伤。夹板与皮肤之间最好垫些棉花等柔软透气的织物。还可内服七厘散、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用以止血和减轻疼痛,同时尽快送医院处理。

3

脓毒症

人体对外部感染作出伤害自身组织与器官的反应时,便会引发脓毒症。中医认为“腑气不通”是脓毒症的症状之一,故以“通腑攻下法”来治疗。常用方剂为承气汤,主要成分有大黄、枳实等,能够改善腹腔内脏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除,排出细菌和毒素。此外,“通腑”对动力性肠梗阻也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可在医生排除狭窄、套叠等肠道病变后,选用通腑益气类汤药来促进肠动力的恢复。

4

肠道传染病

中医在治疗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方面有一定特色。痢疾是由“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不洁”所引起,中成药可选择葛根芩连颗粒、古方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等,它们都是治疗痢疾非常有效的方剂。

5

眩晕

对于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可针灸攒竹穴(眉头内侧边缘凹陷处)、百会穴(头顶正中央)与三阴交穴(足内踝尖向上四横指宽),或遵医嘱服用眩晕宁片。

(0)

相关推荐

  • 怎么理解阳证身轻气高热?怎么理解阳证身轻气

      阳证,谓阳热之证也.不论三阴. 三阳,凡见是证者,均为阳热有余也.阳主动, 故身轻也.阳气盛,故气高而喘也.阳主热,故 口鼻气热也.阳主寤,故目睛了了而不眠也.目 睛不了了,亦有热极朦胧似不了了, ...

  • 中医对急性心衰有独特的认识,分析其证候,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导语:古代医家对心衰.急性心衰及急性左心衰合并支气管痉挛等的症状有较为丰富和详细的记载,对其病因病机有较为深入的探究,通过对证候的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并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治法治则.以上关于 ...

  • 张景岳急症治疗六大法探析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绍兴)人.张氏为医之大家,学验俱丰,颇多建树.在因证脉治.理法方药诸方面,独具创新.他不仅善于调理内伤杂病顽疾,也勇于应诊危急重证.现将张氏治疗内科急症之 ...

  • 张景岳治疗咳嗽经验

    张景岳认为外感咳嗽由肺及他脏,故以肺为本,他脏为标:内伤咳嗽则由他脏及肺,故以他脏为本,肺为标.外感咳嗽因寒邪为主,治宜辛温,内伤咳嗽因阴虚为主,治宜滋阴,虚寒咳嗽不已者,治当补阳.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 ...

  • 张景岳“六味回阳饮”治疗痞满

    <伤寒论>曰:"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痞即闭塞不通,心下(胃脘部)有堵塞不适之感.<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 ...

  • 治阴虚痰饮的最好方法,应推张景岳金水六君...

    治阴虚痰饮的最好方法,应推张景岳金水六君煎. [组成]当归. 熟地.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随证化裁]如大便 ...

  • 张景岳真阴精气理论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危害最大的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辩证治疗对于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较为明显.但对于客观指标如尿蛋白和血肌酐的下降效果不理想. 本文总结景岳真阴精气理论的内涵为:(1)真阴居肾中命门,蓄 ...

  • 张景岳温补法治疗月经病

    张景岳温补法源于其所著<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经病乃妇科病之首,阴阳.脏腑失调是月经病主要病因病机,经血本于脾肾,经病虚多实少, 调经重在温补脾肾.故温经.健脾.补肾等扶正固本方治疗月经 ...

  • 治疗慢性咽炎方:张景岳《镇阴煎》

    组方:熟地60g,牛膝6g,炙甘草3g.泽泻5g.肉桂3g(研末冲服).制附子6g.如有水湿,可以加茯苓15g.一般三剂可愈 主治:肾阴虚导致的肾水不足类的慢性咽炎. 方解:所谓水浅不能养龙,因此肾中 ...

  • 《妇人规》调经用药规律探析 张景岳

    [目的]总结<妇人规>中治疗月经不调的用药规律.[方法]本文通过统计<妇人规>中"经脉类·经不调"的方药使用频次,整理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 [结果]< ...

  • 肝郁所致阳痿的治疗明代张景岳更明确地以肾...

    肝郁所致阳痿的治疗 明代张景岳更明确地以肾阳虚衰立论,"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阳痿患者若无明显的肾虚证征,亦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