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笔记(修改版) 诗歌笔记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大学时,我们有个老教授熊清元先生,他教我们古代文学。有一次讲到陶渊明的《读〈山海经〉》,里面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句子。鲁迅先生认为,陶渊明的诗歌不仅仅有消极避世的田园诗,还有一些金刚怒目的作品。老人家却告诉我们,陈兴伟先生曾经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一篇《金刚怒目还是放旷情怀?》。按照老爷子的说法,这恰恰是陶渊明放旷情怀的另一种体现,不能从字面上看就认为那是金刚怒目。

这种观点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诗人在现实的世界找不到出路,当然只有在神话世界里寻找寄托。精卫、刑天都是神话人物,他们神通广大。诗人幻想现实生活中也能有扭转黑暗现实的超人存在,可惜那只能是幻想。我们从后面的“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就可以看出来。诗人虽然有那样的志向,但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精卫还能填海;刑天砍了头还能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对抗天帝。而一个凡人面对不合理的现实却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只能在《山海经》这样的神话故事中寻找精神寄托,感受神话世界的浪漫,获得心灵的解脱。

当然,两种说法也不是完全对立,还是可以调和的。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也曾经立志要像精卫、刑天那样改变现实,当然金刚怒目。可是,对现实世界无可奈何的时候,只有到神话世界,逃避现实,寻找寄托,放旷情怀。

二十二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大学时,我和同学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怀疑王国维写错了。采菊是诗人在采,明明有一个“我”在,怎么是“无我之境”呢?后来,听了古代文学史老师熊清源教授的讲解,才知道,我们是何等浅薄。

诗人在东篱下采菊,菊花就是诗人品格的象征,周敦颐的《爱莲说》就讲“晋陶渊明独爱菊”。这里诗人以菊花自比,表明自己要像菊花一样高洁。在南山下,诗人已经与美好的环境融为一体,当然是“无我之境”。诗人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远离了世俗的尘埃。

二十三

某些语文老师讲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们看到是五言八句,就说那是五言律诗。他们竟然不知道律诗是押平声韵的,而这首诗是押上声韵的。还有更可笑的。有人讲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们也说那是五言律诗,这就错得更离谱了。律诗是唐代产生的,陶渊明是东晋人,东晋的时候怎么会有五言律诗呢?还有语文老师讲《泊船瓜洲》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王安石曾用过'吹’'回’,都不如'绿’。”王安石能为一个“绿”字改来改去,可见他写诗何等严谨。这样一个严谨的人,怎么会在该用仄声的地方想到用平声?王安石之前是想到了要用其他的字,但绝不会想到用“吹”“回”。

如今的语文老师国学常识欠缺,信口雌黄,害人不浅啊!

二十四

大学时,听我们文学院的一个老教授黄崇浩先生的讲座。老人家说,近体诗不光有格律,还有章法。也就是说近体诗不仅仅是按照格律排列的文字游戏,还有其内在的规律,内容上不是杂乱无章的。我们通常认为,李白以古体诗见长,那么他的近体诗尤其是律诗写得不好。可是,老人家不这么看,他举了一首《渡荆门送别》。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离开四川来到湖北方向是自西向东。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船行的过程中,山往后退,江水还是向东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大海当然还是在东方。湖北的东部当然没有海,这是诗人的夸张、想象。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四川在西,舟一直向东行。也就是说,每一联的前后两句顺序都是自西向东。诗人既留恋西边的故乡四川,又向往东边的楚国。这样一种复杂的感情始终贯穿全诗,我们能说这首诗没有章法吗?它并不是乱写的,而是脉络清晰,有条不紊。

其实,不光律诗有章法,律绝也有章法。我们举大家很熟悉的王维的《画》为例。首句“远看山有色”,说的是远处,而且是视觉。第二句“近听水无声”,说的是近处,而且是听觉。第三句“春去花还在”,为什么春天过了,花还没凋谢呢?老远一看,不对劲,原来这是画。第三句还是回到了远处,写视觉。最后一句“人来鸟不惊”,人慢慢靠近,鸟却没有受惊。鸟如果受惊,会听到叫声。这句又回到了近处,写听觉。当然,有人说鸟受惊会飞走,也有视觉。但是,鸟受惊最明显的反应还是鸣叫,听觉的意味更重。整首诗就是远近交替、视觉和听觉交替,构成了一幅灵动的画面,使人们看到了画的逼真。

二十五

有人说,李白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品质。我也是李姓后裔,按道理说不能诋毁祖先,要为尊长者讳。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说,李白的人品并不是那么高大,他也有庸俗的一面,这些从他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很多人看了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为李白真的很清高,不受世俗羁绊。可是,李白也说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品行高洁的人说的话吗?这完全是醉心功名,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他后来不做官了,又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如果他真的心如止水,不再向往功名利禄,何必把这样的事情拿来炫耀呢?可见,李白这个人的言行也有自相矛盾、言不由衷的地方。这样的人能表现我们这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吗?金开诚先生的《漫话清高》一文就谈到了李白的这个方面,认为他不能算是清高的人,确实说得很有道理。

二十六

杜甫的《咏怀古迹》有两句“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两句争议很多。

就前句而言,“省”就有很多种解释。王力的《古代汉语》说“省”读xǐnɡ,是察的意思。那么,省识就是辨认。可是这个解释有明显的问题。杜甫的诗非常讲究对仗。“省识”是并列,“空归”是偏正,这不合对仗规范。而且照这样解释,好像汉元帝在认真观察王昭君的长相,这与历史事实刚好相反。况且如果汉元帝真的仔细观察了,还会有后面的悲剧吗?两句诗放到一起不是矛盾的吗?汉元帝能仔细观察,王昭君还会“环佩空归夜月魂”吗?高中语文新人教版也选了这首诗,说“省”读xǐnɡ,是曾经的意思。这么解释,对仗上勉强说得通,可是就意思而言还是很牵强。汉元帝曾经识别了王昭君的相貌吗?事实是这样吗?后来,看傅德岷先生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里面说“省”读shěnɡ,是大略的意思。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才是准确的,正因为是大略地看了一下,看得不仔细,所以才把王昭君埋没了。当然,网上也有人说“省”就是没有,这个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今天说“省得”就是免得、不用的意思。只靠看画,省得直接看本人,也就是说没有看本人。

后一句有两个版本,有的版本写作“环佩空归月夜魂”,也有的版本写作“环佩空归夜月魂”。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就是写作“环佩空归夜月魂”的。我个人认为“夜月”比“月夜”好。“春”和“夜”是时间名词对时间名词,“风”和“月”是自然界的事物,也是同类相对。杜甫的诗对仗做得很好,“夜月”的可能性还是要大一些。也有人说,平时“月夜”这个词要常见一些。那也不一定,“夜月”这个词在诗中并非杜甫的独创。李白的《蜀道难》就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二十七

杜甫的《春望》有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这两句的解释有争议。

首先,王力的《古代汉语》认为,“溅”和“惊”是使动用法,并不是花也能流泪,鸟也能心惊。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是生硬的。花和鸟怎么不能流泪、心惊呢?诗歌就是要想象,要夸张,这里完全可以运用拟人的修辞啊!我们就把“溅”和“惊”看成一般用法,不看成使动用法,怎么不可以呢?

另外,有人说,下一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照应“感时”,“家书抵万金”照应“恨别”,因此“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应该分开解释。因为感伤时令,花也会流泪;因为遗憾离别,鸟也会心惊。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近体诗的章法。可是,我还是那句话,人文学科是很活的,具体解释这两句时,也没有必要理解得过死。“花溅泪”一定因为“感时”,“鸟惊心”一定因为“恨别”,那样就太呆板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两句用了互文,因为感伤时令、遗憾离别,仿佛花、鸟也会流泪、心惊。

二十八

王维有一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们大学有一套课本,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套书是用繁体字写的,这首诗出现的地方,首句却成了“人間桂花落”。对这句的解释,书中认为这是“桂花落人间”的倒装,也就是月光照亮了大地。编者认为,传说中月亮里面有桂树,因此桂指代月亮。另外,古代“花”和“华”通用。合起来,“桂花”就是“月华”,也就是月光。

我们不能说这个版本的写法和注释完全没有道理。在繁体字中,“閒”既可以当做“间”,也可以当做“闲”。很可能,最初的版本中有“人閒桂花落”,可以理解成“人闲桂花落”,也可以理解成“人间桂花落”。如果按照“人间桂花落”来理解,古人用繁体字传抄时很可能不自觉就写成了“人間桂花落”。那么,到底是“闲”好呢,还是“间”好呢?我认为,还是“闲”好。因为“人闲桂花落”和“夜静春山空”刚好对仗,而且“闲”字有安闲之意,很符合主旨。把桂花解释成月光则更是有问题的。如果首句,月光已经照亮了大地,第三句“月出惊山鸟”,月亮又出来了,时间先后不对啊!而且,这首诗总共才四句,有两句都写到月亮,是不是重复呢?诗的容量是不是小了呢?因此,这里的桂花就是桂花,根本不是月光。

二十九

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读过白居易的很多诗歌,如《卖炭翁》《观刈麦》等等,觉得白居易和杜甫一样伟大,时刻忧国忧民。然而,如果我们对历史有更多一点的了解,就会发现,这种看法并不合理。

  白居易曾经写过很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的诗歌,也发起过新乐府运动。可惜,他没有坚持下去。受到打击后就没敢再这样关心老百姓了。到了晚年,随着官职的提高,写的多是一些闲适诗,再也看不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了。北宋初年曾经有一派诗人被称为白体诗人,他们就是向白居易学习的。可惜,他们学习的不是白居易的忧国忧民,学习的恰恰是朋友间相互酬答的作品,学习的是语言的浅显,学习的是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在忧国忧民这个方面,白居易比杜甫差多了,他自己没有坚持下去,也没有在这方面为后人做好榜样。
  白居易最著名的诗歌恐怕要数《长恨歌》了。我们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隆基和杨玉环,就是公公霸占儿媳妇,背弃人伦,肮脏龌龊。李隆基的下场纯属罪有应得,根本不值得同情。白居易却把两人的丑事写成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这纯属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掩盖罪恶。中国是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国家,我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还有那么多人为李隆基和杨玉环招魂?其实,唐宗室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对伦理重视不够。按理说,似乎也说得通。可是,宋以后,程朱理学根深蒂固,乱伦可是人皆得而诛之的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不少人要继续为这对奸夫淫妇编造爱情故事。例如,白朴的《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等等。时至今日,传统的戏剧中《杨贵妃》依然很流行。后世,确实有诗人对此看不下去了,例如袁枚的《马嵬》就说:“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的这一反驳刚劲有力,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程朱理学明明反对乱伦,李隆基和杨玉环不仅得不到批判,反而还有人歌颂他们呢?始作俑者是谁?当然是白居易啊,他开了一个恶例。

由此可见,白居易被后来的文人继承下来的东西多半是不好的,他的忧国忧民的精华作品并没有在后世留下太大的影响。

三十

写李广射石的故事,《史记》中说:“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总共用了三十多个字。卢纶的《塞下曲》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只用了二十个字,但它的容量比《史记》的文字大得多。

首句,“草惊风”就是倒装,应该是风吹草动,风把草惊动,这里却是草主动惊风,富有灵性。《史记》中并没写到风,这里就是诗人的合理想象。而且,《周易》说“风从虎,云从龙”,有风按说就有虎。诗中没有出现一个“虎”字,但暗含的有虎的意思。而且,正因为风吹草动,才会让人产生错觉,误以为有虎在里面穿行。光这第一句五个字就是一种美妙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就是人们常说的“诗酒文饭”。

(0)

相关推荐

  • 诗风雅韵颂国魂(二)

    诗风雅韵颂国魂(二) --灿烂唐诗照千秋 文/梓楹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如中国诗坛的长江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散文笔记 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现当代文学中有散文诗,也是边缘性文体.于是,有人说,赋就是古代的散文诗.可是,我想说,这样的说法是很牵强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赋在形式上就同时有诗歌 ...

  • 文学笔记(修改版) 小说笔记 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几年前,我看到有人为科举制度招魂.他们说我们不要受蒲松龄.吴敬梓的影响,这两个人都是科举仕途不如意,所以才在小说中讽刺科举制度.我想说,这纯属胡说八道. 我们不能不承认,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 ...

  •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闻报鲅鱼圈疫情(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五月杂吟之闻报鲅鱼圈疫情(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忽报瘟魔近奉天,白衣将士再扬鞭. 去年客里逢人处,又听号声吹阵前. 二十二 野烟飞动白云中,关外疫情今又浓. 不是神州防疫早,何堪一夜再城 ...

  • 七绝·辛丑年六月杂吟之初夏的东汤镇(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六月杂吟之初夏的东汤镇(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夹岸高楼遍客房,柏油小路绕溪傍. 此间堪笑江南景,何独江南是画廊. 二十二 古山深处水云村,似雪槐花掩绿痕. 更有野鸡时吊嗓,声声屡屡扣柴门 ...

  • 《三言两语记》集(二十一——三十)

    <三言两语记>(二十一) 1. 最为激烈的竞争往往就在同行.同仁之中,在同辈.同层之间,在同等.同才之里. 2. 逆境.困境.穷境能出人才,而顺境.富境也能出人才,关键看人才自身的素质和努 ...

  • 七绝·辛丑年七月杂吟之盛夏赠友(二十一~三十)

    七绝·辛丑年七月杂吟之盛夏赠友(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人间万事每浮沉,世上何曾少爱心? 但得此身情所系,岂须去觅古来音. 二十二 七月林萦百啭声,风摇水润柳腰成. 此时梦也多娱趣,一但醒来心自晴. ...

  • 七绝·人生悟语(二十一~三十)

    七绝·人生悟语(二十一~三十) 二十一 歪念不生身自在,痴心向善福门开. 世人悟得红尘道,自有佛光头上来. 二十二 世事无穷何必猜,风吹雨落有云开. 休嫌月色寒如水,得罪乾坤万劫来. 二十三 何必轮回 ...

  • 读书笔记之《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读书笔记之<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黄仁宇 对资本主义定义的讨论. 威尼斯的杂糅起源.发展.威尼斯是一个没有领域的城市,一个商人的共和国. 光荣革命的代言人:约翰-洛克.荷兰人威廉是一个 ...

  • 家谱编修实务【之二十一】

        家    谱:家族历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