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需要说出来,更需要做出来——《你们是最好的》案例评析

图片选自网络

“最好的”需要说出来,更需要做出来

——《你们是最好的》案例评析

袁建国

说明:《你们是最好的》是《班主任之友》将要刊发的一篇案例文章,作者是山东莱州文泉学校孙老师。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孙老师的班是”双差班“。学校举办诗词朗诵比赛,因为孙老师的班是最后一个上场,孩子们想给大家跳一个舞蹈,为诗词朗诵伴舞。跳舞的学生问孙老师:”你是希望我们跳我们自己喜欢的舞,还是跳他们(评委老师)可能会喜欢的舞?“  孙老师看到学生期盼的眼神,同意他们跳自己喜欢的舞。然而,学生朗诵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却选择了韩国演唱组合的一段舞蹈,因此被评委认为”与主题不符“,不但没有加分,反倒成了扣分项。听到这一结果,跳舞的学生和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哭了。孙老师见状走上舞台,拿起话筒,在全体师生面前,对全班同学说:”无论结果如何,在我的心中你们都是最棒的,因为这次,你们足够努力了!“    就是因为孙老师的一个决定(让孩子跳自己喜欢的舞)和一句话(你们是最棒的),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孙老师认为,虽然这次比赛结果输了,而他和孩子们却双赢了。孙老师在文中写道:我坚信孩子们比我们更能接受新的流行的东西,未来是他们的,多一些包容和肯定,他们一定会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诗词朗诵比赛虽然输了,却因为孙老师的一句“在我心里,你们是最棒的”,实现了师生双赢,真的很为孙老师高兴。

不过高兴之余,我心里更多的是隐忧:仅靠嘴上说出来的“最好的”得到的所谓“双赢”,到底能维持多久呢?以我之见,如果班主任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管理班级的理念存在问题,那么这种“双赢”恐怕仅仅是海市蜃楼而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与核心,在班级管理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班主任进行决策或者指导,如果班主任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合理,管理班级的理念不正确,就一定会带来决策失误和指导缺位,也一定会给班级带来接二连三的失利甚至失败。试想,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班级之中,即便是班主任总将“你是最好的”挂在嘴皮子上,学生会一如既往地信服吗?或许开始会,但随着接踵而至的一个又一个失利,他们的“信服”指数也将越来越低,直至消失殆尽。

恕我直言,通过这个案例,窃以为孙老师的班级正处于这种情况。

我们先看看孙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

他们班参加诗词朗诵比赛的题目是《少年中国说》,可是学生却选择了一个韩国演唱组合的舞蹈surprise作为伴舞,这样进行“混搭”,内容与风格上协调吗?是不是有点“驴唇不对马嘴”?

对于这样的设计,评委老师当然不会给出高分;诗词朗诵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有它艺术层面的赋分原则。然而对此孙老师却这样理解:“我坚信孩子们比我们更能接受新的流行的东西,未来是他们的,多一些包容和肯定,他们一定会开出更绚烂的花朵。”

我觉得,孙老师之所以这样表述,是他把评委们不认可这种伴舞形式,理解成了不接受,甚至不包容这种“新的流行的东西”了,这样思考问题,是不是有些欠妥?

再说管理班级的理念。我很认同孙老师尊重学生的理念,但不认同他在运用这一理念处理班级事务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比如,孙老师没有搞清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界限。当一名学生向孙老师提出“你是希望我们跳我们自己喜欢的舞,还是跳他们(评委老师)可能会喜欢的舞”的问题时,孙老师在“看到他们期盼的眼神”时,他同意了学生“跳自己喜欢的舞”。可是,这是朗诵比赛,上场表演的同学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代表着整个班级。学生弄不清楚情有可原,班主任如果弄不清楚,那就会因为满足个别学生的利益,而损害了全班同学的利益。

再比如,孙老师不清楚学生的真正需要是什么。这次比赛,同学们的真正需要是通过比较满意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努力或者实力,而不是“跳自己喜欢的舞”,图一时之快。如果学生有“图一时之快”的想法情有可原,作为班主任,应该给学生讲清利害,尽量避免学生因一时冲动而影响全体同学的需要。从实际比赛情况来看,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个表演舞蹈的同学都受到了伤害——当学生的表演“不但没有得到评委的认可”,反而“被认为与主题不符成了扣分项”时,“领舞的女孩儿哭了,很多孩子都哭了,班里的孩子都低下了头……”

通过这几件事可以看出,孙老师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的思路和方法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不反思这些问题,继续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去管理班级,肯定还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一些问题,到时候,还会有孙老师文章中所提的“双赢”吗?

因此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很重要,班主任引领学生做得越来越好,做得越来越“值得表扬”更重要。

2021年11月4日

(0)

相关推荐