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让乔峰死?因为他做错了三件事,不得不死
金庸在小说《天龙八部》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在金庸的笔下,乔峰智勇双全,豪气冲天。他是个武学奇才,不管什么武功哪怕是平平无奇的招式到了他手里都可以发挥出超强的战力,克敌制胜,所以乔峰在金庸笔下是战神般的存在。但是英雄如乔峰也始终没能摆脱命运的束缚,命运于他而言始终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乔峰的一生充满悲剧,最终走向雁门关外的绝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很多人都说乔峰是金庸笔下最完美的英雄形象,不管是论气魄之宏大、胸襟之开阔、行事之光明、意气之豪迈,金庸笔下都无人可与乔峰相媲美,哪怕是同样气吞山河的北侠郭靖和乔峰相比也差那么一点。既然乔峰是金庸塑造的最完美的英雄,为什么金庸要让乔峰死呢?
因为他做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逼着他一步一步走向绝境,不得不死。
第一件错事:自毁誓言
虽万千人吾往矣,乔峰有天下人吾往矣的勇气,聚贤庄英雄大会,乔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给阿朱治伤,他不惜单刀赴会,孤身犯险,独自迎战天下英雄。英雄亦有做困兽之斗的时候,英雄也有怕死的时候,乔峰坦言自己也有怕死的时候。英雄也是人,孰能不怕死,不过乔峰与凡人的不同之处是能将怕死之心收起,置之死地而后生。乔峰先发制人,却又处处留情,不愿下杀手。但是对方人人欲置自己与死地,自己死了不要紧,还有个受重伤的小阿朱,乔峰大开杀戒,直杀得天昏地暗,风云色变,血流成河。
乔峰没想自己居然杀了这么多人,回想自己曾经发过重誓:“不管自己的汉人还是契丹人,有生之年绝不杀害一个汉人性命。”却没想到自己这次在聚贤庄一杀就是数十人,等于是自毁誓言。
对于乔峰这样的英雄而言,一诺千金,他说过的话时刻记在自己心中,自毁誓言这样的事情是有悖天理和良心的,是极大的错事。杀了这么多人,如何面对自己的良心?他的内心开始矛盾,是杀还是死?最终良心占据了主动,乔峰萌生死志,于是在面对少林寺高僧的时候,再次手下留情,然后闭目待死。
第二件错事:误杀阿朱
聚贤庄乔峰没有死掉,因为被萧远山救走,若非萧远山及时出现,想必乔峰已经死了,那么整部小说将失色不少,所以金庸不会让乔峰那么快死去,便安排萧远山救走乔峰。
孰料更大的悲剧在等着乔峰,小镜湖边,青石桥畔,乔峰失手杀死阿朱,造成塞上牛羊空许约的悲剧。
阿朱哭了,乔峰哭了,读者也哭了,我想金庸先生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肯定也湿润了眼眸吧。
误杀阿朱之后,乔峰悲痛欲绝,再次萌生死志,没有了阿朱陪伴,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纵然报了仇又如何?乔峰决定殉情,去陪伴孤苦无依的阿朱。
这次乔峰又没有死成,又被萧远山所救。虽然未死,但是乔峰的心已经随着阿朱而去了,他接下来活着,只是因为责任,一个是阿朱临终遗言,一个是天下太平。
乔峰误杀阿朱,毫无疑问是一件极大的错事,也是乔峰最后自尽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没有做错这件事,乔峰可能还有生还的余地。
第三件错事:挟持辽帝
耶律洪基踌躇满志,对大宋虎视眈眈,随时想率兵吞并大宋,建立不朽功业。乔峰却想,战乱一起,不管谁胜谁负,受苦受难的只能是两国普通老百姓,天下百姓将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对宅心仁厚的乔峰来说,是绝对不愿看到的。
但是耶律洪基又不愿退兵,大军已经开至雁门关,大战一触即发,乔峰无奈,迫于形势,胁持辽帝耶律洪基,逼其退兵。
乔峰做的这件事对他自己来说毫无疑问是错的,虽然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崇高的,但是因为这件错事,直接让自己的内心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他认为,他身为辽人,却挟持本族皇帝,属于大逆不道,天理不容,从此辽国再也不许身为辽人的乔峰踏入一步,等于宣判是乔峰是契丹的叛徒和死敌,再也难以容纳。而大宋呢,大宋雁门关指挥使呈给皇帝的奏折写的是“击毙辽国南院大王”,意思是乔峰是侵犯大宋的战犯,是大宋的死敌,从此大宋断然也容纳不下乔峰。
天下之大,竟没有乔峰的容身之地,他好孤独,他找不到同类,只好去找懂他、敬他、爱他的阿朱。
乔峰死了,终于完成了他意味深长的宿命,天下太平了,他的死带给读者内心极大的震撼和惋惜,他死让他的形象愈发高大和熠熠生辉。
现在总算明白金庸为什么让乔峰死了,因为他做了这三件错事,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